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上课伊始,我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音和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我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在两遍读的基础上,检测本课的生字新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放肆”的si是平舌音,“瞪”字还有哪些形近字,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等。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等。通过反复认读,使生字新词得以强化记忆,得以巩固。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相互提醒、教师范写、生生评价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第三遍读,让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我只是在疑难困惑处适时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1.划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课后习题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出的。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读书,思考,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一)第一个问题在交流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确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洪水的无情与可怕(板书:洪水如魔)。教师适时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情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定能入情入境地读。
(二)第二个问题,先请学生谈一谈老汉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会找到这些句子(展示课件)。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析时,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得镇定,干脆,急促和响亮,展现老汉如山的形象。(板书:老汉 如山)
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安排小练笔,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是——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面对如猛兽般的洪水,我们的老支书像山一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让我们带着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这里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由部分回归到了整体,避免了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
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这个形象,那么题目为什么是《桥》而不是《老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在交流中明确了题目“桥”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桥,更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的一员,想想你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自定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设置作业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抒写进一步内化了情感。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篇二:《桥》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五年级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程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挡”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教师设计问题: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让学生思考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3:感悟环境场面描写与表现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沉着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课文悬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至此,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三、小结表达特点,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⑴是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⑵是设置悬念。
⑶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⑷是语言简短。
《课程标准》要
2、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国,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谁想读一读课题?
1、学生读有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可怕。
交流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想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六自然段,以感受村民的惊慌,恐惧、
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3、感受老支书的壮举
思考:就在这性命忧关的时刻,一位老英雄挺身而出,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请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全班交流。
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说明了他具有什么精神?
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发学生结合文中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照读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6、感悟表达手法
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桥引出课题
板书“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黄河大桥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有形的桥,还有一种桥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你知道这种桥吗?(A、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B、书籍是知识的桥;C、书信是联系的桥;D、悄悄话是心灵沟通的桥。还有友谊桥、思念桥等。)
今天,我们就学习以桥为题目的第16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受情势危急
(一)桥窄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可课文中真正写“桥”的句子很少,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窄窄的桥)
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窄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个人的宽度,一百多号人过桥必须排成一队)
2、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从“只有”体会到是唯一通往村外的路。)
那南面呢?(被洪水淹没。)
小结:此时的木桥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桥,没有这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光有这一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就能顺利逃生吗?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交流: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相机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洪水在凶猛上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试读、指名读。)
3、前两句很明显是比喻句,而后4句是什么句?(拟人)
拟人就是把洪水当作人来写,可我怎么读也感觉不到是人的动作或神情,你来读读倒像是什么?(像魔鬼、像猛兽、像死神)
引读:同学们,山洪来了,看魔鬼在跳舞——
听!魔鬼凶恶的笑声——
看,猛兽毫无顾忌的伸长了舌头——
啊!猛兽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同学们,洪水在上涨,灾情在加强,时间不等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了?请同学们划出来。
出示句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此时的情景?
(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我们一齐把村民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从桥窄、水猛、人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势危急,且在读——划——议——读中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景。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英雄行为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面对这年久失修的窄窄的木桥,能不能顺利逃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那位令我们感动的老汉,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第7自然段到课文最后),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这位老汉第一个来到桥头,站在那儿,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干什么?
B、他长得什么样?(清瘦)为什么还像一座山?山给你什么感觉?(无私无畏,沉默,镇定,奋勇献身)
C、指导读出感情。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传出来的声音像山一样,坚定、有力、威严!)
B、谁能读出这份感受?
C、“党员排在后边”为什么?(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是人民群众的一座靠山啊!)
(3)对儿子
过渡:危难关头,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更令我们震撼的是洪水面前他是怎样对待他的儿子的?
A、指名读15—23自然段。
B、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背景是老汉揪小伙子的图片)
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他是你的儿子,让他走吧;老汉的精神;)
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体会老汉毫不犹豫、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C、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D、出示改好的句子(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汉”改为“父亲”,“小伙子”改为“儿子”):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深深地敬意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4)升华情感,理解桥。
A、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位老人了?
(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表现出的英雄言行值得人们拥戴;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他是连心桥、关爱的桥、致富桥等。)
B、是啊,谁又忍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此离开呢?一位老太太还在等着您,等着他的儿子呢?难道你不是第一个来到桥头的吗?难道你就不能放手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过去吗?(课件出示图片,并画外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出示并齐读: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无私的人格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将村民从洪水中救出!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C、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评析: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好地理解了课题。]
五、拓展升华主题
1、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比如……
2、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足以感动中国的人,课下可去读一读他们的事迹。
《桥》一课的评课稿1
4月17号,在陆老师的组织下,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两位优秀的同仁叶芙芳老师和陈凤妩老师分别执教的《桥》、《四个太阳》。两位老师,一个是执教5年级,一个执教一年级,高低年级的课堂集中呈现,两位老师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却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叶芙芳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叶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叶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比如正式导课之前,叶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叶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叶老师在后来
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叶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叶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叶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几个小细节:
1“揪”字这里的教学提问有些模糊,学生的回答也就显模糊,“老汉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还是坏的?)
2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也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叶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桥》一课的评课稿2
这个星期,我们听了欧阳老师上的《桥》这一课,欧阳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完整、巧妙。课堂处理得基本上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欧阳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导课之前,欧阳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把听课的老师都带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欧阳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课前几分钟时间,就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欧阳老师在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他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欧阳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品读中,层层递进。
《桥》一课的评课稿3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老师工作的形象比喻。的确,做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会像园丁一样培养人,塑造人。但做为一名教师,最高的境界是能走进学生心里,催开学生的心灵,让心灵开花。今天,听了姚湘滨老师讲授的《桥》一课,,惊喜地发现,姚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瞬间走进了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开花。
一、让人性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慌而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在这一时刻,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姚老师没有一处空泛地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读,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让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他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所以,他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又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这对比中,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第三读,他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姚老师煞费苦心。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学生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这种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学生心中的人性之花不就自然开放了吗?
二、让亲情之花开放
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姚老师对结尾的处理非常地巧妙。他让学生在凄婉的二胡乐曲中读结尾。然后让学生思考:老太太心里在想着什么?学生此时完全进入到了文章中去,能亲自己领悟到这种人间最伟大的亲情。失去丈夫和失去儿子的痛。但学生通过对老汉的了解,也知道了,老汉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这样的人,表面看没有亲情,其实,是最有情的人,他视群众在亲人,这种亲情才是最伟大的,最高尚的。
三、让师生间的感情之花开放
我们平时常常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都知道最完美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姚老师在这节课上,把这种师生关系完全体现了出来。他没有一处高屋建瓴地讲授,而是创设了大水到来时的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这种情境中人们的表现,感悟到老汉出现对人们逃生中所起的作用,感悟到老汉在危关头让党员留下的高尚,感悟到老汉让儿子最后走的伟大。面对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他及时地给以表杨,面对学生理解中的困难,他春风化雨般地引导。整节课,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度过,老师真正地走进了学生心里。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灵开花。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就生机盎然了吗?那我们的课改也定会硕果累累。
《桥》一课的评课稿4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16课《桥》,它是一篇精讲课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高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首先强调了很多遍的问题,还是出现错误。幻灯片中不要出现问题答案,这件事强调过不止一次,但效果不好;课堂提问学生指读太多,学生没有全都参与进来,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在幻灯片中,学生没有看课本的机会,导致讲课与教材分离,学生会对课文理解不透彻;在导入课题时就应该板书课题,这一点也做得不够好,课后交流时他说是又忘了;讲课时,重点词语应当跟随句子,讲句子时指明提示一下,而不需要单独解释词语,导致句子与词语分离,无法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意思,无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老师在提问“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用心感受一下,最后齐读一遍;在讲课时,提倡多种方式读,而不是单一的指读或齐读,还是没有领会高年级学生自学要领;讲课时,应当着重讲重点内容,不重要的一笔带过,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突出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时,要按照开头怎么样,中间怎么样,最后怎么样,这样的顺序去讲,而不是囫囵一大片,无逻辑可言。总结完这些不足之后,我希望这位实习老师能够认真反思,争取下一堂课有所进步。
《桥》一课的评课稿5
初次看到张校的时候,感觉她人很美丽,更深的接触,知道她很有智慧,听了她的《生命桥》,惊异于她课堂的完美。昨天的评课,许多老师对张校的课好评如潮,而我也把评课的的切入点,落在一个“美”上。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美。
导入是教学过程起始的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张校章以“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到“你见过生命桥吗”,由具体到抽象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水到渠成的衔接美。
重点句段的理解,文章隐含的精神,读与练的转换,每个环节,张校都以极其完美的教学艺术使其自然衔接,没有滑痕,没有断层。
三、波澜起伏的转化美。
时而低沉,时而悠扬,时而喜悦,时而紧张,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四、层次清晰的阅读美。
《生命桥》是一人文性很强的散文,张校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是采用范读、引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整堂课,椐我不完全统计,学生阅读十七次之多,每次读都有目标,每次读都有高度,每次读都有收获,每次读,都有激情。
五、师生互动的生态美。
这堂课,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懈怠,他们被校长的激情渲染着,校长被他们的求知感动着,整堂课,师生互动的状态那样和谐,让我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视线中,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或读或写,或议或划……这多像一个相处和谐的生态园啊!
六、回味无穷的结课美。
张校以观看地震中的事迹图片做结课,这让语文课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钟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他们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生命桥,完美的“生命桥”,张校的这堂〈生命桥〉,不仅让我懂得教学的艺术,更让我懂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以无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学艺术,用心塑造自己教学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桥”。
《桥》一课的评课稿6
这次王老师评的是xx一小学洪xx老师执教的《桥》。
《桥》这篇小说,大概是五年级的课文吧,我也曾经讲过。
看过课堂实录后,洪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设计对比阅读。将描写洪水的一组词语与描写老汉的一组词语进行对比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的插图上,通过读图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收获了两点:
一是语文课堂要渗透“语文知识”,强化文本秘妙。洪老师的课开篇就利用课后的一个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
再联想到之前的多篇课堂实录,好的'课堂设计大多都化繁为简,直接从教学提示入手。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二是朗读的重要性。众多的优质语文课堂都在强调朗读。齐读、范读、个人读,反反复复地读。从读中去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情感。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桥》一课的评课稿7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泼”,“倒”等语言的感悟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来感受洪水爆发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师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
三、少讲多练、以读促悟。
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桥》一课的评课稿8
崔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林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林老师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林老师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林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感悟党支部书记这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时,林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他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感悟到老汉是一个镇定沉着,临危不惧的人。第三层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着老汉的举动,又有哪个字印入你的眼帘?读着读着,又感悟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光辉形象。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林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林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不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林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桥》一课的评课稿9
20xx年3月23日我在红旗实验小学瑞安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听了李中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中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作为一线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李中华老师执教《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从预习反馈开始
李老师没有用花哨的导入,矫揉造作。在用一句简单的话引出新课题后,就开始进行预习反馈,从抓住文章的关键短语入手,分为描写洪水的短语、描写人的短语、描写汉的短语和关键词入手,通过字词学习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之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和内容。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他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划出“水猛”的句子,用“﹏”划出“人慌”的句子,用“○”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词,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秘密,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简要批上你的体会。
李中华老师的课题上简简单单,非常明了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他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使学生进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为学生——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评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时,老师抓住“泼”,“倒”两个关键字进行语言感悟,李老师让学生用“注”,“泻”进行比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点上,李老师将句中句号改为逗号,再次让学生参与课堂,去感受此时用句号的好处在哪里。
在感受山洪可怕时,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等情景创设,让学生如入此景此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这时李老师又追问学生,他们会怎么喊呢?。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悟情。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停地进行朗读指导,每品一句就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从读中进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教导学生要始终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为最终目的。
三、扎扎实实求发展——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四分之一时间,李老师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猛人慌语段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在这里李老师通过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引导,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