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6.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7.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8.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1. 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
12.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1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7.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18.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9.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1.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4.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5.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关键点】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②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泄出来。
③蓄势与陡转: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全诗共四段,前三段逐层推进,每段内部又逐层推进。
【思想内容】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中考链接】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解释诗中加点词:(2分)
俄顷: 何由彻:
18.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壬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9.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4分)
20.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3分)
参考答案:
17.一会儿;通(彻夜、通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8.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19.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习题:
3、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分)
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3、唐代 杜甫
4、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词语的含义占1分,表达效果占1分。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诗句大意占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占2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被人们冠之 “诗史”、“集大成”的称号,这不仅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现实,充满了安国安民的崇高品质,而且是因为杜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集中国诗歌艺术之大成。
杜甫之名,家喻户晓,他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杜甫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惨痛现实,他用诗歌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了那场大动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还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杜甫以他“集大成”的创作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杜甫是一位心念国家兴亡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巨大转变,山河的破碎、家园的荒芜、百姓的挣扎无不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翻涌起杜甫心中深沉阔大的'情怀,再加上杜甫一生飘泊,壮大的理想没有实现的空间,亲人妻儿没有能力保护,时代和自身的双重悲剧无情地加于杜甫。当杜甫写作诗歌的时候,这些情感就自然地流露于笔下,使杜甫诗中充满浓重的悲苦情怀。纵观杜甫的诗,其中的悲苦情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志难伸之悲、难护妻子之悲、家国不幸之悲、怜悯百姓之悲。
一、有志难伸之悲
杜甫早年受盛唐积极向上的环境感染,诗歌充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可是胸怀壮志的杜甫并没有被朝廷重用,他两次参加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关于这一过程,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的非常详细。当时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是踌躇满志的:“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建子亲。李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可是这次考试被李林甫操纵,他利用手中的权利让全部考生落第,让杜甫深受打击。仕进无路,杜甫困守长安,不得不面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残酷现实,浸染着诗人无可奈何的辛酸。仕进之路被奸人阻隔,生活困顿难捱,飘泊的经历艰险无比,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使杜甫心力交瘁,他“中夜起坐万感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五)“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这都抒发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激之情。
二、难护妻子之悲
作为一名标准的爱国诗人,杜甫的心思所系多指向家国百姓,他的诗歌大部分是忧国忧民之作,写妻子儿女的诗作并不多,然而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也反映着诗人深沉的感情。杜甫怀念妻子的诗,以《月夜》最为感人:“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营造出一种杜诗少有的优美、凄清意境,本是为了抒发诗人对家人的怀念,可是诗中没有直接写出,而是从虚处着笔,推想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使得本诗尤显感情真挚沉痛。由于战乱两人分隔两地,不能相见,也许诗人的感情过于沉郁,难以抒发,从对方的角度写,更能体现杜甫对妻子的关爱与愧疚。作为丈夫和父亲,杜甫难以给妻子和儿女安定的生活,他心中自然非常愧疚,这种感情不娇柔不造作,本真地流露于笔端,这些诗歌虽然没有家国之念,却依然感人至深。
三、家国不幸之悲
亲历安史之乱,杜甫见证了大唐王朝由极盛转向极衰的剧变,这对于一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对雪》和《春望》等名篇,其中尤以《春望》最为感人至深,写于杜甫逃离长安的前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即诗人杜甫眺望沦陷中长安的破败景象,诗歌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起句,极为沉痛,运用两个对比,震撼人心。面对如此景象,杜甫用丽景写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极力渲染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呈现给读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韵味无穷。就这样,杜甫将他的家国之悲融入他的诗作中。
四、怜悯百姓之悲
杜甫“穷年忧黎元”,他对百姓的关怀最为感人至深,也是人们最为激赏的一个方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不局限于个人命运的哀叹,而是心念天下苍生,将关怀的心情覆盖所有受苦的心灵。虽然自己的生活已是寒冷侵袭,破败不堪,杜甫仍然希望眼前能够出现万间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给他们一个安居的场所,自己则甘愿冻死,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次情感自白,成为杜甫情感抒发的最强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境界甚至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处事准则,他的苦难已弥散开来,包含了百姓的无限苦难。
作为儒家思想的忠诚信奉者,杜甫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准则,但是当这些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时,杜甫心中不免充满苦悲,这些苦悲使他一首首沉郁之作流露深沉的情感。我们敬佩杜甫广纳天下的宽阔胸怀,感念杜甫先百姓后自身的高尚品格,感叹杜甫超群绝伦的作诗技艺,有充足理由赋予杜甫最高的荣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杜甫内心的悲苦情怀,理解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他处的悲剧时代所承载的心理磨难,理解他在悲苦之上成就的伟大,这一切,使他的伟大产生了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