虚字卷之九 传疑助字九之五

马建忠Ctrl+D 收藏本站

传疑助字九之五

传疑动字六:「乎」「哉」「耶」「与」「夫」「诸」是也。其为用有三: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一则无疑而用以拟疑者;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三者用义虽有不同,要以「传疑」二字称焉。

六字所助者,句读中之动字耳。而一切摹拟、量度,与夫抑扬、往复之神情,仅恃助字,有难尽传者,则往往视句读所冠状字之顺逆,以为意之反正云尔。此其大凡也。

【9.8】乎字,说文谓‘语之余’也。礼檀弓正义云‘疑辞’也。

语余者,助字也;疑辞者,传疑也。合两说而犹云传疑助字也,而究未悉其用。

「乎」字喉音,圆满气足,凡事理可直言而不必婉陈者则用之。

【9.8.1】「乎」字之助设问之句者,其常也。凡设问之句,皆质言也。质言,则句首概无状字先之。

[749]论八佾:或曰:‘管仲俭乎?’

[750]又:然则管仲知礼乎?

[751]又乡党:*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752]又宪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753]孟梁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754]又梁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755]又: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756]又:曰:‘若是其大乎?‘

[757]又公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758]又公下: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论孟问句,其助概用「乎」字有如此者。诸引句所问之事,既无忌讳,「乎」字最宜。而凡问句助以「乎」字者居多,他字不若也。问句不用「乎」字,往往以询问代字代之。如「如何」「何以」「若之何」等语,此凡例也。又所引问句,皆无状字冠之者,盖既疑而问,质言之而已,奚暇缘饰哉?

[759]左文元: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

[760]又襄二十二: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居乎?

[761]又:既葬,其徒曰:‘行乎?’

[762]又:曰:‘然则臣王乎?’

[763]又昭五: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官,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

[764]又襄二十六:夫独无族姻乎?

[765]又定四:若闻蔡将先卫,信乎?

[766]汉万石君传:若能从我乎?

[767]又卜式传:家岂有寃,欲言事乎?——诸引问句,悉与上同。以上诸引,皆事之实有可疑者,故设问以诘之。

至[768]楚策云: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769]秦策云: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770]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

[771]又云:汝不知夫养虎者乎?

[772]韩愈争臣论云:阳子将为禄仕乎?——所引诸句,皆非可疑之事而段前设问,呼起下文以应之。以其句法同上,故附于此。

【9.8.2】「乎」字有助拟议之句者。夫拟疑之句,本无可疑之端,而行文亦无句句僵说之法,往往信者疑之,而后信者愈信矣。惟一切较量计度之神情,有仅恃「乎」字传之者,亦有兼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而句意与状字往往有反比例焉。

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

[773]论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犹云「学而时习,诚可悦也。朋来远方,洵足乐也。不知不愠,君子人也。」故所引各节,上下相关之理,本无疑也。惟其无疑也,故助以「乎」字,而先加「不亦」状字,似与本意相反,其实状字与「乎」字互相呼应,而正意托出焉。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亦即前所谓视句读所冠状字之顺逆,以为意之反正云尔也。下皆仿此,不重赘焉。

[774]秦策: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775]汉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犹云「子常之言,无此说也。」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不能入矣。」故两节之意,本为反说也,而所加状字,止有「岂」「巨」两字,与「乎」字相呼应,并无弗辞之加焉。此所谓句意反者,弗辞不加是也。由是,

[776]论宪问: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777]又颜渊: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778]左哀元: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

[779]周语: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780]汉贡禹传:方今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

[781]又襄二十四:有基无壤,无亦是务乎?

[782]孟告上: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783]庄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四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784]史平原君列传: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785]三国志孙权传注:卿好于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诸句内如「能无」「得无」「不亦」「无乃」「可亡」「无亦」「独无」「不似」与「宁」等弗辞状字,皆以呼起句中正意也。「宁」犹「宁不」也。

[786]孟滕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787]又公上:仁人固如是乎?

[788]又滕上: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789]汉杨恽传: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

[790]史黥布列传: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791]吴语: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792]史王翦列传: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793]又淮阴侯列传: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794]又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795]墨子非乐篇: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于戚,民衣食之材,将安可得而具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②

[796]赵策: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矣!——诸句内,「尚」「固」「若」③「岂」「几」「曾」「独」「岂」「尚」「安」「顾」诸状字,皆以托出句意之不然也。

以上诸引,皆以疑难不定之状字与「乎」字相配,以绘出拟议之神情也。

其不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

[797]孟滕上: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798]又公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799]又公下: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800]又万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801]又告上: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802]榖宣二:赵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

[803]汉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

[804]史游侠列传: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805]又酷吏列传:前主所是着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所引诸句,不加疑难状字,④而句意仍然反说也。如「而暇耕乎」者,犹云「不暇耕」也。「是为欲富乎」者,即「不为欲富」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者,即「而子可知我之不愿」也。「可乎」者,即「不可」也。其余犹云「盾不忍弒君者」也,「不足道」也,「解不欲夺权」也,「古不足法」也。诸句助以「乎」字,则不僵说而笔下松活,其句意则隐然无疑矣。

○1杨云:二语为范睢问蔡泽之辞,「子」,睢称泽也。马氏误释,谓此为无疑反问之辞,大谬。 今案,古「常」「尝」通用,子常非人名。

○2章云:墨子无「而具」二字,此依经传释词卷二补入,王氏谓「安」犹「于是」也,言衣食之财将于是可得而具也。

○3「若」应为「信」。

○4按照文通体系,[803]之「乌」,[804]之「奈何」是疑难状字,[805]之「何」是询问代字。

【9.8.3】凡事属量度两商,可直陈无隐者,其迭句或皆用「乎」字助之,或首句用「乎」字而后句用他字者。惟句首有不用连字者,有迭用「宁」字者。或以「宁」「抑」与「宁」「将」各字相为呼应者。要以肖其疑似不定之貌耳。

[806]孟子滕文公上云: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807]又告子上云: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两引皆无连字先之,而迭用「乎」字以两诘者。由是,

[808]齐策云: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809]史记魏世家云: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810]孟子告子下云: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三引同上,虽有「且」「则」承接连字为领,而非「宁」「抑」折转诸连字也。①

[811]越语云: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两句亦平列。

[812]左昭三十: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乎?

[813]庄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814]吕氏春秋贵信篇: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815]又爱类篇: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

[816]赵策: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亡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

[817]秦策:诚病乎?意亦思乎?

——六引迭助「乎」字,而句首以「抑」「宁」「亡」「意」诸字,②或呼应,或转折,皆以写其拟议未定之情。故楚辞卜居七迭「乎」字,每迭首句以「宁」字,次句以「将」字领之,皆以写其忠爱郁抑之情思也。

[818]孟子公孙丑下云: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819]周语云: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820]赵策云: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

[821]史记孟尝君列传云: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822]韩文行难云:某之胥,某之商,其得任与诔也有由乎?抑有罪不足任而诔之邪?

诸节,首句助以「乎」字,而后句则各以「与」「邪」「也」等字为助。至承转连字,则犹是「抑」「宁」「将」等字也。下句所用助字,则观其句义之虚实为定。

○1此句「虽」字疑误,或为「推」字。

○2「亡」应为「亡其」。

【9.8.4】又有以「乎」字分助两句,故设两难,而后各为之解以夹出眞义者,则其量度悬揣之状,自流露于行间矣。

[823]吴语: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

[824]燕策: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825]汉食货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在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826]韩答吕医山人书: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

[827]又重答张籍书: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

——五引皆自设难而自答之,反正夹攻,眞义跃然,文笔摇曳,无逾斯者。答张籍书四句,即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一段映出,论语两提句,助以「也」字,韩文则助「乎」字,而句调无别。此可知「乎」字非徒为助问辞也明矣。

[828]庄子逍遥游云: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此则先解后问,亦犹先问后解也。

[829]论语里仁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此单提单应之句,仍寓有较量之情,故附识焉。夫如是,

[830]论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831]庄天地: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

[832]又: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

[833]燕策: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834]庄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835]荀子子道篇: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皆单提法,同上。

[836]庄子天运云: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837]又云: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此则三提三应,与两提两应诸迭句皆同义,是犹单提单应也。

[838]孟子告上云: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两段设譬,先则反正设难,而后夹出问句,法与前之先解后问同。录之,以极「乎」字之用之变。

【9.8.5】「乎」字之助咏叹之句者,非其常。盖「乎」字喉音,满口直呼,未能含咏尽致。虽然,「乎」字所助之句,有冠以「其」字者,有配状、静等字而先置者,有合公名、本名而呼告者,此盖言者皆有所难告之隐,故藉以申其咏叹云尔。

冠以「其」字。

[839]孟滕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840]又梁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孔子之一喜一惧之深虑,与孟子幸王求治之深情,皆从「乎」「其」两字摹出。

[841]易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842]又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843]又系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844]礼檀弓: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845]左僖五: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846]又襄二十九: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

[847]又哀元: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越其为沼乎!’——六引同上。

冠以连字。

[848]孟子尽心下云: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一句,凡「况」字冠乎句首,往往助以「乎」字,盖句内皆有含蓄之语。此犹云「而况于亲炙之者,其奋起当何如乎。」故有无限深情,蕴于句内,列于咏叹之句,似无不可。惟似此之句,已详于连字篇内。①兹惟揭而出之,不赘引矣。

配状、静字。

[849]孟滕上: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尧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大哉」「君哉」,其为咏叹之辞固矣。「荡荡乎」「巍巍乎」与之平列,其为咏叹之辞,亦无疑矣。此「乎」字助状字先置,而其后之读,谓为起辞可也。②

[850]庄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51]礼檀弓: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852]论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853]庄秋水: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854]又: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855]韩送齐皥下第序:故上之人,行沁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所引皆「乎」字助状、静名字,先置句首以为咏叹者也。

助名字表感叹。

[856]庄子齐物论云:君乎,牧乎!固哉!——此「乎」字助公名以为慨叹者。

[857]又大宗师云:吾师乎,吾师乎!

[858]榖梁僖公十年云:天乎!天乎!——「师」与「天」皆公名,「乎」字助之以迭呼者。

[859]论语里仁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860]左传宣公十七年云: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参」「燮」两本名,「乎」字助之,所以召告者。

是则「乌乎」「嗟乎」诸叹辞以附此例,殆无不可。

○1此指【8.4.4】节。

○2「起辞」应为「起词」。

【9.9】哉字,说文谓‘言之间也。’礼记曾子问正义曰:‘「哉」者,疑而量度之辞。’说文之解不切,正义之解不全。盖「哉」音启齿,其声悠长,经籍用以破疑而设问者盖寡;用以拟议、量度者居多,而用以往复咏叹者则最称也。所用一切句式,与「乎」字同。

【9.9.1】助设问。

[861]论颜渊: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862]孟梁下:何哉,君所谓转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两「何哉」有若设问之辞。然此皆无疑而反诘也。

[863]史记季布列传云: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864]又汲郑列传云:汲黯何如人哉?——两句,似皆问其所不知。不知两句口气,一则奇其有「此声」,一则奇其为「人」,此所以助以「哉」字也。至所以为问辞者,在「何」字,不在「哉」字,故「哉」字助句,专以解惑而设问者盖不多见。惟「哉」字所助之句,凡有「奚」「何」询问代字在先,如:

[865]孟子离娄下:此物奚宜至哉?

[866]又梁惠王下:君如彼何哉?

[867]又离娄下: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等句,姑以列入设问句内,以后不再引。

【9.9.2】助拟议。

[868]孟公下: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869]又: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870]又:予虽然,岂舍王哉!

[871]又滕上: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872]又: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873]又: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六引孟子,其与「哉」字呼应者,惟「岂」字耳,而拟议情状溢于口角。他书亦然。

[874]史项羽本纪: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

[875]又李斯列传:然则夫所贵于有天下者,岂欲苦形劳神,身处逆旅之宿,口食监门之养,手持臣虏之作哉!

[876]又袁盎列传:妾主岂可与同坐哉!

[877]荀子荣辱篇: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

[878]又大略篇:利夫秋豪,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879]韩非子奸劫篇: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溺于当世之言,而欲当严不可抗拒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

[880]庄外物: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

[881]又天运: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882]又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883]吕氏春秋无义篇: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

[884]汉刑法志: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

——诸引同上。以见「哉」「岂」两字自为呼应,而「岂」字后不加弗辞,则句意相反,与前论「乎」字同有定律也。荀韩两子句内,「几」即「岂」也。

又有「哉」字助句,先为一提,而后推言其事理者,孟子最习用也。

[885]孟子公孙丑上云:有若曰:‘岂惟民哉!’——此句一提,下至「未有盛于孔子也」,皆承此句而来。

[886]又云:矢人岂不仁于*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

[887]又离娄上云: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888]又离娄下云: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母,出妻屛子,终身不养焉。

[889]又滕文公下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890]又滕文公下云: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891]又滕文公上云: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七引,皆以「哉」字助句先提,初以反说而后推言其正意也。

其见于他书者。

[892]庄子逍遥游云: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893]又骈拇云: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894]汉书贾谊传云: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895]又匈奴传云: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推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庐山之坚而不悔也。

[896]又扬雄传云:唯其人之赡知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韩文往往用之,学者可检阅也。夫「哉」字助句一提,摇曳有姿,拟议之状,不言而喻。

【9.9.3】有平迭数句,皆助「哉」字者,则有拟议情状,又兼有咏叹之意矣。

[897]孟子万章上有云: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898]又云: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首引两句,迭嶂用「哉」字,后引三迭,其一种较量往复之情,溢于言表矣。

若[899]昌黎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云: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此则以「哉」字助句喝起,使下文跌劳动保护,故三迭「哉」字,所以逼至尽头,而后折转得势。故诸迭句皆自为量度而已,并无咏叹之情也。文字之不可拘于一说也如斯。惟如

[900]汉书司马迁传云: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901]论语为政云:人焉廋哉,人焉廋焉!

[902]孟子万章上云: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903]汉书李斯列传云: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此则连迭两句,或同字,或同式,其为咏叹之句,自不待言矣。

至不迭句而深得咏叹之神者,则惟视其相配之字而已。

[904]论为政: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05]礼大学: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906]孟梁下: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907]后汉李云传:若夫托物见情,因文载旨,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曷其绞讦摩上以衒沽成名哉!

[908]左襄二十五:乌乎!诗所谓‘我躬不说,皇恤我后’者,宁者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

[909]孟公下: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910]秦策: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911]论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所引「哉」字各句,与配之字则有「其」「尚亦」「焉」「曷其」「何」等语在先,以及「乎哉」「与哉」合助诸字以殿后,而咏叹之神,自寓其中。

然「哉」字所以最称咏叹之句者,则惟在单助动、静等字耳。

[912]论语八佾云:管仲之器小哉!

[913]孟子离娄上云: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两引「哉」字 ,一助静字,一助动字,皆以殿句。

而如是句法,先置者居多,其起词则为名、为顿、为读皆有焉。

[914]礼中庸:大哉圣人之道!

[915]论八佾:大哉问!

[916]又颜渊:富哉言乎!

[917]又子路:野哉由也!

[918]又先进:孝哉*子骞!

[919]又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①

[920]又:小人哉樊须也!②

[921]又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

[922]孟尽下:大哉居乎!

[923]又梁下:善哉问也!

[924]礼檀弓: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925]左襄二十七: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辅五君以为盟主也!

[926]又: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③

[927]又襄二十九: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④

[928]又: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929]又: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930]庄人间世:奈何哉!其相物也!

[931]又在宥:意,毒哉!僊僊乎归矣!⑤

[932]韩樊绍述墓志铭:多矣哉!古未尝有也!⑥——诸引「哉」字,各助一实字,本表词也,而先置者,所以勃发其感喟之情也。继之者或为名,或为顿,或为读,皆其起词也。此与

[933]论语学而:鲜矣仁。

[934]又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两句,同为赞叹之式,而尤深者则惟用「哉」字。故曰「哉」字用于咏叹者为最称也。经生家谓句法以‘鲜矣仁’ 为最奇,不知礼中庸有‘强哉矫’之句,「强哉」乃上文表词,而缀以「矫」字以状「强」字,则「强哉」二字之辞气更为劲挺。遍阅史籍,句法之变,无与匹者。

[935]孟子尽心下云:脍炙哉!——三字用以答问,而赞叹亦深矣。

○1 [919]「有是」非静字,是同动加止词。

○2「小人」既非动字,也非静字。

○3此句非以「善哉」为「民之主也」的表词。「善哉」与「民之主也!」为两个感叹句。

○4此句与以次两例都是左传记吴季扎聘鲁,观周之乐舞时的赞叹之辞。「美哉」等等之起词是当前省略之大武等等,与其后语句无关,非其表词。

⑥ 「毒哉」「多矣哉」皆独立的感叹句,非后续词语之表词。

【9.10】耶字,古同「邪」。颜氏家训音辞篇曰:‘未定之辞’,是也。盖「邪」系牙音,声出则口开而不能合。经籍用以助设问咏叹之句者,则不概见;而用以助拟议未定之辞气者,则习见也。

【9.10.1】助设问。

[936]庄天道: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937]又外物: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938]又秋水: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三引「邪」字助句,似皆设问之辞。不知所以问者,在「何」字也。「邪」字在四书左传不多见,自语策诸子始用之。「邪」系楚音,此战国时南学渐北之证。

[939]鲁语: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940]汉霍光传:君未谕前画意邪?——两引有似设问,然言者意中已无疑矣,而未便质言,故出以拟议之辞气耳。

【9.10.2】其助拟议之句法同「乎」字。

[941]汉魏其传: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

[942]史货殖列传:夫倮,鄙人牧长。淸,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943]又张陈列传: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已邪?

[944]史封禅书: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

[945]又吴王濞传赞: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946]又项羽传赞:羽岂其苗裔邪?

[947]庄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948]庄盗跖: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

[949]魏志温恢传: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邪?

[950]庄德充符: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951]庄德充符: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952]汉朱云传:小生乃欲相吏邪?——诸引「邪」字所助之句,各有「宁」「岂」「庸讵」「得微」「不知」等字先之,①与「乎」字所助拟议之句同,而正意反说、反意正说亦同。

不宁惟是,「邪」字助迭句以为两商者,所用连字亦与「乎」字同。

[953]庄天运: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954]秦策: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邪?亡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邪?

[955]赵策: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亡其憎怀而爱秦邪?

[956]庄外物:抑固窭耶?亡其略弗及邪?

[957]庄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

[958]左昭二十六: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

[958] 庄齐物论: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引内所用「意者」「亡其」「意」「抑」「庸讵」等字,皆「乎」字助迭句所用者也。

又有先问后解之句亦同。

[960]荀子荣辱篇:将以为智邪?得愚莫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害莫大焉。

[961]史黥布列传: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②

[962]庄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963]又达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

至先解后问者,则如:

[964]庄子寓言云: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965]又齐物论云;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在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迭用「邪字煞句,揣摩量度之辞气,自流露于口吻矣。

故[966]韩文圬者传云: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在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迭用五「邪」字,自为商度,而感叹之情溢于言表,可与楚辞卜居篇后先嫓美矣。

○1[951][952]无「宁」「岂」等字先之。

○2[961][962]之「邪」用法与【9.2.4】节之「也」为近,与他例「邪」字用法稍异。

【9.10.3】「邪」字助咏叹之句,亦时带有拟议之意。

[967]易系辞:乾坤其易之门邪!

[968]又:妻其可得见邪!

[969]又: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970]庄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971]荀子强国篇: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

诸引皆有「其」字与「邪」字相应以为咏叹者。

若[972]庄子齐物论云: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持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

[973]又知北游云: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两节迭用「邪」字,咏叹其意,拟议其貌耳。

[974]汉书霍光传云: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

[975]又秋水云:仰在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两引虽不迭用「邪」字,而皆寓感喟之意。一则叹其不称位,一则叹其不足羡耳。然则

[976]齐策云: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

[977]庄大宗师云:父邪,母邪!

[978]又在宥云:天忘朕邪!天忘郑邪!

[979]史记伯夷列传云: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所引迭句,谓之咏叹可,谓为拟议亦可。所谓「邪」字用于拟议最称者此也。

【9.11】欤字,古同「与」。玉篇曰:‘「欤」,语末辞。’皇侃疏曰:‘「与」者,语不定之辞。’①广韵解同玉篇。增韵曰:‘疑辞也。’解同皇侃。总之曰传疑助字耳。「与」字之音,与「乎」字相终始。「乎」喉音,音之始;「与」唇音,音之终。其用法亦大同。「与」字以助设问、以助拟议者其常,而以助咏叹,则不若「哉」字。惟以其音之纡徐,故凡所助者,不若「乎」字之可以质言也。

○1章云:此系转引经传释词卷四。释词本作皇侃论语学而篇疏。

【9.11.1】助设问。

[980]论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

[981]又先进:然则日愈与?

[982]又微子:是鲁孔丘与?

[983]又:是鲁孔丘之徒与?

[984]礼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985]孟梁上:然则废衅钟与?

[986]又: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987]又: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988]又:王曰:‘若是其甚与?’

[989]又公上:则文王不足法与?

[990]史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与?

[991]公桓九:春秋有讥父老子代从政者,则夫知其为在齐与,曹与?

[992]庄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993]又齐物论:何其无特操与?——以上所引「与」字助句,皆疑而设问者。①

①[980][984][991][992]均表两商,宜归入下【9.11.3】节。

【9.11.2】助咏叹。

[994]论宪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995]又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96]又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①

[997]又卫灵:无为而法者,其舜也与!

[998]又:臧文仲其窃位者与!

[999]礼中庸:舜其大知也与!

[1000]又:舜其大孝也与!

[1001]孟公上: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1002]庄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1003]公桓六: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1004]又庄十三: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

[1005]魏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1006]韩讳辨:作法制以者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诸引「与」字助句,或有「其」字在先,或有「非」「不」等字反说,似有咏叹之神,而实有拟议之意。②

至若「与」助一二字置于句中,一如「惜乎」「大哉」之式。如:

[1007]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其人能靖者与有几?——犹云「有几人能靖者与」也。

[1008]又襄公二十九年云:是盟也,其与几何?——犹云「其几何与」也。

[1009]越语云:如寡人者,安与知耻?——犹云「安知耻与」也。

[1010]周语云: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犹云「其能几何与」也。

[1011]又云: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犹云「有何辞与」也,或犹云「何辞之有与」也。

[1012]晋语云:亡人何国之与有!——犹云「何国之有与」也。

[1013]礼檀弓云: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全。——犹云「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与」也。「微」,「无」也。「无」「亡」通。一切「与」字,在句中者,并皆顿挫之辞,故于咏叹为近。

至[1014]论语公冶长云:于予与何诛∣于予与改是。 是犹

[1015]大戴礼五帝德篇云: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则论语两句,犹动「于予何诛与」「于予改是与」也。本句倒文与前引同义,盖深责而叹之之辞也。

○1[996]「与」助设问,应归入上节。

○2咏叹和拟议,文通一般分成两类,上引诸例,有不表咏叹而表拟议者,如[1004][1005][1006]诸例,应属下节。

【9.11.3】「与」字用以助拟议之句者。

助两商句。

[1016]孟梁上: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

[1017]韩上宰相书:其将往而全之与,抑将安而不救与?

[1018]又行难:先生之所谓贤者,大贤欤,抑贤于人之贤欤?

[1019]又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1020]又: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与?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1021]公哀十四: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

[1022]荀子修身篇: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1023]墨子明鬼篇: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

[1024]大戴礼武王践祚篇: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

[1025]墨子非攻篇: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

[1026]又非命篇: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

[1027]庄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1028]吕氏春秋审为: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所引皆两商之句,与「乎」字所助者同式。

与「岂」等相配。

[1029]孟子公孙丑下云:岂谓是与?

[1030]韩文守戒云: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

[1031]孟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1032]又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1033]又滕文公下: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1034]又告上: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1035]论语颜渊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036]庄子达生云: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1037]又田子方云: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1038]又知北游云: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①

[1039]又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诸引句,「与」字所配之字,犹是「岂」「独」「将」「其」等字,②与「乎」字所用者同,惟辞气较为婉转耳。此「与」「乎」两字之微异与!

○1「彼其」「此其」之「其」,【2.3.1.2】节解为接读代字。

○2[1034][1035][1039]似无与「与」相配之字。

诸、夫

【9.12】「诸」字,广雅曰:‘「于」也。’广韵曰:‘「之」也。’日知录则合言之曰:‘「之于」为「诸」,「之乎」亦为「诸」。’

「夫」字,孝经谏诤章注疏云:‘「夫」,发言之端。’尔雅郭叙有:‘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与语辞,亦指示语。’两解一见于连字篇,①一见于代字篇矣。②惟赵岐注孟子告子篇曰:‘「夫」,叹辞也。’在句末者,此即所谓传疑助字也。赵岐以「夫」字在雊 末,专解叹辞,不知「夫」「诸」两字之为助字,仍不失有代字之意。盖传疑助字之有此两字,是犹传信助字之有「焉」「尔」两字,皆各抱其本解而为助者也。

「夫」「诸」两字之传疑也,音二,形二,而合之止一字之用。「诸」字长于设问,「夫」字工于咏叹。至「诸」字之不能咏叹,是犹「夫」字之不能设问也。若拟议,则两字皆兼焉。此形音二而用一之说也。

○1此指【8.1.1】节。

○2此指【2.2.3】节与【2.5.2.1】节。

【9.12.1】诸。

[1040]论语先进云:子路问:‘闻斯行诸?’——犹云「闻斯行之乎」也。「之」指所闻也。

[1041]又季氏云:求善价而沽诸?——犹云「沽之乎」也。「之」指「美玉」也。

[1042]孟子梁惠王下云: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犹云「有之乎」也。「之」指前文也。

[1043]又云: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犹云「毁之乎,抑不毁之乎」云。

[1044]礼檀弓云: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诸?

——以上皆「诸」字之助设问句也。

[1045]论语颜渊云: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犹云「吾得而食之乎」也,「之」指「粟」。此量度之辞也。

[1046]孟子滕文公下云: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他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此两商之辞也。

[1047]左传昭公二十年云:亡愈于死,先诸?——此计议之辞也。

[1048]礼檀弓云:吾恶乎哭诸?

[1049]庄子应帝王云:人孰敢不听而化诸?——此拟度之辞也。

[1050]孟子公孙丑下云:王如改诸,则必反予。——此冀幸之辞也。

[1051]韩文李公墓志铭云:公行应铭法,子又礼葬,敢不诺而铭诸?——此定拟之辞也。

要皆总之曰拟议之辞。

至[1052]论语雍也所云:山川其舍诸∣尧舜其犹病诸。

[1053]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云:天其或者将建诸。

[1054]礼文王世子所云:君王其终抚诸。——亦皆拟议之辞,而带有感叹之情尔。以上「诸」字,代「之乎」两字,其一切「之」字皆有可指者。

在「诸」字有无解而惟为辞者。如:

[1055]左传文公二年云: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1056]诗邶风日月云:日居月诸!——「诸」字若代「之乎」,则「之」字无着。

[1057]礼祭义有云: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诸」作状字,解如「然」字,则「忽诸」亦可解如状字。「月诸」者,毛传解为「乎」字,姑识于此。

【9.12.2】夫字有在句尾者。

[1058]左传隐公三年云: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

[1059]又成公二年云:谁居,后之人必有任是夫!

[1060]庄子齐物论云: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引三节,「夫」字殿句,皆有量度口气。且「夫」字一顿,有反指本句之事之意。故「夫」字重声读,则声情并出矣。凡「夫」字为助者,皆律此。

[1061]易系辞云: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1062]礼檀弓上云: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

[1063]庄天道云: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064]又逍遥游云: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065]左传成公十六年云:天败楚也夫!

以上所引诸句,「夫」字皆与他字合助,如「者夫」「矣夫」「已夫」①「也夫」,其为咏叹不言而喻。又诸引「夫」字皆在句尾。

其在句中者,有与「大哉」同式,则其为咏叹也更无疑矣。

[1066]论语子罕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67]左传昭公十四年云:曰义也夫,可谓直矣。

[1068]礼檀弓云:仁夫公子重耳!

[1069]庄子徐无鬼云:久矣夫莫以眞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1070]管子霸形云: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

[1071]汉书司马相如传云:微夫斯之为符也!——犹云「仁哉」「乐哉」「微哉」也。②

至[1072]史记伯夷列传云: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乎!

[1073]庄子山木云:胡可得而必乎哉?悲乎!

[1074]齐策云: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则「夫」字殿句矣,而与在句中者同式,又同为咏叹之辞。

○1[1062]之「已」为动字,非助字。「无已」,无休止也。参下【9.13.3】节例[1131]说明。

○2此句分别解[1068][1070][1071]三例,未及其余三例,似仅为疏漏,非谓彼三例不能易「夫」为「哉」也。类此情形,文通常有。

是则助字传信者六,传疑者六,古今文所通用者尽之矣。外此,论语与左氏,一用「而」字。

[1075]论语微子云: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1076]左传宣公四年云: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是也。

[1077]论语子罕云:偏其反而∣室是远而。——引诗句也。

至诗之助字,曰「兮」「猗」「只」「止」「思」「云」「员」「且」「其」「忌」「旃」者,单助字也。曰「乎而」曰「只且」曰「也且」者,合助字也。与招魂之「些」字,大招之「只」字,大抵取其音长以写其欣戚悲感之意,是皆古文词所不取,故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