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即仕的对立面,是相对于仕的隐,脱离开仕,也就无所谓隐。“隐”和“仕”都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即出世或入世。“归”是渊明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如“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等。“归”,主要解释为“返回”之意,“归隐”即返回到“隐”这种处世态度或处世方法,也即“出世”。从“返回”一词中可简要
(一)“居官”时期的归隐情结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从小就爱好大自然,对世俗的事情不甚留心,不感兴趣。不过,年轻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抱有“猛志逸四海,
陶渊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去江州做祭酒,但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却看到了许多官场之弊,深深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少壮时期的热情。所以,他很快就辞官归田。“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是他当时就下过的决心,也曾想坚持下去,但此时的陶渊明毕竟年纪尚轻,内心还埋藏着希望之火,再加上朝廷中又发生了一些“良性变化”[5],重新激起了陶渊明“大济于苍生”的壮志豪情。于是,闲居了几年后的陶渊明,在三十多岁时再度出仕。但这一次,他依旧不是一路欢欣,而是对官场生活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退隐之心更是与日俱增。且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二首:
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
其二: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
这两首诗写于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36岁(据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他此时是桓玄的幕僚,作为桓玄的使者到建康(南京),请求获准发兵讨伐孙恩[6]。从诗歌描写的情形来看,他这次赴京虽然履行了使命,但回来时的情绪却十分不好,诗中通过征途中遭风浪、阻穷湖而不得尽快到家的苦恼,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宦生活,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情;又以归路与旧居相对,以行役之苦与园林安静美好使人留恋作比,表明他对出仕做官所抱的厌倦态度。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记载,陶渊明当时到了京都建康之后,由于亲眼看到了司马道子父子及司马尚之兄弟挟制皇室和他们的专横暴虐,看到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与桓玄的矛盾实质上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等等,陶渊明不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对桓玄也起了疑虑。这样,他原先内心的热情消退了,越发感到这次行役没有意义,甚至后悔当初的出仕,又转而思念起园林,想重新回去隐居了。“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
但这次的辞官归隐,没有像辞去江州祭酒那样容易,陶渊明的心中充满了欲隐而不能隐的痛苦,而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更加大了他归隐的趋向。“遥遥从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仕是在刘裕帐下任参军。这次出仕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畴昔苦长饥”,才“投耒去学仕”,所以从一开始,陶渊明就没有抱太多的热情。且看他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本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40岁,本诗是在他去赴任刘裕的参军的途中所作。在路途中,船在向前行,但归思却把诗人向后拉。异乡的景物没有使诗人感到新鲜,却使他感到厌倦,因为诗人心中所怀念的,是身着粗衣也欣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田园笔耕的`素志,才是陶渊明内心的真正寄托。自由自在高飞的鸟儿,在水中轻快地游来游去的鱼儿,都使他这个有了俗务缠身、不得自由的人感到惭愧。所以诗人强调他是“暂与田园疏”,表示“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他最终要回到田园隐居。这一次,陶渊明更加坚定地确定了他最终的人生归宿--归隐田园。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初,陶渊明离开了刘裕幕府回到了浔阳,在当时任江州刺史的刘敬宣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
在诗中,陶渊明再次表达了要永久归田的决心,对自己抛弃田园生活而走仕宦之路一再提出怀疑甚至自责,表示“素襟不可易”,即自己归隐田园的素志不可改变,并表示自己的德行要像霜中挺拔的松柏那样坚定高洁。不难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决心是越来越大。终于,在他41岁的这一年,从彭泽县令任抽身归隐后,躬耕垄亩,再不出仕。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开头两句,如大声疾呼,如大声棒喝,这是诗人对自己发出的召唤和命令。诗人把自己13年中的仕途生活,看作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可见痛悔之深。而对即将到来的田园生活则向往之至,情怀急切,语调轻快,不难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
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为期甚短,他辞官的原因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早见于沈约的《宋书·隐逸传》,后来萧统作的《陶渊明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渊明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亲故的劝说下,决定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说:“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即解绶去职,在任仅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就是这件事实和这番心理的自白。他在辞的序言中写到: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出仕彭泽令,本是为了温饱,但卑躬屈膝的官场生活与渊明的个性到底不相容。几经体验,他终于感到挨饿受冻尽管痛苦,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更是难以忍受。为了填饱肚子而勉强从仕是错误的,有愧于自己的“平生之志”。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回到田园后更穷了,甚至不得不去乞讨,但他的心却宁静了,因为在隐居生活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终南别业》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下面是王维写归隐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附:王维简介
王维(?~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湖南客中春望
(顾况)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
开岁颇思江湖游适
(陆游)
健笔当年赋远游,即今局促但堪羞。
虽为月下孤舟客,未醉天涯七泽秋。
丹熟竟当金换骨,客来从笑雪蒙头。
龙泉本约同归隐,肯为春耕欲换牛?
思蜀
(陆游)
玉食峨嵋栮,金齑丙穴鱼。
常思晚秋醉,未与故人疏。
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
梅花消息动,怅望雪消初。
题斋壁
(陆游)
闭门无事不胜闲,心境超然一室宽。
香岫火深生细霭,砚池风过起微澜。
睡余但欲依书几,坐久还思弄钓竿。
扰扰平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
雨夜
(陆游)
镜湖归隐老黄冠,布褐萧然一室宽。
灯影青荧人未睡,雨声点滴夜将阑。
四朝出处朋侪尽,半世漂流骨相寒。
青史无名端可耻,著书留与後人看。
赠倪道士
(陆游)
羽衣暂脱著戎衣,坐定方惊语入微。
归隐玉霄应不出,他年容我扣岩扉?
留别西河刘少府
(李白)
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
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
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
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木兰花慢
(吕胜己)
对轩辕古镜,照华发、短刁骚。
念壮岁心情,平生志气,可笑徒劳。
云中谩夸魏尚,请休论、定远说班超。
总是黄粱一梦,怎如尘外逍遥。蛮徭。
洞入云宵。算无分、到仙曹。
愿归隐闽山,来临渭水,葺个云巢。
楼居共、真仙伴侣,又有时、混迹入渔樵。
且恁随缘玩世,帝乡路觉迢迢。
赠入内供奉僧
(李洞)
内殿谈经惬帝怀,沃州归隐计全乖。
数条雀尾来南海,一道蝉声噪御街。
石枕纹含山里叶,铜瓶口塞井中柴。
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
赋得送轩辕先生归罗浮山
(李洞)
旧山归隐浪摇青,绿鬓山童一帙经。
诗帖布帆猿鸟看,药煎金鼎鬼神听。
洞深头上聆仙语,船静鼻中闻海腥。
此处先生应不住,吾君南望漫劳形。
隐居的诗句二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出自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出自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出自王建《田家行》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出自韦应物《观田家》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出自颜仁郁《农家》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出自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出自李白《树中草》
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出自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出自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出自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出自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出自韦应物《观田家》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出自韦应物《观田家》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出自温庭筠《利州南渡》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出自曾几《苏秀道中》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出自韦庄《稻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出自王维《渭川田家》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出自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出自崔道融《田上》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出自佚名《长歌行》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出自韦应物《观田家》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出自姚合《庄居野行》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出自王建《寒食》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出自元结《农臣怨》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出自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出自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出自白居易《村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自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出自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出自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