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别董大的诗意——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诗别董大的诗意: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离别,劝慰,旷达。
名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处
唐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注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说明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赏析
送别诗词多缠绵柔婉,少慷慨豪放,这首诗就属于后者,因此显得风格独特。
诗的前两句描写送别时的外在环境。黄云密布,落日昏黄暗淡,正是要孕育一场大雪。才感受到北风的刺骨,才看到大雁南归,大雪就忽然飘落,纷纷扬扬,刹那间天地一色。这两句写冬景,晦暗寒冷,有点沉闷。虽然没有涉及到人世沧桑,已使人置身风雪之中,听北风呼啸,望大雁南翔,看黄云密布,似闻壮士长啸之声。此处极言送别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下两句转折之妙。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突然一转,不写在此种晦暗寒冷环境中凄凉的心境,而转为对朋友的积极劝慰。你不要担心此去没有知己,凭你的才气,普天之下有谁不知,有谁不晓呢?此时,作者与朋友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本应惺惺相惜,共同扶持,却面临各奔东西的情景,其心中的悲伤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却发出豪言,努力劝慰朋友,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这两句诗,不仅紧扣董大天下传扬的著名琴师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阔大深远。
高适少时贫困,后入仕途,任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其诗多写边塞风光,被称为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董大,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庭兰,与高适是“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之友。
诗词鉴赏:《别董大》-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形容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3.君:指的是董大。
【译文参考】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淡无光;北风呼一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赏析】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一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你错过了,别人才能遇见; 别人错过了,你才能拥有。
1、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轮台东门送君去,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適《别董大二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首先是佩服其人品.这有《赠孟浩然》可证: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
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重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愁转向乐观,七、八句以“在歧路”应首联,以“儿女共沾巾”应次联,以“无为”应第三联,点滴不漏,“合”得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