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一文中用了26个叠字。这些叠字错落有致,朗朗琅上口,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在动词的使用上,本文堪称典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一“泻”一“浮”。便运用巧妙恰当。再次是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句子避免了单纯用整句或散句的死板,使文句参差交错,节奏明快,显得极为活泼、自然。
二、从修辞方面提升,最常用的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是高考散文的三大法宝。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里介绍其中两种。 (1)暗喻,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如: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
(2)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2.排比在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有:
(1)成分排比。如: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2)句子排比。如: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
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散文。
3.“引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写散文时常用到的。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可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
(1)明引,明白写出引用的出处。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2)暗引,没有写出引用的出处,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有风度的运动家,要有服输的精神。“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运动家正是这种君子。
引用这些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三、在段落上拔高
1.名句串联,即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使用形成事实论据的繁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2.夹叙夹议法,即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
如: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即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叙述。
如: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4.正反展示,即正反列举,使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
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
主导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阅读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试题部分,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其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也很大,面对教师讲课难,学生理解难,答题得分难的三难问题,特将总结出的一些相对简单易懂的阅读及答题方法介绍给面临中考的考生们。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
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15条中有5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知识储备 有备无患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散文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头脑中有这些知识,分析时才能有依据。
(一) 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 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 散文分类
狭义的散文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三类: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四)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 内容方面
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2、 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
(五) 散文的语言
质朴、自然
生动、形象
深刻、隽永
第二课时:
一、 明确考点 百战不殆
设计思路:学生结合经验,归纳考点、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收藏幸福》,了解题型,明确答题思路。
(一) 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
解题时要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1.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2. 反复出现的语句。
3. 感情句。语段中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句子。
4.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 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6. 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二)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切忌“断章取义”。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常见的作用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
(四)语言欣赏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C、句式之美——如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五)感悟拓展
《语文中考说明》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做作出评价。” 方法指导:
1.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2.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3.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简明完整) 总结:
为了准确的筛选、整合和表达,答题时还需重视以下几个细节:
(1) 筛选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
还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2) 表述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结构要大体一致,内容要涵盖的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二、掌握钥匙 临渊垂钓
收藏幸福
1、渐渐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人们一岁岁变老了。
何谓幸福?每个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地皆大欢喜。幸福可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当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幸福是灼人的。
2、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会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3、因此,幸福,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4、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轻易得来的,就像从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却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
5、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6、有人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喝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一个陌生人,或者,对着镜子微微一笑… … 这浅浅的感觉,我更愿意称之为“开心”,因为它们是瞬间展露的`,或是此时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7、因此———
8、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来炫耀的,幸福是用来感受的,就像欣赏宇宙星空一样,在沉默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9、幸福是伪装不出来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就像面对一道人的佳肴,十个人的味蕾会品出十种不同的滋味。
10、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11、有人说,分享快乐,快乐就变成双份;分担痛苦,痛苦会减轻一半。快乐,其实也是开心的感觉,比起幸福的深厚,快乐就像鲜花上的露珠,阳光普照的时候,露珠就会消失……而幸福,则是那粒在泥土中不断舞蹈的种子,它的美妙的肢体暗藏在一份冷静的喜悦中。
12、 看到鲜花,人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从心里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梦中暗暗地向往,有些人只能从眼角偷偷地窥视,也有些人,连偷窥的勇气都无以产生… … 曾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幸福的蓝图,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闻到花香采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终点被鲜花簇拥,还有一些人,只能是那么孤孤单单了无声息地别离尘世。
13、 有一天,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幸福,请把幸福收藏起来吧!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没有机会播下一拉种子,也没有时间等到花开的一刻,他们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担而不是为人分享。
14、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幸福,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在静默无语中相伴一生的花样美丽。
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以“收藏幸福”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2.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怎样的?( 3 分)
3.文中第10段“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醉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3 分)
4.本文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请以第三段为例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
5.作者认为“幸福是需要感受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又提醒我们要“收藏幸福”。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品尝”到了哪些幸福?( 4 分)
三、 实战演练 提升能力
设计思路:实战演练,学生分析考点、解题思路,提高能力。
学习目标:
1.以“图画”为切点理读思路;
2.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的美点;
3.尝试写作小诗歌咏苏州园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对图画了解有多少?
2.“图画”按技法分类是:“图案画”与“美术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图案画,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品、建筑物上。美术画:专指绘点艺术,多讲究情趣,自然之情,韵味之美。
3.欣赏“苏州园林”图片。通过预习及图片欣赏,你认为苏州园林属于“图案画”,还是美术画呢?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看作者围绕“图画”描绘了哪些画面?
学生活动
1、七嘴八舌
2、思考交流。
3、美术画
1、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角落,门窗,色彩
2.这些图画是怎么布置?
参考:亭台轩榭布局自然,假山池沼配合有方,花草树木映衬多姿,花墙廊子尽次多深,角落注意图画美,门窗注意图案美,梁柱注意色彩美。
3、以上内容均是围绕文章的哪一句话来写?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苏州园林非但具有这样高的艺术特征,它还是我国名地园林的标本,读第一段,体会它的作用。
6.结合文章第10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特征→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不再多写
标本图画七个角度余味
7.由此观之,文章的写作顺序什么?
三、深层阅读,探根究底
匠师们为何如此之巧,使苏州园林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真实感觉?
参考:
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苏州园林的建设者一般都工诗善画,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尽量追求“写意山水画”的意境。
3、“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部。”——《谈龙录》
四、更换角度,别样构思。
1.文章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别具一格。如果你是画家,根据你对苏州园林的了解,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参考(1)按时空顺序(游记)
(2)以历史变迁
(3)用照片式
(4)以“水”为核心
(5)光影变化中的园林
(6)四季更叠下的园林
(7)苏园——同里——威尼斯
2、比较你的写法与叶圣陶的优劣。
参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为苏州园林图册写的一个序,只能选择从共同点上下手。2、查阅主要文段,提取要点。
3、务必使游览者新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揭示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
5、朗读。
作用:揭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6、笔录
7、主→次
整体→局部→细部
小组合作讨论。
再读课文,深究原因。
1、默想,交流。
2、交流、比较、品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即形象美。说说苏州园林的外在形象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苏州园林的美是视觉的`美,是审美感受的和谐和惬意。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二、鉴赏佳段,追踪美点。
1.范读全段
2.美点追踪
(1)请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他们的美点。
答案:A、长短句夹杂,富于节奏感、音律感。
B、浓缩句:拨花寻叶(②、③句)
C、用语精妙:“俯仰即生姿”“珠光宝气”“繁华”“欢悦”写出古藤萝的奇特造型美及开花的风韵。体现与“语言美”!
(2)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饱满的褒扬之感,请举例赏析。体现了“情感美”。
(3)其实,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特别着眼在“画意”,为全国创设了别致的意境,你觉得本段的意境是什么。体现了“意境美”。学生活动
1.布局美、配合美
2.映衬美,层次美
3.图案美,图画美
色彩美。
1.聆听
(1)读、品、悟
(2)举例鉴赏
(3)优美、生意盎然。
(4)“低树俯仰生姿”,“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身次体现了形象美中的层次美感。
三、选择精段,精神消费(鉴赏)。
参考:如第4段
1、语言美:A、准确、“艺术”与“技术”
B、周密:5个“或者”的效果
2.层次美:假山→池沼(多用活水→桥梁安排→石岸形状→鱼戏莲叶)行文摇曳多姿。
3.情感美:褒扬之情溢于气表
4.意境美:深邃幽远,又略带生机。
(二)小结:
别林斯基说过:“文字艺术美的最大本质是和谐”的关系。
在文中,几种美交织错落,达到了和谐美的境界!
三、动静交汇,关注人情。
1、苏州园林使一幅巨大的静美图,然而,所有美的东西都使相对于观赏者而言的。在文中,作者一直在关注一个字——人。请浏览全文,探寻这些语句,揣摩匠师们的心意。
2、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使什么?
参考:画中有人,人中有画,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4)诵读5段,品悟美点。
自选语段,品读,鉴赏组织交流,畅所欲言,总结美点。
笔录!
浏览文本,查阅资料。达成共识。
深思。
四、人文关怀,诗诵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你一定也想赞美它几句。请拿起笔来,攫取文中佳词,自编小诗(一联即可),来赞美苏州园林吧!
如:江苏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思索,酝酿、拟写、交流!
山水林泉乐,树木花草深。
鱼戏莲叶间,花闹四时春。
附录: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