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名于我两悠悠,形影相忘懒憎酬。
2、身世长歌里,于今得好朋。
3、身堕南州已觉赊,五溪从此更天涯。
4、身在江西尽处山,江东家住几时还。
5、身在山中不见山,兴来骑马到江干。
6、身落江南不自悲,正欣梅也可供诗。
7、身世一飘摇,羇愁两寂寥。
8、身即林园不世功,喜惊今乃有人同。
9、身是金华旧使君,闻公新渥倍欢忻。
10、身如瘦鹤已伶俜,一卧兼旬更有零。
11、身与沙鸥一样闲,每来池上独凭阑。
12、身名蹭蹬元无况,杯酒流行强自宽。
13、身为俗吏趋行部,手艺名香祝有年。
14、身外从纷若,胸中固卓然。
15、身闲端合醉秋光,两地名花况并芳。
16、身凡心圣古卢能,未着袈裟已是僧。
17、身在江湖欲看山,山行还忆弄潺湲。
18、身袭黄门庆,腰悬紫绶龟。
19、身谋落落屠羊说,心事冥冥司马炎。
20、身为冠冕留,心是云泉客。
21、身逐孤舟似断云,故人追送尚殷勤。
22、身行衢信两中间,夹路尖峰面面寒。
23、身来年少今老翁,随身不去只有穷。
24、身在京师梦在乡,黄花又是一番黄。
25、身在长安梦故山,故山未去且长安。
26、身在荷香水影中,晓凉不与夜来同。
27、身方否极当如泰,命到能时亦似穷。
28、身外复添汝,无言随去留。
29、身到钱塘江上初,端如碧海挂新图。
30、身世漂摇似转蓬,历湖经渰任西东。
31、身离瘴雨脱蛮烟,自幸得归如得仙。
32、身后相多清议同,大归何者是家风。
33、身已栖岩壑,公初冠庙堂。
34、身为高帝孙,面作寒士气。
35、身闲官冷巧相如,草舍柴扉况并居。
36、身閒赢得闭斋房,不向尘中染色香。
37、身寄他乡远,心惊土俗殊。
38、身如客雁寄汀洲,北望休登王粲楼。
39、身在尘劳未免忧,伤春伫立碧江头。
40、身游城市发将华,眼见人情似槿花。
41、身闲闭关晏坐,萧然一室无哗。
42、身倚南屏隐,心将宗镜传。
43、身是江南儒家子,十五学经二十史。
44、身入膻途已二年,铜乌蓄口罢谈禅。
45、身在天涯梦在秦,归时未卜见时频。
46、身健当何患,樽盈不计贫。
47、身在云房梦亦闲,松头鹤影枕屏间。
4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9、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
50、身贵早登龙尾道,功高自破鹿头城。
51、身屈只闻词客说,家贫多见野僧招。
52、身外无馀事,唯应笔砚劳。
53、身在勤劳地,常思放旷时。
54、身轻曾试鹤,力弱未离山。
55、身殁惧人见,夜埋山谷傍。
56、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
57、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
58、身非巫女惯行云,肯对三星蹴绛裙。
59、身世无端梦亦惊,疏慵到处是愁城。
60、身懒交游绝,时危感慨新。
61、身如海燕傍谁门,别泪双垂不见亲。
62、身纡茜缓朝章贵,手把芝函帝命新。
63、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问京华。
64、身用已时危,衰残况病欺。
65、身心放下有余闲,垂老生涯在万山。
66、身世凭谁问,行藏祇自知。
67、身不可留臣有主,老瞒不追犹有度。
68、身病何如目病难,极知昏眊胜衰残。
69、身似浮云半在吴,玉钩桥外是西湖。
70、身世本如寄,去留俱洒然。
71、身行沙岸曲,隐见远人村。
72、身世萧萧一羽轻,白螺杯里酌沧溟。
73、身慵常愧扣朝钟,每听楞伽是梦中。
74、身前身后事茫茫,恼断苏州刺史肠。
75、身前身后思茫茫,秋菊春兰各吐芳。
76、身名幸自谢笼樊,白首为农誓不谖。
77、身已与世违,超然景方寂。
78、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东无送者。
79、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80、身同水上萍,老去尚飘零。
1、诗篇圆熟无凝滞,四六雍容有典型。
2、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
3、诗人业孤峭,饿死良已多。
4、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
5、诗人识何谢,居士别宗雷。
6、诗礼称才子,神仙是丈人。
7、诗逢匠化唯贪住,日觉恩深不易铭。
8、诗业务经纶,新皆意外新。
9、诗情抛阃阈,江影动襟裾。
10、诗仙饷予北苑雪,正欲一洗东华尘。
11、诗勿惊人日以昌,巍科只待赋阿房。
12、诗社飘零二十年,春官老子复登仙。
13、诗囊挂在船篷上,吟过江枫落叶中。
14、诗思閒逾健,仪容老更清。
15、诗成暗著闲心记,山好遥偷病眼看。
16、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17、诗句日从窗眼写,墨丸夜入枕头收。
18、诗评明水好,笑我尚逶迤。
19、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20、诗情书意两殷勤,来自天南瘴海滨。
21、诗酒放狂犹得在,莫欺白叟与刘君。
22、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
23、诗役五藏神,酒汨三丹田。
24、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25、诗携彩纸新装卷,酒典绯花旧赐袍。
26、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
27、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
28、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
29、诗多听人吟,自不题一字。
30、诗禅寄杖锡,不间道途难。
31、诗在溪桥兴在人,年来绕树费追寻。
32、诗封两条泪,露折一枝兰。
33、诗里难同相得伴,酒边多见自由身。
34、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35、诗句遍传天下口,朝衣偏送地中身。
36、诗价已高犹失意,礼司曾赏会成名。
37、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
38、诗闻安石咏,香见令公熏。
39、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40、诗人偶寄耳,听苦心多端。
41、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42、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43、诗壮昔空说,诗衰今何凭。
44、诗夸碧云句,道证青莲心。
4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46、诗酒尚堪忘世虑,陶然且复咏闲居。
47、诗人风致别,卜築寓烟霞。
48、诗人已化罗浮鹤,相未千年未一归。
49、诗人月下见梅花,著力形容极口夸。
50、诗翁香价满江湖,肯访西郊隐者居。
51、诗题画里记相寻,白发萧萧别意深。
52、诗坛森严升复楯,白战雄呼气难忍。
53、诗老龙门昼不关,东坛西社几人还。
54、诗客每相过,书斋常不扃。
55、诗兴时来案牍边,故山风物自年年。
56、诗从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转佳。
57、诗社当年共颉颃,我才惭不似君长。
58、诗满行囊兴未穷,来时还与去时同。
59、诗翁扶醉上危巅,得意留题拂短垣。
60、诗句临离袂,酒花薰别颜。
《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木兰诗》主题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了作者精心预设的场面。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勇敢的作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作出“从军”的抉择,态度则是积极的。从她四处购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行装的忙碌情景,可看出她迎战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能毅然代父从军,去经受严酷的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终究是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有着依依不舍的儿女情长。
首先,从军,使木兰得到了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十年的战火考验,使木兰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显赫战功的“壮士”(策勋十二卷)。战争胜利了,国家安定和平了,木兰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社会问题,女扮男装的身份让她有苦不能言,在论功行赏的盛大典礼中,只能默默地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唯一道路,从这一点来看,未免给人一丝遗憾,为什么这样一个虚构的女子,会让人如此的关注,如此的千古传唱呢?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是这一英雄形象的代言人。
第二,《木兰诗》的主题虽然是控诉战争的罪恶,但木兰父亲年老力衰仍然服兵役不可,这个情节客观上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沉重负担,但从全诗看,它的调子是明快而不是低沉的,木兰的情绪也是积极奋发而不是忧郁颓唐的,木兰出征前的焦虑,在征途上的思念,是由于她是一个女子的特定身份,而不是从根本上写她厌恶战争。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们适应喜剧性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实际隐藏着的悲剧性的现实。这首诗出现于战祸连年中的北朝,本身已经暗示了这个问题。
第三,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妆,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第四,女扮男妆,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庭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也可认为,绝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当然,作者在当时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木兰这一形象。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这个驰骋疆场代父从军十年而归的女子,在中国文化里超越了性别、功业、忠孝,或许也包括贞节。她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心中的偶像,也是一个时代带给人们的伤痛。
拓展阅读:《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