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悲情诗句选录76条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情欲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出处:马戴《灞上秋居》

2、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处:杜牧《秋夕》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出处: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出处: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处:刘禹锡《秋词二首》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处:杜牧《秋夕》

8、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出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出处:李贺《七夕》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处:曹丕《燕歌行》

1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处:李峤《风》

1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处: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出处:杜甫《月夜忆舍弟》

15、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出处:王勃《滕王阁诗》

16、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出处: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

1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出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8、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出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9、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处: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出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处:林杰《乞巧》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出处: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5、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出处:曹雪芹《咏菊》

26、昨夜西风凋碧树。——出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出处:李商隐《夜雨寄北》

28、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出处:韦应物《闻雁》

29、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出处: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3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出处: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1、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出处: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3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33、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出处: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3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出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5、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出处:李白《玉阶怨》

3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出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7、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出处: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38、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出处:白居易《望月有感》

3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0、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出处: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1、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出处:郑谷《菊》

4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出处:王绩《野望》

4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出处: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4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出处: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5、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出处: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46、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出处:李白《秋浦歌》

4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8、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出处: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4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出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0、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出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2、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出处: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5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处: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54、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处: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55、墙里秋千墙外道。——出处:苏轼《蝶恋花·春景》

5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5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处:张籍《秋思》

5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9、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处: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60、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出处: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6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6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出处:白朴《天净沙·秋》

6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处:杜甫《登高》

64、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出处:李贺《李凭箜篌引》

65、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出处:班婕妤《怨歌行》

66、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出处: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67、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出处: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68、画阑开处冠中秋。——出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6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处:王维《山居秋暝》

7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处:刘禹锡《望洞庭》

7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处: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72、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7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出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处:郑思肖《画菊》

75、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出处: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7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7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7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79、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80、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81、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82、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曹雪芹《唐多令柳絮》

83、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晏行》

84、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85、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

86、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87、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88、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89、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曾允元《点绛唇一夜东风》

90、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

91、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9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3、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44、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95、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96、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97、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98、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99、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0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商隐诗词中有哪些忧伤的情节呢?关于李商隐诗词中的“悲秋”忧伤情节是什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诗人们每每将悲愤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曰:“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人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人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撼撼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人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掉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人画。”(《网师园唐诗笺》)

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霆,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奎闭”为解。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给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王若虚《淖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人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旦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

拓展:

李商隐简介

人物生平: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李党知道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

“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死后葬何处无定论。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应举之路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