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哲理句子简短聚集60条

时间: 2022-11-01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太极哲理句子简短聚集60条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拳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极中也蕴涵着不少的人生哲理,看看下面的太极中的人生哲理文章吧!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性、技击性和在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研究它、修炼它,以至于习炼太极拳的队伍也在越来越壮大。

  在此我想谈一谈太极拳中的“意”与“气”的问题,由此来说明太极拳运动就是一种意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太极拳首先要求要“平心静气”,在“心态平和”的前提下,以“心意”为主导支配身肢内外做周身相随的运动,强调“注意不注气”,拳论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说明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的拳。但练拳时,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着意而后形动,即“意在拳先”。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气”并非一般说的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自古,无论祖国医学理论、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有叫“元气”、“正气”、“先天气”,武术家称“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各种实践经验证明确有这种气的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如有人说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更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这些尚需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但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为了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便于发掘。我们假定“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物质”,仍以“气”论之。

  练太极拳最讲“精神”,心意所发,气随意行,肢体运动一片活泼,精神自现;意境深邃,气敛于内,外现沉稳,一片虚灵;心态和平,意之所向,或进或退,或左或右,宜轻宜重,宜虚宜实,动荡转折,顺逆缠绕,无不圆转自如,得心应手。所以练太极拳先要使思想进入一种毫无杂念的状态,求得精神上的'空灵境界,以便周身内外,从神经到五脏六腑,骨胳肌肉乃至肌肤,都处于一种松静下的自我“感知”状态。如此,无论周身何处不顺随,劲在何处犯顶,受力的作用及力的方向大小,都会及时被察觉并得到调整。在这种“意境”和“感知”状态下练拳,气的周身运行如同自我按摩,周身格外舒畅,练拳后有沐浴之后的清爽感觉,就好象是大脑和五脏六腑都进行了一次清洗和净化一样气清神明。

  陈氏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们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从意气来讲,也是合乎这个规律的,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肢体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与内部神精活动一样,同样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在打拳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陈氏太极拳要求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使得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而太极拳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苦练盘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不断追求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太极拳动作定型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能够做到这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意与气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意与气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运动也就是一种意气运动。正是这种意气运动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从身体、精神、思想上,一次次得到舒畅享受和修养,练太极拳的质量也一次次得到提升,让人乐不思蜀,余味无穷!

  我们希望所有热爱太极拳的人,在研究和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修养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完善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