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一二句,离离原上草全诗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5、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6、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8、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
9、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1、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12、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13、佛头着粪绠方短,近悦远来人气生。
14、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15、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20、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2、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
23、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2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25、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26、疾风识劲草,患难见真情。
2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8、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9、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3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
32、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
33、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34、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5、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3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38、无缘亲至范公亭,也记名言座右铭。
39、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4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1、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42、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43、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44、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45、河里无鱼水自清,疾风劲草子阳名。
4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47、去年还是羞花貌,不见新诗吟半分。
4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0、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2、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唐·杜甫《恨别》
3、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唐·卢纶《长安春望》
4、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5、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6、草薰风暖摇征辔——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汉·佚名《回车驾言迈》
8、气暖禽声变,风恬草色鲜——唐·林滋《春望》
9、青露洗、萍花汀草——宋·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10、春在城南芳草路——宋·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1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能当——先秦·屈原《离骚》
13、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唐·李华《春行即兴》
14、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清·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1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6、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先秦·屈原《离骚》
17、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8、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9、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唐·杜甫《绝句四首》
20、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21、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唐·李商隐《隋宫》
22、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唐·张籍《凉州词三首》
2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吕洞宾《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
2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25、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唐·王维《酌酒与裴迪》
2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28、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汉·佚名《冉冉孤生竹》
29、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
30、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31、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春雪》
3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34、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先秦·屈原《离骚》
35、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魏晋·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36、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唐·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3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38、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唐·刘禹锡《始闻秋风》
39、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宋·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40、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汉·佚名《东城高且长》
4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42、当年得意如芳草——宋·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43、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4、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唐·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45、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先秦·屈原《离骚》
46、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唐·薛逢《长安夜雨》
47、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唐·杜甫《武侯庙》
48、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唐·杜甫《佳人》
49、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唐·李郢《鹅儿》
5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有约》
51、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唐·李涉《牧童词》
52、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5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唐·李白《春思》
5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5、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朱熹《偶成》
5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57、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58、草色遥看近却无——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59、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唐·杜甫《狂夫》
6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61、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唐·白居易《早冬》
62、何草不黄——先秦·佚名《何草不黄》
63、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64、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宋·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65、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唐·白居易《李白墓》
66、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宋·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67、愁草瘗花铭——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68、荷花芳草垂杨渡——宋·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69、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70、草色青青——宋·李彭老《浪淘沙·泼火雨初晴》
7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7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73、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唐·温庭筠《春日》
74、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75、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76、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宋·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77、落日解鞍芳草岸——唐·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78、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宋·曹豳《春暮》
79、萋萋芳草忆王孙——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80、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明·王守仁《元夕二首》
81、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元·姜《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
82、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宋·陆游《幽居初夏》
83、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唐·郑谷《鹧鸪》
84、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宋·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85、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明·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86、客里看春多草草——宋·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87、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元·王冕《墨萱图·其一》
88、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宋·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
89、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唐·卢纶《李端公/送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