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并序
予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6,腥臊汗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於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尔28。然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
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
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
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
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
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
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
嗟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
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
哲人日已远79,典刑在夙昔80。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
文学鉴赏
“养气”之说原于孟子。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4]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艺术特色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名家点评
清·康熙《古文评论》卷四十三: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
清·过珙《重订古文详注全集》卷六:宋祚将尽,先生以致仕起兵,后元灭宋,执先生,历万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气矣。试读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泪,诚足沮金石而薄云天。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十四:文山以年少对策第状元,以法不息为主,一气呵成数千言。……以此知养气者不可不读书也,特不为章句之儒耳。歌中又曰,“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公岂乐以死节见哉。[9]
历史局限
这首诗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举的许多历史人物,既不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对历史对人民有过什么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如“为嵇侍中血”诗句中的嵇绍,不过是由于皇室内讧,他为了保卫一个昏庸皇帝晋惠帝而牺牲了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至于管宁更不过是一位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隐士;虽然作者把他们都当做历史上英雄人物来歌颂,但其实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牺牲的出发点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他自幼就羡慕古代忠臣、义士的行为:在江西学宫看到一些忠臣画象,就慨然说:“设不俎豆其间,非丈夫也。"并且在临刑时还以学习古代圣贤,成仁取义,作为自己为国尽忠的信条。出此可见,他的思想基础,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视野,使他作品的积极内容,受到了限制。因而,在评价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不与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应该加以批判的。他在被捕之后能够坚持民族气节,不为威屈,不为利诱,终于为国牺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为祖国保持了“正气”,自然也应该肯定。但是作者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毕竟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正因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诗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宣传儒家教义和封建伦理观念的东西,如“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条,是不可取的。
文天祥与潮阳的传奇故事
公元1278年10月,右丞相文天祥率领一支抗元队伍,丛南岭经惠州、海丰进入潮阳县境。当队伍来到离县城几里远的地方,白马突然一声嘶叫,停步不前了。看来,战马不能再支持了,文天祥不禁热泪盈眶,向养马屯长唤了一声:“把马抬进潮阳城!”
公元1278年10月,右丞相文天祥率领一支抗元队伍,丛南岭经惠州、海丰进入潮阳县境。当队伍来到离县城几里远的地方,白马突然一声嘶叫,停步不前了。看来,战马不能再支持了,文天祥不禁热泪盈眶,向养马屯长唤了一声:“把马抬进潮阳城!”
文天祥把队伍带到城郊的东山安营扎寨,他带着仰慕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建在东山麓的纪念唐代张巡、许远的“双忠庙”,拜谒了这两位爱国将军的忠魂。回想这几年的征战历程,禁不住情怀激荡,拔出宝剑,用剑锋划石壁题了一首《沁园春》词:“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嗟哉人生翕叹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寒鸦几夕阳?邮停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他赋完词章,如举杯向双忠公祷告:“二公忠义炯炯,我与二公同心。如许我忠义,请饮此杯,并愿献乘马。”话未落,文天祥杯中的酒竟分左右自倾其半,那匹白马也在此时停止了呼吸,倒毙在庙门外。文天祥怀着悲壮的心情,把白马葬于山坡的一棵青松树下,至今,东山坡还留有“文马碣”遗迹。
文天祥在东山匆匆一宿,便又拔营启程来到距潮阳县城二十里的海口(即今海门)村外的海边,在那山河破碎,元兵穷追的艰难日子,文天祥从江西转战进入广东,而陆秀夫却携小朝廷从福州由海路南下。文天祥来到海口,就是要追寻朝廷帝舟帆影。他在将士的簇拥下,登上了屹立海边的巨石,向着大海眺望,可是沧海茫茫,哪有帝舟影子?不禁顿足长叹。他脚下那块巍峨巨石,霎时被踏裂,成为象—朵多瓣莲花。这就是人们所叫的莲花峰。
文天祥望不见帝舟,心中郁郁,拔剑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刻下“终南”两字,而且有意把“南”字中间的“半”刻成“午”,以寄中午望帝之意。
当时,降元的叛将陈懿、刘兴,勾结汉奸张弘范,气势汹汹,追赶文天祥队伍。文天祥从海门西征路上,经过蚝坪(和平)时,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并获大胜,刘兴被擒,当场被处活斩,使军心大振,群情欢跃。
战地之夜辗转不眠。凌晨,他在朦胧之际,忽听帐外人声喧哗。文天祥披衣出帐,一打听,原来是他的爱女监娘昨夜在野间遗失一把御赐玉扇,乡亲们郑重地把它送回来。文天祥此时心情十分激动,他有感蚝坪民心的纯朴,地气的和平,便挥笔疾书“和平里”三个大字,赠给蚝坪人民。此后,蚝坪人民便把蚝坪改为“和平”,文天祥书写的“和平里”三个大字,被刻在大石上,保存至今。
文天祥于十二月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文天祥措手不及被俘。
1279年(祥兴二年)正月二日,文天祥被囚禁在船舱里,准备西渡,因海上起风而拖迟四天,才于六日从潮阳启航。囚船停泊潮阳之时,田心人陈梦龙曾组织义军劫救不遂。
文天祥在潮阳活动前后只有三个月左右,然而他那撼天动地的故事,七百年来,至今依然在人民中到处传颂。
爱国诗词是一份极其丰厚的宝贵遗产,是古往今来的爱国人士所遗留下的隗宝。
爱国诗词赏析(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翻译:
在家国都遭逢千辛万苦期间,我通过的考试而被起用为官.我为朝廷起兵抗元已整整四年了.这些岁月,由于战争不停,田园寥落,人民痛苦不堪,祖国的山河也已破碎得像在风雨中摇曳的柳絮一样不可收拾.随着抗元斗争的不断失利,自己也像受到暴风雨吹打的浮萍一样生死难卜.在江西的惶恐滩战败后,被元军追赶,我的心绪就像惶恐滩的名字那样惶恐.我被押解过零丁洋时,身为俘虏,心里那种感受就像零丁洋的名字那样孤苦零丁.自古以来,有哪个人能长生不死呢?但重要的是要留下赤胆忠心,在史册上光辉照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翻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翻译: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翻译: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爱国诗词赏析(二)
1、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下句是“事定犹须待阖棺”,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
病起书怀
作者:陆游 年代:宋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赏析: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白《将进酒》
这首诗有多么经典自不必多说。李白写这首诗时已距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8年之久,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诗仙”李白才高志远,自比管仲、诸葛亮,希望建立一番事业。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借酒浇愁。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借酒兴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满腔激愤之情抒发地淋漓尽致。
《唐诗别裁》中写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这一篇则是代表作。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宋.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这首词为悼念挚友方孚若,他曾奉命使金,谈判协议条件,驳回金人苛刻要求,金帅以囚或杀相威胁,他宁死不屈,置生死于度外。
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境。梦中与挚友相会,游赏“宝钗楼”和“铜雀台”,自比曹操与刘备那样的当时豪杰,天下英杰,各显其才。作者笔下展现的图景,正是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报国有门,事业上大展宏图,可谓壮志得酬。
词的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早晨的鸡鸣无情地唤醒美梦,使作者不得不面对现实。“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正是人生多无奈,更与何人说?作者并未绝望堕落,依然怀有强烈的愿景,希望能象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时建功立业。若能遇贤主,壮志能施,功名亦何足道哉?
在此人刘克庄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处于日薄西山,山河破碎的境地。作者仕途历尽波折,四次被罢官,这首词将作者的怀才不遇,空余一腔热血的忧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诗人追忆往事,不禁扼腕叹息。
诗人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势必收复故土。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大散关失而复得。只可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希望成为泡影,壮志难酬。
诗人的曾经豪情万丈,如今却壮志落空,揽镜自照,已是衰鬓先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教诗人怆然而涕下。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只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也是无奈之举。
这首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又念及山河破碎,如何不让立志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诗人为之痛心疾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很经典,与陆游《书愤五首·其一》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作者的苦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自己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欲死无战场,岁月虚度,可怜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辛弃疾的词大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当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作品(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贫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这首词由景入情,写今而忆往昔,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幸际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得准到密州任职(“明月几时有”便是思念弟弟苏辙所作)。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作下了这首词。 在途中,苏轼内心五味陈杂,触景伤情,不胜唏嘘。
上片开始描绘了一幅旅途早行图,但行人思念亲人心切, 对于眼前的早景,已无心观赏。作者追忆当年和弟弟共客长安,似陆机、陆云(均是西晋文学家,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希望实现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是在现实中兄弟俩都碰了壁,下片运用大量典故来抒发了怀才不遇境况,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首词我曾在《当你不如意时,就读这七首诗词》分享过,也是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柳永的词。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以抒发心中不平,表现了作者自负的性格。作者名落孙山后,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其实,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很深的苦恼,他也只能以乐天的方式消遣娱乐自我罢了。
据说,宋仁宗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被黜落。从此,他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当然,也写了不少好词。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布衣裳,未曾穿过绫罗绸缎。虽已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矜持请人去作媒,却不由倍加伤感。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行?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一双巧手;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斗强。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却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出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诉说她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的诗。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怀。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世人传诵。
贫女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辛苦做的华丽衣裳,却只能成为别人的嫁衣,看着别人出嫁开心。如何不让贫女忧郁神伤呢?
近代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诚然,诗人借贫女自叹,反映了自己出身贫寒不为世用唯有孤芳自赏的愤懑和不平。
那些终年为上司奉献体力与脑力,出谋划策,最终功劳还不能归属于自己的员工,看到这首诗是否也难免感慨?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唐.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虽有雄才心怀大志,却因女儿身,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科举以诗取士,她亦可写得锦绣诗篇, 哪里会输给男人,却只能看别人考取功名,羡慕他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谓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自是男儿的'事。女子亦有怀才不遇时啊。那样的时代,出一位如此有抱负有才情的女子,也是难得。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与著名词人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冬夜寄温飞卿》)。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即出自她笔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时招贤纳士的圣君,向后不见求贤若渴的明君。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泪涕泗流。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富有激情的文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他忠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报国无门,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激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黯然的情绪。也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唐.白居易《鹅赠鹤》
鹤借助风力直上青天展翅自由翱翔,鹅却被人驱赶和鸭子为伍。同样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鹅哪一点比不上鹤呢?
白居易这首诗借物言志,感叹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是有才华,有人能被赏识,被重用,可以一展抱负,而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工作中的我们是否也会有相同的感慨呢?不输于别人的条件,可是别人就能混的风生水起,自己却原地踏步。我想,白居易的怀才不遇由那个时代的动荡因素决定,而现代的我们,如果还说自己怀才不遇,可能你是没有找对方向,或者你还真的努力不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