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晓色云开》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寇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恁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注释】:
此词当写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初被谪时所写。
词分今昔两层写,在写作上运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往日光景,再写今日情景,反衬今日的落寞情怀。整首词语言清丽,形象鲜明,感情丰富。
上片从写景开端,写的是春末的风光。天破晓了,骤雨刚过,云开天晴,天从人愿 ,可以外出春游了。
作者从广阔的空间,大笔挥洒,春景的美好,人意的舒畅,融成一体。作者在园林里游赏,开旷的古台旁,建筑着临水的楼阁,周围繁花似锦,一片灿烂。飞燕穿花,把粉红色的红瓣纷纷踢落;榆荚随风飞舞,慢悠悠地把一片片飞落下来。河中的绿水也已高涨到与桥相平了。燕舞花飞,绿水盈岸,处处洋溢着迷人的春光。作者的笔已由辽阔的远景转到了近景 。“秋千外 ”,最后凝聚到一点,另外开拓出一个境界来。秋千设置在人家花园内,这里用了一个“外”字,表示在园处所见。这里点出秋千,由园林景色转入朱门歌舞。从那柳丝掩映的朱门里,随着温煦的乐风,传出低按小秦筝的音乐声。至此,一个辨音识曲,盈盈雅丽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以“多情”承上片的“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也紧接下片的行乐生活。作者以“珠钿”两句极写扬州春游之盛。古代女子乘车,男子骑马。她乘的车,有珠子的嵌金装饰,车盖上还缀有翠羽;他骑的马,用玉装饰马缰绳,还垂着红色的穗子 。“珠钿翠盖”指车,以代女子 ;“玉辔红缨”指马,以代男子。男女共同出游,尽情欢乐,逐渐至酒空人倦,方才罢休。“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蓬瀛”本仙境,借指行乐之地,“花”是指同游的女子 。下面“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两句一反前意,点出以上所写,皆属前尘旧梦。两句用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意。十年如梦,屈指一算,使人感到心惊。“堪惊”两字,点破感伤往事的主题。
结语“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由追忆往日旧游转入抒写今日感情。作者凭栏久立,惟见傍晚时分薄薄的雾气和淡淡的斜阳向城墙落下。对比前文的明媚春光,欢娱游事,一种人事全非的怅惘油然而生。
这首词写今昔景况,但不在换头转换词意,而从起笔到“花困落蓬瀛”追叙昔日游乐情景,自“豆蔻梢头”以下写而今落寞情怀。其中描写往日的物态人情,精细入微。全词章法上对比鲜明,反衬有力,大起大落,构织绵密。
《满庭芳·碧水惊秋》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注释】:
此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明董其冒《评注便读草堂诗馀》谓此词 :“因观景物而思故人,伤往事且词调洒落,托意高远,佳制也。”
开头三句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在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着零乱的黄叶。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 。“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黄云”一句,语本于李义山诗“秋风动地黄云暮”,而着一“凝 ”字,就比原句显得沉着有力。“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人静”,而词人不静,他心思潮涌,在斜月照耀之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这几句不是泛泛地点明时序 ,而蕴蓄着很深的感慨。九月,正是“授衣”的秋日。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而对于接连遭受政治排斥的词人来说,当这种声音清晰地传入他的耳鼓时,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时光在一年一年地消失,而苦恨何时能休!“又是”二字尤极委婉之致;“催 ”字,写尽哀痛之切。“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这几句是从唐人李益诗句“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化出,易“动”为“摇”,写出了竹影扶疏的风神,同时也反映出对故人的情意。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几句紧承上片结句,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和伤离怀旧的情绪 。宋哲宗绍圣初年,章等人执政,以苏轼等为核心的所谓“元祐党人”,横遭贬斥 。险恶的政治风浪,冲散了的友好亲朋,这中间是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的。人情反复,世态炎凉,在贬谪中不会有什么新欢,即使有,也会很快失去;生平故旧,或存或亡,即使存者,也天各一方,对于往事还能想些什么呢?只有怅惘而已。“新欢易失,往事难猜”两语浓缩了词人的千愁万恨,低回欲绝,不失婉约词风。
菊花,是秋天的花,它的盛开,表明了时序已到了深秋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忽然向花发问,此问虽奇,但亦有本依,唐人《惜花》诗说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尊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大慨是最早的开了问花之风。秦少游的老师苏东坡,在《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一诗里说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足见在诗人眼中花是有感情的,它可以专为某人而开。东坡又在《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诗里说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不仅问了花,而且花还作了回答。秦少游把问春花改为问秋菊,不止是为了表明时令,和下边几句联系来看,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一句久经苦难的词人的肺腑之言,中间蕴蓄着词人的无限辛酸。这几句和上边两句初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是紧密相连。从词人的发问语气里可以判断出他已无心赏花,无心把盏,因为即使吃醉了酒,也解不了愁,“酒未醒,愁已先回”。就这样,把黄花与酒以及解愁与否联系起来,感情跌宕,喷涌而出,步步进逼,最后说出一句最深挚、最动情的话:酒敌不过愁。这样的回肠荡气的词境 ,在婉约词人中很少能够达到。
歇拍三句“凭栏久,金波渐转 ,白露点苍苔”,以景语作结,回旋不尽,产生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词上片怀旧,以景语开篇,下片伤离,以景语结情,景语情语,丽雅工致,情韵兼胜 ;层层铺叙,步步迫近,委曲婉转,凄切动人 。从此词可以看出:少游词以“情韵兼胜”而为世人传诵。他的“情韵兼胜”的艺术风格是在景物描写中展现的。少游的词作,写景而情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融情入景,既显豁,又含蓄,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满庭芳》,即鲜明地体现了秦词的艺术特色。
《满庭芳·山抹微云》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万点 一作:数点)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⑵连:一作“黏”。
⑶谯门:城门。
⑷引:举。尊:酒杯。
⑸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⑹烟霭(ǎi):指云雾。
⑺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⑻谩(màn):徒然。薄幸:薄情。
赏析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以唐宋的边塞诗较为出名。
唐宋边塞诗词以及简析
《摊破浣溪纱》 李王景(王景合为一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此词作者又是一位皇帝,乃南唐中主,他还有个顶顶有名的儿子叫李煜,词中圣手也。儿子词写的好,老子的也不差。皇帝的心境一般人无法想像,但从这首词中却可略窥一二。尤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此二句幽蓝以为最佳。此二句,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凄恻的绝望和哀愁,做为南唐中主,显然是怀有身世之感的,孱弱的南唐,又经得起几次风雨呢?
《山花子》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
做为一个皇帝,如果生逢盛世,那是大幸,若逢乱世,便是大不幸。李王景便是属于后者,反映在他的词作中也凄风苦雨,满怀忧愁。如果能像东昏候陈叔宝那样一门心思败国也就算了,像中主这般,既忧国,又无力回天,怎不愁郁苦闷?起头便是香消翠残,荷花早已凋谢,连荷叶也残败,可见此时已是萧杀的秋天,秋天万物凋零,令人生悲,词人触景更生悲苦之情,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叫人遍体生寒,小楼孤馆,笙管深吹,却让聆者倍生孤寒落索之感,意深而幽美,境凄而悲深,此真境界也。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后主的词名之响,不需赘述。许多首词都广为传唱,到现在差不多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那些烂熟的名句,就不说了,单提这些幽蓝比较喜欢的句子。此词充满了悲戚伤怀之情,是李煜亡国之后写的。没有华言绮句,简淡道来,却格外惹人唏嘘,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境况有时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穷人。最后一句,“花月正春风”,词人仿若回到过去,昔日越美,便显得今日愈加惨淡,此等萦回手法,正是后主与他人不同之处呀。
《醉妆词》 王衍
者边者,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这是标准的奢糜之音,王衍乃前蜀的亡国之君,荒淫的很。特地把这首词挑出,实是因为幽蓝最为敬爱的武侠小说家古龙曾在其著作《武林外史》中引用过,当时读来,确实有另一番意境,虽说王衍为亡国君,本词也很糜艳,但写来还是颇具王者之风,且错落有致,尤其古龙之引用,很切合其笔下快活王这一角色的性格。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的这首《菩萨蛮》是个系列词作,共五首,这是其一。江南自古繁华地,赞美江南景色好的作品不在少数,著名的如白乐天的《忆江南》等等。韦庄此首,重不在描述江南之景,而在乎羁旅之思,词人一生漂泊,自是感受尤深。然此词中,最美最曼妙的不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句,恰是形容江南之丽色的。此句空灵蕴藉,词人之笔仿佛已换为一支丹青妙手,勾画出一片烟雨泊船之妙景,真可谓描摹江南胜景之绝妙之笔,幽蓝虽身处江南,也被深深折服,可见词人之妙笔。
《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直,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这首词有好两句很负盛名,比如“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一直是个比较经典的浪荡公子形象,尤以“满楼红袖招”最为传神,很是绮丽。幽蓝比较喜欢的却是“当时年少春衫薄”一句,本词主旨是追忆,因而这句就显得很落莫孤怆,甚至还有些悲凉的感觉。当时年少,而今鬓已星星,回忆往日,无限感慨。人谁不老?又有谁没有过年少春衫薄之过往,此句之所以让人动容,实是推人及己,有共通之处矣。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牛峤的峤字音同“叫”,二字念起来和“牛叫”并无二致,真令人有点眩晕,古人起名,好像并不太在意谐音,像这位,“牛叫”,也委实不太雅观,此题外话了。这是首边塞词,相较于闺怨来讲,无疑警致许多,也揭示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更有意义一些。开头几句,点明场景为塞外,孤寒奇绝,有金铁之声,颇有些豪气。尤喜“漏残星亦残”和“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两句,前句将更漏与残星并列,不但想像妙,描绘起来也妙,二者结合的效果也更具边塞特有的寒清之气;后句为结局,画角声呜咽,而满天飞雪漫舞,以景结束,更增冷寂之情和纡徐之曼妙,使得这首边塞词凄而不怨,不至太过沉重。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据说这是李太白的词。太白的诗自是不必说,已经是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但词作就只两首(另一首是《忆秦娥》),而且还都不能确定是否真的为太白所作。抛开这些不说,这首词被放到《唐宋词鉴赏辞典》(以下简称《唐》)的开篇第一首,自也有它的过人之外。幽蓝虽非特别喜欢,但起首两句却写的宏旷优美,“烟如织”显迷蒙,“伤心碧”显奇丽。王国维谓之“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两句恰恰印证。
《渔父》 张致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首小令,字句不多,读起来却是字字珠玑,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闲适的水墨山水,颇具隐逸之风。前两句,读之令人感受到天地万物丰润之美,而后转至渔翁,“青若笠,绿衰衣”只六字,便将渔翁之形象一笔突起,一青一绿,色彩鲜明,明丽如画。最后结语,更是余味悠长,实属点睛之笔,也是幽蓝最喜欢的一句。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转应曲》这个词牌对于看惯了宋词的人来讲,是属于比较生僻的,宋人显少用这个词牌填词。这首小令明白如话,又因叠字颇多,读来琅琅上口,虽无华美的文字,反应的却是当时社会之民生大事,值得一品。看“边草”二字的反复运用,就知是写戍卒的。最后一句,“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这“愁绝”二字,实在有如平地惊雷,震人心肺,胡笳本是边塞幽怨之调,一声声传来,怎不凄绝愁绝?这首词本身无甚特别突出之处,只因作者戴叔伦乃幽蓝同乡,且戴公之词仅存一首,不特别拎出来说一说,怎么对得起这位千年前的同乡呢。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是写闺怨的,想着以前学的《卖炭翁》真是迥然不同的感受。看来白乐天在兼顾百姓疾苦时,也不忘关怀一下这闺阁之怨,也算得上是多情之人呀。同样,这首词也没什么绮丽之句,但构思精巧,言语简洁。能用最简单的词勾勒出最深的情致,方是高手。幽蓝喜欢最后一句,孤旷简绝的五个字,将前面所有的渲染点的更深更透更怨,所谓结句要有力,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天仙子》 皇甫松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荭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皇甫松在唐宋众多词家耀耀星辉下,实在不算起眼,但这首小词却写的别有风致。幽蓝特别激赏前两句和最后一句。“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荭花发秋江碧”写景真是绝妙,不但色彩斑斓,还兼具动态美,鹭鸶之“飞”,水荭(本应为草字头下加个洪字,打不出,二字可通)之“发”,读来美不胜收。最后一句,“十二晚峰青历历”,使全词突豁然开阔起来,空缈无限,余味不绝。
《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梦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桥边。
此词又名《忆江南》,白居易曾有数首,一向脍炙人口,皇甫松的也不赖。比之白乐天的那几首,此词显然雅致一些,也拘谨了一些。引幽蓝侧目的只有一句,便是“夜船吹笛雨潇潇”,论意境自是幽朦空灵,论文字也算是精雕细琢,但这类语句往往失之雕琢,刻意了些,把这句特别拿出来,主要是因为时下网络上红到发黑的武侠原创女作家沧月,她最初的一本小说便是以此句为名,那时幽蓝读书甚少,初见此句惊为天人,还嘀咕着沧月这书虽写的不怎么样,名起的还真挺有水平,谁知还是“拿来”的。这里没贬低的意思,怪只怪当初自己不够博学多才,张冠李戴还不自知。 《菩萨蛮》 温庭筠
水清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生参差翦。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凤。
温飞卿是花间派的.始祖,晚唐大大有名的才子,瞧这词写的旖旎香媚,料想这人想必也是风流俊逸吧,事实上温大才子长的有点丑,落差委实太大,特别拿来八卦一下。言归正传,这词写自是柔腻细艳,典型的花间派作风,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句,还是很有些意味的,江夜已近晨曦,残月微照雁飞,好一派凄而不怨的秋夜景致,至于其它,只“人生参差翦”还有些余味,其余便是炼语精工,也流于俗庸。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雪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此词写的是妇人春睡之后的情景,无非就是闺阁之怨了,这类体裁在唐宋词中多如牛毛,写的真正精妙的却是鲜少,温飞卿这首也只能说是尚可一读。起首“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两句倒是清雅,轻絮厚堆,愁那一阵细雨,打的花枝零落,纵香如故,也难免兴起萧索之感,倒也有些曲折深沉之思。
引导语:下面的四首《鹧鸪天》虽然都是李清照所做,但是表达的内容与寄托了李清照不同的思想感情,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宋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宋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在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在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 ,却又故作达观之想 ,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注释】: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 ,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 ,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 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 》,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