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情操与习尚》,系法国小说家安德烈·莫罗阿的伦理学著作。傅雷的中译本于193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收入“文化生活译丛”。本书1986年由三联书店根据初版再次排印发行。全书7万余字,正文由5篇演讲组成,即论婚姻、论父母与子女、论友谊、论政治机构与经济机构、论幸福。作者在原序中指出:“人类之于配偶于家庭于国家究竟如何生活,斯为本书所欲探讨之要义。”本书的特色“是盖现世之人本主义论,亦二十世纪之道德论也。”作者认为婚姻是建筑于本能之上的制度,其成功须有意志、耐心、相互的接受及容忍,才能形成美妙的坚固的情感。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也是如此。真诚的友谊是在高尚的情操指导下的,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士间的知己。幸福乃系把心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本书论及的诸种观点对当今的伦理学研究仍有裨益。
简称《通论》,1936年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使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发展到完备的形式,并震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其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使许多经济学家改变了原来的观点。不同于以往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回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危机和失业现象,而是力图解释这些现象,并试图加以解决。他抨击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传统理论,提出社会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大小;而“有效需求”又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量的大小所决定。它们的作用引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大量失业。因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才有可能实行经济计划化,达到充分就业。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是“总量分析”即“宏观分析”,也称“收入分析”,以及短期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本书是费雪1932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上演讲后,对演讲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在费雪看来,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以及其他几次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都是本书所讨论的九个因素产生作用的体现。本书除了分析这些因素,还根据美国的负债情况提出了造成萧条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治本措施。
路吉阿诺斯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无神论者,讽刺散文作家。其作品思想敏锐、文笔生动、辛辣而又不失幽默,在古代备受推崇,对后世亦影响很大,恩格斯称之为〝古代的伏尔泰〞。 〝他把辩论术应用于对话,这本是哲学家的用法,有如柏拉图的著作也采用这种方法,可是在他的对话里所讲的却不是哲理,而是日常小事,这便成了一篇短小的喜剧了。他又采用历代喜剧家,如阿里斯托法涅斯,墨南德洛斯,赫洛达斯,以及墨尼波斯的手法,造成他的特殊的讽刺对话。〞 周作人在1962-1965年翻译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神对话》、《海神对话》、《死人对话》、《妓女对话》等20篇作品,可认为此书是周译的最高成就。
熊彼特是当代经济学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其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综合反映了其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思想观点。 本书是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制度形态问题,得出了资本主义存在不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 本书可供我国学术界研究、评论之用。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1801—1850),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作者坚持自由市场的基本原理,肯定自由贸易,对种种试图限制自由市场运转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书中还包括了巴斯夏对法律、博爱、公正、掠夺、贸易差额、社会主义等广泛内容的理解。这本文选是写给普通公众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地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最为重要的原理。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加缪最重要的随笔代表作。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本书是英国文学巨匠约翰·班扬的一部寓言体小说。同他的另外两本代表作《天路历程》和《灵魂城圣战》不同,本书没有采用梦境或异域作为背景,而是直接讲述现实世界,通过“智慧人”和“侧耳听”两人的对话,讲述一个名叫“恶人”的普通英国居民的一生。 班扬借智慧人和侧耳听的口,对恶人的人生各阶段所作所为进行了评价,并规劝读者悔改,过敬虔的生活。从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班扬所代表的清教徒的道德观、生活观,他们对信仰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推崇的人生。 恶人虽生在教养良好的家庭,后来又在一位好师傅手下受教,却从喜爱作恶,幼时小偷小摸,长大吃喝嫖赌、坑蒙拐骗。他走上社会之后,生意破产,通过欺骗娶了善良的富家女为妻,还清债务,却虐待妻子。挥霍掉妻子的财产后,他又通过敲诈的方式致富。他曾患病卧床,以为这是神的惩罚,允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病好后就原形毕露。妻子失望透顶,伤心地死去。但后来,恶人再婚。从前他怎样对待妻子,他的续弦就怎样对待她。最后恶人悲惨地死去。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了他的童年及求学经历,以及对表姐朦胧的爱意;下卷记录了他的阿尔及利亚之行,在充满异域阿拉伯情调的陌生土地上,他巧遇了王尔德,开始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