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 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陋室铭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铭教案 篇2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 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 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 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 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 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 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 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 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 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一、照样子写句子。
1、这悬崖,好像巨人般地挺立着。(比喻句)
2、雨,像落叶一样轻,像针尖儿一样细。一串一串,在夕阳下闪亮。(比喻句)
3、大柳树每天梳理着她的长发,等待着燕子姑娘的到来。(拟人)
4、小明打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两个连续动作的句子)
二、句子的综合训练。
1、按要求写句子。
(1)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改为肯定句: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改为夸张句:
(4)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改为拟人句:
(5)树叶很绿。
改为比喻句:
(6)天下没有学不会的本事。
改为反问句:
(7)林冲打败了傲慢无礼的洪教头。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8)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用带点的词造句:
(9)他现在去公园。
改为双重否定句:
(10)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改为语气强烈的3个句子:
(11)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
扩句:
(1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缩句:
(13)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缩句:
(1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句:
(15)他在外语学院工作,会说三四国的英语。
修改病句:
(16)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修改病句:
(17)加标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
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18)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9)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修辞方法是:()
(2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修辞方法是:()
(21)打了败仗的敌人,成了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修辞方法是:()
(22)写一句有关立志的名言:
(23)写一副对联:
(24)把诗句补充完整。
九曲黄河万里沙,。,。
三、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
1、《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
2、《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
3、廉颇负荆请罪是因为他斗不过蔺相如。()
4、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
5、“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是感叹句。()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比喻句。()
7、《白杨》一文中,爸爸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8、《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朝的词人辛弃疾。()
9、《冬阳。童年。骆驼队》以朝鲜人民对即将离别的志愿军谈话的口气写的,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10、《桥》一文运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这样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2.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都是()。
3.我()地想,()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声。
4.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和()的风险。
5.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晏子了。
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
7.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
8.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行动(),仿佛()。
9.()是泰国的国宝。这个国家最初的()和(),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10.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