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洛水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现代称为洛河,全长约四百二十公里,主要流经河南省境内。由于西北方的陕西省有另一条洛河,因此陕西的洛河又称北洛河或西洛河,而河南洛河又称南洛河,或直接称为洛河。洛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流经古代中原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区,在谷水与洛水会合处,是十三朝都城洛阳的所在地,而洛水沿岸,有宜阳、偃师、巩县等战略重镇。
经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1;东北过卢氏县南;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又东北过宜阳县南;又东北出散关南2;又东北过河南县南3;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又东过偃师县南;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1 京兆:即西汉的都城长安周围的京畿之地,由京兆尹管辖,即今陕西省中部西安市一带,直至唐末都城迁离长安之后,京兆地名随之消失,明朝改称为西安府。(huān):与欢通。《山海经》云:“举之山,洛水出焉。”
2 散关:古代以“散关”为名的关隘有两处,其中一处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方大散岭上,地处秦岭咽喉,扼川陕孔道,又称大散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初宋金议和,西以秦岭大散关为界。南宋诗人陆游有“铁马秋风大散关”诗句。另一散关在洛阳以西,即本文的散关,曹操《秋胡行》之一有诗句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指的是这个散关。
3 河南县:周公营建东都,在洛水北岸修筑两座城池。西面一座称为“王城”,为周朝统治东方的政治中心,周平王东迁,成为东周天子居所。战国末年,东周被秦国所灭,秦、汉时设置河南县;东面一座安置商朝遗民,称为“成周”,战国时商业繁盛,秦、汉时设置洛阳县,东汉光武帝在这里定都,扩充城池,营建宫殿官署宅第,由于汉朝以火德自居,忌水,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西晋及北魏孝文帝之后,在此城定都,城市不断扩充,北魏末大乱,洛阳城因战乱荒废。隋朝在周王城附近建造规模宏大的东都,即隋唐东都洛阳城。汉魏洛阳城进一步荒废,在农田畎亩之中残存颓垣瓦砾而已。
译文
洛水的源头,从京兆郡上洛县的举山流出;往东北流,经过卢氏县的南面;又往东北流,经过蠡城邑的南面;又往东流,经过阳市邑的南面;又往东北流,经过于父邑的南面;又往东北流,经过宜阳县的南面;又往东北流,出散关的南面;又往东北流,经过河南县的南面;又往东流,经过洛阳县的南面;伊水从西面而来注入洛水;又往东流,经过偃师县的南面;又往东北流,经过巩县的东面,又往北流注入大河。
洛邑
经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注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1,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2。《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3,山水大出4』。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经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注 洛阳5,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6:『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八百里,为千里。《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7,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8,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
1 周公将致政:把政权归还周成王。
2 凑:汇聚。
3 入:涌入。
4 山水大出:山中洪水暴发。
5 洛阳:周公为安置商遗民所建城池,在王城之东,称为成周。秦庄襄王为了酬答吕不韦拥立的功勋,以洛阳十万户封吕不韦为文信侯。汉朝在洛阳设置河南郡,其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四九三〕,迁都之后)定都于洛阳。隋朝在西周王城附近建造东都,即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荒废为田野。历朝在洛阳定都的历史有一千五百二十九年之久,因此洛阳有十三朝帝都的称号。
6 《洛诰》:即《尚书·洛诰》。
7 戍:守卫。
8 娄敬:谋士,说服汉高祖定都长安,他指出“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说中高祖心中忧虑,高祖听从娄敬劝告,定都长安,并赐娄敬姓刘,因此《史记》有《刘敬列传》。
译文
洛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河南县的南面。
《周书》说:周公准备还政给成王,就在中原地区修建一座大城,名为成周,城南紧接洛水,城北依靠郏山,作为天下的枢纽。《孝经援神契》说:“天下八方至大至广,周洛是天下的中心,称为洛邑。”《竹书纪年》记载:“晋定公二十年(前四九二),洛水在周的境内断流”,“魏襄王九年(前三一〇),洛水泛滥,大水涌进成周,山洪暴发”。南面有甘洛城,就是《郡国志》所说的甘城。《地记》说:“洛水往东北流,经过五零陪尾的北面,与涧水、瀍水会合。”这两条水往东流,注入千金渠,旧水道还存在。
洛水又往东流,经过洛阳县的南面,伊水从西面来注入。
洛阳就是周公所建造的洛邑。因此《洛诰》说:“我在瀍水东岸占卜,只有洛邑适合建都。”这座方型的城,每边七百二十丈,南面临近洛水,北面依靠郏山,是天下的中枢。成周的土地方六百里,连西方在内有八百里,加起来是千余里。《春秋》记载:“昭公三十二年(前五一〇),晋国联合诸侯、大夫戍守成周城。”所以又称为成周。司马迁《自序》说:“太史公留滞在周南地方。”挚仲治说:“古代的周南,就是现今的洛阳。”汉高祖最初打算在这里定都,接受了娄敬的劝告,立刻起驾离开了。到了光武中兴,天子就住在洛邑,直至魏、晋两朝,也定都洛阳。
赏析与点评
洛水之滨最重要的城市就是洛阳,洛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范围内的“天下之中”,地理形势优越:西依秦岭、崤山,过函谷关就是关中平原;东临中岳嵩山;北靠太行山、中条,兼有黄河天险;南望伏牛、熊耳等山,附近又有龙门山、邙山(古称郏鄏山)等山岭屏障,自古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说法。
古文献记载,夏代有诸侯国名为斟鄩,被夏朝征服,太康定都于此。据考古发现,偃师市二里头村有古城遗址,可能就是夏都斟鄩。其后商汤从东方兴起,灭夏之后,在洛水之滨建立西亳,作用是监督西方诸侯、部族,考古学家在偃师市尸乡已发现商代城址。周幽王被犬戎打败杀死之后,周平王迁都成周,从此称为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