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含虎狼的诗句整理100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写出含虎狼的诗句整理100条

【原文】

彭衙行⑴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⑵。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⑶。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⑷。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⑸。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⑹。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⑺。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⑻。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⑼。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⑽。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⑾。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⑿。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⒀。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⒁。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⒂。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⒃。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⒄。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⒅。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⒆。

【注释】

⑴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⑵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⑶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尽室,犹全家。

⑷这两句写一路很荒凉,所以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住处。

⑸怕虎狼寻声而来,故掩其口使不出声。但小孩因感到不舒服,哭得更厉害了,真是令人急煞。反侧,挣扎。声愈嗔,声愈大。

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以上数语写小儿女情态,真乃“画不能到”。

⑺备,工具。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⑻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竟日是整天。

⑼餱粮,干粮。椽是垦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⑽因下了半句雷雨,故老在水里走:因露宿山中,所以说天边烟。这个烟字不能作人烟解。

⑾周家洼,即孙宰的家。小留是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

⑿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⒀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⒁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⒂众雏,即上痴女小几。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沾字含感激意。飧音孙,晚餐。

⒃这两句是代述孙宰的话,亦即下文所谓“露心肝”。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⒄这两句总结上文,艰难际指“避贼”以下,露心肝指“故人”以下。不写艰难,便显不出孙宰的高义。浦起龙说:“尽室以下,追叙一旬以内所历之苦,正以反蹴下文延客奉欢一段深情也。

⒅岁月周,满一年。

⒆何当,哪得。末即《诗经》所谓“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意。按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或“宰”,皆含敬意,李白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阳冰时为当涂县令而称为“宰”,即其证。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感谢朋友的诗,主要内容是回忆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全家避贼逃难的一个片断。至德二载(757年)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因而回忆起前一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又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以志感。

【赏析】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 “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子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前言】

《昼梦》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两句写诗人的“饶睡”,不只是由于春夜的短暂。三四两句进一步写“饶睡”的程度,直到黄昏还依稀未醒。五六两句才写出诗人昼眠不醒的缘由;梦中所见,其实正是现实的反映。结尾两句则是诗人醒来之后的愁思和愿望。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此诗用比兴手法较多,末以议论作结,写得气势苍莽,在杜律中别开生面。

【注释】

⑴饶睡:贪唾。

⑵不独:不仅。昼分:正午。

⑶眼自醉:形容眼自闭。

⑷春渚: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⑸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⑹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⑺安得:那得。务农:从事生产。

⑻横索钱:勒索钱物。

【翻译】

二月里多觉一天总是昏昏然,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那桃花的气味又香又暖,当然会令人眼晴自闭。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时候仍然在被魂梦相牵。我梦到: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赏析】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心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