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过日子的诗句汇合100句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西江月·夜雨落花满地》

年代:宋作者:管鉴

夜雨落花满地,晓风飞絮连天。苦无春恨可萦牵。只数年华暗换。生意惟添白发,化工不染朱颜。老来愈觉欠清闲。梦想故园春晚。

《蓦山溪·不如归去》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着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天公许大,何处不容身,且谩着,有生涯,试待寻思看。鉴湖里面,浅山林畔。住个小庵儿,且随分、粗衣淡饭。嘲风咏月,萧散过平生,尘世事,尽如麻,

《偈颂一百五十首》

年代:宋作者:释心月

忌口自然诸病减,多情未免有时劳。

贫居动便成违顺,只得清闲一味高。

《临江仙·老子开年年五十》

年代:宋作者:郭应祥

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

昨非今是有无间。惟惭新赤绂,不称旧苍颜。

休羡长年并极富,休贪宝带腰钚。

人生难得是清闲。急须抛县印,归去隐家山。

《江村》

年代:唐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浣溪沙》

年代:宋作者: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樽前月下---酒樽之前,月亮之下。谓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优游岁月---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优游卒岁---悠闲度日。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从容自得。

优游自在---悠闲舒适。

悠游自得---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豪情逸致---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悠然自得---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北窗高卧---比喻悠闲自得。

优游自适---悠闲适意。

笑傲风月---〖解释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悠悠忽忽---形容悠闲懒散或神志恍惚的样子。

悠哉游哉---悠闲自在。

优游自得---悠闲如意。

闲情逸致---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神闲气定---神气悠闲安静。

优游自如---①悠闲适意,无拘无束。②犹言从容不迫。

神閒气定---〖解释指神气悠闲安静。

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被假设过一百次的月光

像你唇间埋伏的冷

两指光环之内

有愤怒的火向暗夜侵袭

那些纷纷坠落的恨啊纷纷的生出了根

有些爱,来不及种进花园

天空有时泛蓝,橘色的果实

一只青鸟送出灵动的探看

以指叩指,无声的响动

依旧像你唇间埋伏的冷

风在一具枯死的野树上行走

深浅不一的脚窝,盛满的不是水

由此,我只是想起了月光

由此,我接受百里星辰的挑逗

你来,天空是蓝

你去,天空依然是蓝

我拥抱着太阳不说贫穷

我含着泪水不言悲痛

举起酒杯,向曾经的一个我告别

另一个我十里秋风摆渡

我从三月的一场雨里走来

裂变于一场青春的盛开

梨花,有了雪的.颜色

它把白,留给了我

此后,我走过的路一白到底

此后,我希望一个青绿的你

由此岸到彼岸

你我一经会合,便分不出颜色

一千个月亮里的我

有五百个热情,五百个峻冷

我如果掀动这一千个月光里的波纹

就有一千个被你提及的理由

向左,或向右

都可以触到你指间泛起的虔诚

如果我像野山菊一样顽强

且有一颗隐藏柔软的内心

那么,我是否就能拥有

一整个夜晚的月白风清

今年最后一场雪

我向无数飞蝶引首

这小小的献礼

其实,多年之前

我把青春举过身体

人们一说起玫瑰

流云就静止不动

有时候,我很相信命运

借由一个吉卜赛女人

她预测了我的来世与前生

我像极了虔诚的信徒

等待这场大雪之后的风景

其实幸福,一直比较靠右

终于可以照着春天的样子,复制一个你

面对一朵静止的云,我想起一个人的命运

我不该在河水上涨时,叫出那个隐喻的名字

我不该在一棵树下埋藏众多线索

春天里的我又开始渴望一场雪

忽略过所有甜言蜜语,一颗朱砂痣被打入眉心。

我仔细的揣测,喜欢把诗句含在嘴里过日子的女人

却真正寂寞了一辈子

 |  |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  |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  | 

【腊八节的传说】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