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3、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5、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6、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9、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杜甫的爱国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爱国诗赏析:
一、杜甫爱国忧民情怀的形成
在杜甫的诗歌中,尤其是其晚年时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呈现出真挚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充斥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忧民情怀。这一切都源于诗人坎坷的际遇。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更加动荡,国势由盛转衰。杜甫的生活也被打破,漂泊于江湖。此时,杜甫接触下层贫苦民众的机会更多了,他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批判,但是更多的是对国势的担忧,是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杜甫和很多传统士大夫一样深受孔孟“仁爱”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杜甫的爱国、忧国情怀得以形成。杜甫的生活经历是其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杜甫的一生可以划分为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等共四个时期。我们将更加关注其安史之乱之后的蜀相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是杜甫的晚年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杜甫不停地逃亡和漂泊,居无定所。这样使得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忍,目睹了国势的衰败,目睹了百姓的离乱之苦。虽然,在这一时期杜甫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这样险恶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逃亡途中,杜甫途经石壕村、新安道等地。他亲眼看到的是国家的破败和满目的`疮痍,他也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哀挽哭诉。因而,其诗情澎湃,就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诗人“长安十载乞食”,以及大半生的流离颠沛等使得他对“儒家”忠君济事思想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味,其爱国情怀和忧民意识在诗歌中有了更沉郁、深刻的体现。
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呈现出出仕与报国的抱负。而这也正是诗人爱国情怀的体现,是其具体内涵的再现。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也是出仕报国,大济苍生,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况。他也幻想自己能兼济天下,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并不懈努力。但是,考场不利,未能如愿。杜甫在这样的打击下并未沉沦,而是选择留在长安来寻找被赏识和重用的机会,多方请求举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其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知道,最终他通过向皇帝和贵人的献赋、投赠,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的小官,其政治抱负初步实现,且努力工作争取实现自我价值,报效国家。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潜逃到凤翔,出任左拾遗。虽然其年华易逝,然而其寻找报国之坦途的雄心未泯,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以及报国之志荡漾于胸。虽然当时残酷的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黑暗的朝政等使其一生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等诗句也都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情感。但是,杜甫虽壮志未酬然情绪高昂,其爱国情怀普照人间。
此外,他通过其作品也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和不满,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等诗句,但更为主要的还是体现其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关怀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爱国情怀的抒发。尤其是在其组诗代表作“三吏”、“三别”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而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内涵。
三、杜甫爱国情怀在“三吏”、“三别”中的体现
杜甫晚期组诗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尤其是“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败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诗歌中充斥着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集中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如《新安吏》中所写:“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以及“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而在《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得知“一男”暂且生还,而“二男”却刚刚战死,该喜抑或该悲啊?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杜甫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极度痛苦生活充满着怜悯和同情。而在《潼关吏》中,诗人先是整体上介绍并概括了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景象,之后在与潼关吏问答中,指出了“修关”,“还备胡”,暗示了三年前的潼关失守一事,写出了诗人对战势的不可预料的担忧。但潼关吏“胡来但自守”的决心以及“艰难奋长戟”的英雄气概,呈现了潼关将士的报国情怀。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希望潼关吏能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的沉痛抑或是悲愤之感。而这些情节和诗人情绪、情感的变化都能向我们呈现诗人对战势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忧,呈现了其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杜甫在《新婚别》中赞扬了新婚之妇的深明大义,写到新娘鼓励爱人参军,她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这里就真切地呈现了诗人的一种认识,新婚固然可喜、可贵,然而在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还是应该“舍小家”,而保“大家”,不只是顾念“小家”的欢乐,更应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而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爱国情怀的真实再现。正如研究者所说,“热爱祖国使得杜甫虽同情人民的兵役之苦,但是仍含着眼泪去劝勉人民摒弃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再如《垂老别》中,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而老妻又缺衣少食。老战士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退却或是逃避,而是愤然投军。这一个老翁是多么的正直豁达,又是多么的大度、爱国啊。杜甫借助这一形象来呈现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正如王嗣在评论“三吏”、“三别”组诗时:“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杜甫在这组诗中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洋溢着爱国情怀。如《垂老别》中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人对战争造成的国家的破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这种情怀是多么的难以自抑。再如《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战后的乡村的荒凉和凄惨和战前这里的其乐融融和富有生机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呈现出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势的担忧等,而这一切都是其爱国情怀的呈现。
四、结论
总之,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其“三吏”、“三别”呈现出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和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更为主要的是呈现给我们以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可贵的爱国情怀和忧民情怀。正如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精神是其诗歌的灵魂。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诗的国度”,唐王朝的诗人、诗作可谓众多,但很多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杜甫的诗作却愈来愈显出耀眼的光辉。杜甫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从广阔的角度反映社会的离乱,记录人民的不幸,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对统治者的深恶痛绝。这些诗无不体现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爱国精神可谓是其诗歌的灵魂。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教育,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杜甫屡试不第,使他出世的幻想破灭。在入世无门的情况下,杜甫的生活更加窘迫,他开始正视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和人民一样流离失所,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人诗句。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笔触铸就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杜甫诗歌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成就了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中的杜甫有着忧郁的、激愤的情感,他的诗为国谋划,为民呼号,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杜甫的爱国情怀是非常丰富的,他有着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赞美祖国河山
古人常借助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杜甫也有大量描绘壮美山河的诗篇。杜诗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具有广阔的内容,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概括性,成为后世的楷模。杜甫二十岁起就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四处漂泊,所到之处均留有诗作,这些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概念,还包含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杜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融入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时,诗人由衷的赞颂;当国家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杜甫初回草堂时留下了写景佳作《绝句》:“两只黄林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黄鹂、青天、白鹭有动有静,给人一种和谐、开阔的感受。
杜甫青年时代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这时的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开元盛世”。杜甫对祖国的赞颂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在赞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结合社会现实,从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杜甫经过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享乐,杜甫忧心忡忡,用诗讽刺外戚专权的黑暗社会。朝政大权旁落,带来的后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很快安史叛军暴发了,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杜甫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在盛世中洞悉到暗藏的隐患,才用一篇篇诗作来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悲壮的景色,写出了诗人离家漂泊、疾病缠身、国事不宁的忧伤。《秋兴》八首由孤城的落日情景想到昔日长安的繁华景象,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果没有深挚的爱国情怀,是写不出这些诗句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不仅打破了诗人天下太平的希望,还点燃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现实面前,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他爱国精神的突出表现。
二、维护国家统一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受贫困之苦。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他曾沦为战俘,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借唐朝内部空虚,联合同罗、突厥、契丹等民族,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历时八年之久,后世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经历了空间的大灾难。由于安禄山、史思明及其部下大部分是胡人,所以这场叛乱又带有民族矛盾性,唐王朝的做法则是平息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杜甫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深有感触,并写下了大量诗歌,其中两首最具有代表性,一首是《春望》、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占领长安后,杜甫困守长安,面对长安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诗人感怀国破家亡,写下了这首绝世佳作。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全诗表达了忧国、念家之情,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而这也是杜诗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诗人知道和平是要争取的,当国家动荡、分裂时,要奋起反抗,才能用战争赢得和平。因此杜甫又赞美平定叛军的胜利,当诗人听说收复了失地,叛军投降的消息后,安史之乱结束了,心情大快的状态下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叛军投降意味着分裂的国家走向统一。
《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处。写作背景都是安史之乱,写的是战争的胜负情况。但杜甫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出现这样的差别正因为杜甫的爱国之情。杜甫认为唐军是正义之师,安史叛军是破坏正义,造成国家分裂的原因,所以唐军胜利代表着国家统一,叛军胜利代表着国家分裂。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特别是安史之乱过程中,诗人与人民一起漂泊,深切体会到人民的苦难,字里行间流露着同情。但对战争,诗人并不是消极避战,而是赞扬以身报国的高尚行为,这将杜甫的爱国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 三、赞颂报国卫家
杜甫一生心系劳苦大众,特别是战乱爆发后,他每次出行都记录了人民的悲苦现状。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保家卫国的将士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和赞颂之情,这正是千百年来爱国精神的体现。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被叛军打败,伤亡较重,亟待补充兵员,朝廷大量征兵。杜甫亲眼目睹了离别的场景,创作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读出人民的苦难,读出人民的爱国之情,读出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石壕吏》中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都是杜甫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家庭还是征兵的对象,可以说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
对战争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杜甫抱有深切的同情,对毅然走上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杜甫给予更多的是同情和赞扬。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位普通妇女正是新婚,她牺牲自我,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的心声,鼓励丈夫上前线奋勇杀敌,不要挂念家中,要为国家努力战斗。杜甫同情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人民虽然家破人亡,仍积极投身正义战争的伟大精神。
杜甫歌颂报国卫家的精神,与自己的报国之心有着密切关系。杜甫的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他生活的年代虽然理想的社会形态已经荡然无存,但杜甫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杜甫一生执着于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青年时的杜甫满怀憧憬,并为之不懈的努力。杜甫应试不第,可他没有死心,又四处奔跑请求举荐,但唐王朝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的理想破灭了,拳拳的报国之心得不到施展。他把这种情感倾注到保家卫国的将士身上,对他们的行为给予热情的赞扬。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的灵魂是爱国精神。杜甫一生在离乱途中体验到人民的苦难,写出了一首首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他的诗歌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又有深切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