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友谊的诗句总汇66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柳宗元友谊的诗句总汇66条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启者。

柳宗元他作为一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当我们慢慢揭开历史的面纱,希望探索更多背景时,我们发现除此之外推崇的还有很多,特别是他的友情观,在当今社会富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柳宗元家世显赫。祖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祖上世代为官,从汉代到唐,柳氏家族担任过尚书、中书令等要职,封公的就有三人,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氏家族与李氏唐朝关系密切,成为唐王朝所倚重的三大家族之―。在唐高宗一朝,柳家同居尚书省的官员就达二十二人至多,他的高伯祖柳�]在唐太宗时就为中书舍人,高宗时为宰相,父亲柳镇也曾任太常博士等职。

柳宗元年轻得志。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西安,他小时候就聪明机警和超群出众,所作之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非常推崇他。贞元八年(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取得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在贞元九年(793)时,21岁的柳宗元就进士及第、名声大振。26岁时,登榜博学宏词科,此后相继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县尉和监察御史等职务。顺宗继位后,受到重用,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出入禁宫之中,参与“永贞革新”,成为当时核心权力的掌握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位出身名门望族又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他是怎样结交朋友的呢?

1.慎交朋友。

柳宗元是当时受追捧的明星,正如《唐书》所说:“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把能与柳宗元交往成为夸耀的资本。而此时的柳宗元“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他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他“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总是勇于帮助别人,从不知道爱惜自己;他“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为国建功立业之上,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事情,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年轻时的柳宗元心存高远、志趣高洁,常人难以进入他的视野,成为他真正的朋友。现查阅吴文治编著的《柳宗元资料汇编》,数得上柳宗元朋友的只有韩愈、刘禹锡、皇甫、元稹、崔群、吴武陵等几位,这也导致柳宗元遭贬谪后,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

2.真交朋友。

柳宗元对待朋友的真心可在其“以柳易播”的故事中窥一斑而见全豹。据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记载:“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入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此事发生的背景是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从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任上被召回到长安时,他的老朋友刘禹锡也从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任上被同时召回,两个月后,朝廷决定改派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播州相对于柳州而言,地方更为遥远偏僻,环境更加险恶,而此时刘禹锡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要随之前往。当年(805年)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其年近七十岁的母亲也随之到达,由于初到贬地,居无定所,水土不服,第二年便死于永州的一座佛寺里。这件事对柳宗元的打击很大,他在母亲的墓志《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y志》中哀叹说:“太夫人有子不令而陷于大,徙播疠土,医巫药膳之不具,以速天祸,非天降之酷,将不幸而有恶子以及是也。又今无适主以葬,天地有穷,此冤无穷……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所以面对自己的朋友又要重演他的悲剧时,便推己及人,情愿冒着顶撞朝廷的罪名,主动提出以自己条件较好的柳州更换刘的播州,最后,由于宰相裴度的帮助,刘禹锡得以改派连州(今广东连州)。对于柳宗元这种大义之举,韩愈自身深受感染,他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发出了感慨之词:“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栩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曰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厉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亦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也!”韩愈联想到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在人情世态的反复对比中为柳宗元的高尚品格所折服,高度赞美他对朋友的赤诚之心。柳宗元这种“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大义之举成为后代读者传颂不已的美谈。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下旬,柳宗元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柳州不久,音书全无,他登上柳州城楼,情不自禁地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刺史》一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共来百越又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等诗句,涌起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与自己同时被贬胡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的无限挂念,诗中其景也悲,其情也哀。此后,柳宗元作为一个失意者和孤独者的形象打动了无数文人墨客。柳宗元这份对友人的牵挂之情,激起了后世文人的情感涟漪,奏响了心灵的和弦,以致后人有“一上层楼望八荒,鸟牵愁思入苍茫……遥怜彼此俱迁谪,试问何年归故乡”和“独上层楼望海天,异乡愁思正茫然……旧游别后多零落,日断沧波只可怜”的'感慨。由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首发其端,当后世读者身处异乡、怀念亲友又被山水阻隔之时,往往会自然联想到柳宗元的这一诗歌,他们或者以此为题,或者和诗一首,表达出相同的感慨之情。

3.交真朋友。

刘禹锡(772-842年)与柳宗元(773-819年)从贞元九年(793年)同登进士第开始,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在柳州去世的二十六年里,两人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结下了为世人所称道的友情;同时,又以诗歌为媒介,相互唱和,交流思想,其诗情与友情之深,堪为世人楷模。815年柳宗元同刘禹锡第二次并被贬谪,议论南下,途径衡阳又要分别,柳宗元出于朋友的深情,引出了“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的感慨,从贞元九年(793年)两人同中进士到如今,在时间上已达二十余年,在命运上几乎相同,虽然“今朝”要分别,柳宗元由此想到了“晚岁”,发出了“晚岁当为邻舍翁”的邀请;刘禹锡不仅以“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回应了柳宗元对友情的抒发,而且答应了柳宗元对未来的要求,进一步想象了“藕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的悠闲生活。

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他乡。当柳宗元在柳州去世时,刘禹锡正护送母亲的灵柩途经衡阳,当得知这一噩耗时,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泪并落,魂魄震越”。看到上次两人以诗唱和的分别之地却已物是而人非,他睹物思情,情不能自已,于是长歌当哭,以志哀思:“忆昨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遁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在以后的岁月里,刘禹锡忍受着“终我此生,无相见矣……知悲无益,乃恨无已”的悲痛之情写下了《祭柳员外文》、《重祭柳员外文》、《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等一系列纪念性文献和诗歌,借以悼念对故友的哀思。

由于柳宗元没有兄弟,自己的两个姐姐已经辞世,因此临终之时,面对着儿女托孤和关涉到身后立名、浸透了一辈子心血的书稿,他首先想到了刘禹锡,决心把这些身后事托付给他。柳宗元在托给刘禹锡的信中深情地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面对来自朋友真诚的信任,刘禹锡勇敢地承担了这份重担。他表示:“凡此数事,职在吾徒”和“誓使周六(柳宗元的长子),同于己子”,“遗孤之才与不才,敢同己子之相许”。在其后的日子里,刘禹锡与韩愈、崔群共同完成了抚养柳宗元的子嗣、教育其成人的责任。对于柳宗元的书稿,刘禹锡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终于编撰完成,得以流传于世。

4.交超越私情的朋友。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再贬柳州不久,听闻当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伤。裴度有恩于柳宗元,但武元衡是导致柳宗元再次被贬柳州的主要人物,从一定程度上说,武元衡与柳宗元是有私仇的,但武元衡与柳宗元在政治上又都竭力主张削藩平叛,有着相同的见解,正由于削藩平叛导致武元衡被地方藩镇嫉恨而杀。面对此事,柳宗元本可以幸灾乐祸,可武元衡是为国而死,在此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柳宗元写下《古东门行》一诗,诗中对朝中群臣为求自保而钳言杜口充满斥责,同时对国势的殆危充满忧虑,并且不顾个人安危要求朝廷严查刺客和幕后指使者。这时的武元衡是柳宗元政治上的朋友,柳宗元已经完全超越了私情,正是他“许国不复为身谋”之理想情怀的具体体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免除部分苛捐杂税等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 因为改革触...

《江雪》柳宗元唐诗鉴赏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唐诗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唐诗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唐诗鉴赏

《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南涧中题》柳宗元唐诗鉴赏

《南涧中题》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略可代表柳宗元之谪居心态。全诗以记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

《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溪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他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字里行间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作永州司马的途中的景色,来抒发在诗人心中的惆怅和不满的情绪。...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唐诗鉴赏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是柳宗元的七绝,诗中通过怀念友人而又不能相见引起的深深遗憾,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自由但又得不到自由的内心矛盾。全诗言简意深,蕴涵丰富,向来被推为唐人七绝精品。 ...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唐诗鉴赏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此诗荒寂的整体格调。颔、颈两联写景,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如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如果将“黄叶”“古木”“溪桥”“荒村”在位置上进行调换,...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唐诗鉴赏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眼前景物的明丽动人,抒发了暂时忘却烦忧,醉情于清新明丽的大自然的喜悦之情,更是隐喻诗人怀揣着经历风雨后必定会红日升空的信念。...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唐诗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

《渔翁》柳宗元唐诗鉴赏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

《柳州峒氓》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种甘(柑)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

《入黄溪闻猿》柳宗元唐诗鉴赏

这首诗中之黄溪是指黄神庙所在地,距永州州治七十里,它本是一处山水胜地。诗人在他写的《游黄溪记》中说全国名胜“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永州山水“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田家(其二)》柳宗元唐诗鉴赏

田家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第二首诗反映了夏秋之交农村景象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同时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第三首诗写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鉴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此诗似含规劝之意,虽为老友,或子厚对梦得累及自身获贬恶州的《挑花诗》不以为然吧,刘禹锡似有所悟,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曰: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为答友情,梦得“有所思”,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老友的观点。子厚又作《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

子厚之诗,有相互鼓励、友情永续之意。对此,梦得以《重答柳柳州》相酬: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不过,梦得重提二人年少时曾立下忧国之志,对形势的估计,似比子厚较为乐观。相伴千里,终有一别,柳子厚再作《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诗似是对自己以往的`经历作总结。刘梦得以《答柳子厚》相赠: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因柳宗元体弱多病,刘禹锡善解人意,并未再提出新的话题,费劳神思,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对的绝唱了。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遂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对前事悲叹不已。其诗引言云: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诗曰: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得授连州,而其时连州的社会环境条件比柳州要好得多,我们不难想象,刘、柳于路咏叹山水,吊古论今,感怀身世,切磋诗艺,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升华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刘禹锡出长安至连州,一路上不停地吟咏,仅编入诗集的就有二十多首。如刘禹锡作《题淳于髡墓》,柳宗元则有《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相和,诗酒之间,两个人在途中有所耽搁,也是情之所发,理之所至矣。

刘禹锡辞别柳宗元,过郴州,越桂岭,孤独南下,抵达连州任所。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状况非常不妙。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十月五日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这时,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逝,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伤心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以寄托哀思。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从《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上看,“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其影响也足见了得。

于此,我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这种挚友之情,有如夜空中的明月,有如黑暗中的烛光,千百年来,一直照亮着中国文坛与政坛的一片天空。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