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
一、基础知识(12分)
1、请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读准字音
A、 风筝(zh ng) 憔(qi o)悴 虐杀(n e) 可鄙(p )
B、 嫌恶( ) 寒颤(ch n) 霎(sh )时 揶(y )揄
C、 什(sh )物 和(h )着歌来唱 天罡(g ng) 陶冶(y )
D、 笸(p )箩滑稽(j )言简意赅(g i)戏谑(x e) 执著(zhu )
2、请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字词积累
A、 肃杀 荡漾 惊惶 名正言顺
B、 笑柄 宽恕 寂莫 怦怦直跳
C、 消遣 无聊 苛责 猝不及防
D、 佃农 慰勉 迁徙 为富不仁
3、请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明确词义
A、趾高气扬:高高举走,神气十足。形容人非常有精神。
B、 瑟缩:这里指"小兄弟"因"我"的到来产生害怕而使身体蜷缩或抖动的情形
C、 宽恕:原谅。
D、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正确朗读
A、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C、此非常儿也。
D、安有寄千金而不立券者?
5、下列诗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课文内容把握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高大?(站在山上)从齐到鲁都 可望见。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见鸡鸣时登上飞来峰,能看见日出的奇景。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无论是傍水的村落,还是依水的城镇,都 是酒旗飘飘。
D、“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耕者、锄者)回家后相互埋怨生气,为什么只是坐在那里看罗敷。
6、颠倒了,怎么回事?快帮帮我,选出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2分)
⑴在生活中,和人谈话处处留心,同样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⑵读书是学习的一项内容,但不是惟一的内容。
⑶而且,直观知识和书本知识彼此印证,还可以相得益彰和增强记忆。
⑷社会,大自然更是一本书。
A、⑴⑷⑶⑵ B、⑵⑷⑴⑶ C、⑷⑶⑵⑴ D、⑵⑴⑷⑶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风 筝(节选) (14分)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3.选文写出了 的经过。(2分)
14.根据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恍然大悟?(2分)
15.选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和 描写。(2分)
16.找出选文中描写“我”的动作的语句,写在下面。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17.请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 (2分)
18.作者为什么念念不忘这件事?他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3分)
(二)永恒的骄傲(10分)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0、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11、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2、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4、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2分)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一) 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2分)
(1)不能称( )前时之闻
(2)泯( )然众人矣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歧路亡羊(7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26、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27、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8、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四、积累与运用(17分)
1、根据课文填空或默写。(14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体现了新陈代谢规律的两句诗是:
, 。
(2)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是:
, 。
(3)小玉学习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她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罗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 。”
帮她解开了思想疙瘩。
(4)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让你在身处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孤单。请你用唐代诗人王勃的两句诗来形容这一点:“ , 。”
(5)《观沦海》中写出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诗句是: , 。
(6)《木兰诗》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表现将士们戎马生涯的句子是: , 。
(7)杜甫在《望岳》中通过想象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二)、口语交际:根据语境回答问题(3分)
小明想到邮局去寄一封信,可是走到岔路口,他不记得该往哪边走。这时正好遇见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 。”
五、
题目: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一、 基础知识(17分)
1、用正楷或行楷将“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写在格子内(3分)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4分)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者。
②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___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④天然要比人工美丽些;在一些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___的天然。
A、开创 建设 修饰 优美 B、开辟 建造 掩藏 秀美
C、开拓 建造 掩饰 美丽 D、创始 建设 遮掩 秀丽
3、把下列诗句连线,使之构成四副
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淡性泊是我师
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
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
D、笔枝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 ,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 ,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 。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①简直就是羊蹄 ②仿佛羊蹄一般 ③凹进去的是末端 ④末端凹了进去 ⑤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⑥又像两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斧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卵石见了很奇怪,问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样有棱有角呀?”
“磨的呗。”斧子耐心地回答道。
“磨的?”卵石更奇怪了,“我也在磨呀,怎么就不像你那样?”
“那是不同磨法的缘故。”斧子告诉它,“我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磨,每次都是磨那些该磨的地方。你呢,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乱磨,就只会磨得更加圆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比较阅读(16分)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车过西泠桥以后,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之故,雪块堆积得大一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后者,则只有一些小小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落下去,与刚开花的梅李树绝对的相似。真的,我开始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道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的歪歪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的屋里,时见有衣饰朴实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了。
6、 给[甲]、[乙]两文中加黑的斜体字注音。(2分)
(1)镶: (2)褥
7、文中加线的“这样”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2分)
8、 济南的雪令老舍欣喜不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而西湖的雪又使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呢?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抄录到横线上。(2分)
9、[甲]文写草,是为了表现济南冬天的雪 的特点。(1分)
[乙]文写树写草,是为了表现西湖的雪 的特点。(1分)
10、[乙]文写雪,是从视觉上来写其大的。如果从听觉来写,可以怎样写呢?请你试着写一写。(3分)
11、散文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读读下面两个句子,品评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
12、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雪景的名句,你掌握的有多少?请回忆一下,写出一句。(1分)
(二)比较阅读(17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3、这是两段写景的文字,甲段选自 写的《 》;乙段节选自鲁迅的《雪》。(1分)
14、甲段写春花争艳斗芳、竞相开放的语句是“ ”;写花味的句子是“ ”。
乙段中直接描写雪野之景的句子是“ ”,包含作者想像的句子是“ ”。(4分)
15、甲段写花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 ,后写 ;乙段写雪野之景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 ,后写 。(除特别提示外,以上每空1分)
16、甲段主要写春花的 ,乙段主要描绘雪野之景的 。(2分)
17、两段文字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1分)
18、品读所选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每小题2分)
(1)甲、乙段都用了一个“闹”字,它们的含义相同吗?
(2)乙段是写雪,开篇写的却是“暖国的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3)从乙段的哪些描写中,你能看出“江南的雪”“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三) 秋 颂(20分)
⑴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⑶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⑷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⑸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存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⑹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然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⑺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⑻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俐的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⑼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⑽“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那正是秋的本色。
⑾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⑿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1983年11月
(选自人教版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19.第⑸段中既然说秋林落日之美“十分艳丽”,那为何又说它是“凄楚”的呢?(2分)
20.结合全文描绘的秋景,概括“秋之美”美在哪些方面?(4分)
21.作者在写到秋风卷落叶时,说到“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对你做人有何启迪?(4分)
22.可不可以把第⑵段改为“秋像某些人的眸子,秋像某些人的风韵”?结合全文,试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内容:
②结构:
23.你觉得“具有这份秋之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德?(2分)
24.现在正值秋季,留心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景物都具有“秋之美”,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描绘它具有的美质。(文中出现事物不得再举)(4分)
三、
也许,你还陶醉于童年的趣事之中,也许,你还陶醉于运动会那奋力的一搏,也许,你还陶醉于文艺晚会动人的舞姿,也许,你还津津乐道于你精心设计的一次野炊中……聪明的你,有了太多的幸福的陶醉……请你以“陶醉”为话题,或记叙一件事情;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刻画一个人物……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题材,写一篇文章。字数500字左右。
第二单元测试题B卷参考答案
3Ab Bc Cd Da
4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示例:讲原则才显得有个性。
6(1)xiāng (2)rù
7有的地方雪厚些,有的地方还草色还亮着。
8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了。
9前者写雪薄的特点 后者写雪厚的特点。
10略
11(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叶上雪的样子。12略
13朱自清 《春》
1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5上 下 树上的花 地上的野花 上 下 雪野中的花 雪下的杂草
16艳丽、繁多 滋润、美艳
17比喻 拟人
18 ⑴相同。都写出了蜜蜂的多与采蜜的忙,侧面烘托了花的怒放,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活力。⑵先抑后扬,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的滋润美艳。⑶雪野中有色彩艳丽的花草,还可能有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的蜜蜂。
19因为“随着暮色浸染”,秋林落日美景逐渐消残,让人叹惋唏嘘,即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答出“美景剩时不多让人生愁”意思即可)
20.美在:明澈 飒爽 秀逸 淡悠 闲逸 纯净(不加修饰) 澹泊……(从秋叶、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秋色等方面概括选取特点,每点1分,答4点即得全分)
21.①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向往这样的人生态度(或正视客观规律,坦然面对人生的生死悲欢)②“启迪”必须由文章内容生发而来,不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示例: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不妨洒脱一些,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22.①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者不仅仅是颂秋,更是歌颂这些“具有秋之美”的人,第⑵段这样写则凸显了作者的这层意思;改后意蕴全无;②结构:第⑵段和第⑾段前后照应,第⑵段是为后文伏笔;改后则缺少这种前后照应的结构美。
23.胸怀豁达,淡泊名利,洒脱为人,内心宁静,了无杂念……
2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秋之菊,美在孤傲,不与百花争艳,绽放于霜寒时节,孤傲地为世间妆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