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幼有序。--荀子
3、学不可以已。--荀子
4、思索以通之。--荀子
5、酒乱其神也。--荀子
6、恶之者众则危。--荀子
7、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
8、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9、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
10、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1、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
12、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
13、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
14、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
15、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
1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
1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8、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
19、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
20、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
21、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2、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子
23、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
24、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
25、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
26、不诱干誉,不恐于诽。--荀子
27、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28、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2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
3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31、学无止境。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3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33、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34、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
35、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
3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
37、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
38、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荀子
39、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
4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4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
4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43、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
44、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45、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46、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
47、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
4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
49、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
50、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
5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52、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
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54、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55、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
5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
57、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
5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
59、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
60、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荀子
6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6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
6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64、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65、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
6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子
67、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
6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
69、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
7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71、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7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7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
75、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
76、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
7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7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79、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
8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81、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
82、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83、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84、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
85、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
8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8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
88、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
8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90、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91、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子
92、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
9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9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
9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
96、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97、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荀子名言--荀子
98、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荀子
99、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10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
102、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
10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
10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
105、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0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07、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108、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
10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10、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111、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
1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
11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1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115、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荀子
116、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荀子
117、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荀子
118、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
119、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
120、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荀子
121、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
12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荀子
12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2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
1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
126、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
12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128、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荀子
12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3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1、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大受影响。
2、知道爱雨的人无数,写雨呤雨的文章更是浩焱如烟,可我也终是一个喜雨之人,对雨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就写了。
3、雨要下多久,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我的思绪还要飘多久一样。阴晴圆缺、万物轮回,世间的雨也算是万物的一种吧!那么,它不会消失,至少地球存在的时空里,它是无法消失的;于是,注定了我对你的思念也不会消失,至少在我存在的'生命里,它是无法消失的!
4、雨霏云敛,心街不惆怅,不曾惆怅,只是微微一笑很倾城,浇打了清照的烛台,太白的金樽清酒,禹锡的案牍墨香,或搅扰了琼楼玉苑的静影沉璧吧。
5、雨,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景致;就如眼前的山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风景一样。对雨,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叹息,有人痴狂,感受各异。
6、雨,依旧下着;我,依旧想你。直到世间不再落雨的那一天,我便停止了爱你如雨般深深的思念……
7、一会儿,散漫地踱着步子,仍在想早晨的疑问,为什么相同雨水降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会生出不同的涟漪的形状呢?虽是不同的,但都是美的。天空之城淡淡地梳着它的心结,梳就华髻付与谁?于是缥缈到大地怀抱的斩不断拦不住的青丝,相继婉约地缠绕在相思的季节里。
8、想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抒情的键盘不由自主地敲落了对你的想念,一如雨对窗棂捎不尽的心事。
9、现在看着窗外的雨能不禁联想到什雨打芭蕉的浪漫,还有春雨贵如油,还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类。真是有了看雨的心境才是。夏雨的厚重感,砸在遮阳棚上的那种扎实的声音,在夏雨中狂奔是一种怎样的豪放呢?
10、下班的时候,看着被雨打折了的一串红,还有那些不见了的红灯笼,心里好像空落落的。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
恨:遗憾
C.以宽繇役
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
税: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参考答案
4.D 【解析】税:征收赋税。
5. B【解析】②④没有直接表明贡禹的耿直。
6.C【解析】文中并不是因为挽留他才升任他为御史大夫。
7.(1)(后来贡禹)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县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举”、“为……所……”两处被动,各1分,“谢”1分,译出大意2分)
(2)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有”、“聪明”、“补益”,各1分,译出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
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屈尊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
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 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惊世之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 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
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
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 ,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
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