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一书为奥地利鲁道夫·希法亭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把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纳入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指出垄断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卡特尔、托拉斯的出现,这是从表面上看的;二是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这两个原因构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的特征。希法亭对金融资本作了重新界定,指出以前的金融资本仅仅指借贷资本或银行资本,而他现在所说的则是指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综合物,是资本发展到新阶段的结果。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对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来说,写作与生活是她眼中的奇迹——日常生活——的一体两面。 《写作与生活》是李斯佩克朵的随笔选集,反思并探讨了写作的行为与体验。读者既可能从中理解李斯佩克朵作品背后的深沉动机,也能找到她对写作——并对经由写作来强化自身生命——的鼓励。毕竟,写作与生活不仅点亮了李斯佩克朵的文学创造和生存状态,更能够同时点亮读者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的,每一节的篇幅不长,内容和思想变化多端,语句简洁又神秘,字里行间透出作者依靠直觉写作的特点。对于初次阅读李斯佩克朵的人来说,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李斯佩克朵的文学世界,让我们了解她的真实、探索她写作的奥秘。
本书收录《花狗酒馆》、《土耳其浴》、《巴拿马之行》、《任性的凯琴姑娘》等七个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两篇是关于作家和编辑的故事,其余五篇是爱情和婚姻的故事。《任性的凯琴姑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中篇,全篇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故事围绕着奥地利山区的一位任性姑娘的婚姻大事展开,她要么嫁给一个阔绰而年老的旅店老板,要么同年轻英俊的穷马车夫结成伴侣;她通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非凡的行动,理智压倒了任性,终于做出了重大抉择。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 美国20 世纪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他坚持以口语创作诗歌,认为万物无论美丑皆可入诗,开一代诗风之先。其诗歌风格影响了包括艾伦·金斯堡、加里·斯奈德、罗伯特·洛威尔在内的诸多后世著名诗人。 本书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生的创作中,精选120 余首传世之作集结成册。其中既包括最广为传颂的《红色手推车》《便条》《且当一首歌》等名作,也包括诗人不同创作时期的其他代表作,以全面展示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面貌。
《论财富的分配》是乔治·拉姆赛的主要经济著作。在经济学说史中,拉姆赛只能是一个次要的经济学家。但是,把他贬低为一个完全不值得一提的人物,认为他的经济学说不过表达当时经济学界流行的观点等看法,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史家的阶级偏见。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迅速庸俗化的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的是为当时辩解所急需的经济学说。于是,鼓吹“节欲论”和“最后一小时论”的西尼尔成为时代的宠儿,而缺乏这种作用的甚至有背道而驰倾向的同年代的拉姆赛的著作,不免于湮没无闻。因此,拉姆赛的《论财富的分配》一书,在其初版后一百三十八年(1974 年),以一本“经济古典名著”的形式重版,有值得称道的意义,而汉译本的出版也自是值得欢迎的。
《奥利沃山》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以纯洁善良的克里斯蒂亚娜的爱情遭遇为主线,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莫泊桑定下的歌颂奥弗涅美好山河的命题,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还通过栗树下温泉边一出出“爱情”和“事业”的活剧,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时代法国一隅的社会真实,知其酸甜苦辣,感其世态炎凉。莫泊桑的作品节奏明快,别具一格,可读性强。 所有的人,即便并肩穿越过种种事变,也从没有任何东西把他们真正相连。 ——莫泊桑《奥利沃山》
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印度文明史》以印度文学、宗教、社会制度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00年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古印度光辉灿烂的文明盛景。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先民创造了富含哲理、独*无二的哲学,向世界输出了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与此同时,它是“有名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以万恶的种姓制度闻名于世。本书作者常磐大定将印度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吠陀时期、梵书时期、全印时期、佛教时期和婆罗门教复兴时期,按时间顺序细细梳理印度文明的发展脉络,将神话传说、社会发展、宗教演变、文学创作和社会制度变革等种种因素整合在一起,详细解读彼此的关联和影响,剖析印度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草枕》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中篇散文体小说。作品讲述一位青年画工为逃避现实世界,远离闹市隐居山村,追寻“非人情”美感而经历的一段旅程。 作者把《草枕》的主要舞台设在山中温泉即那古井温泉,并把它描绘成脱离尘俗的“非人情”的天地,如绕过好几道险峻的山道才能抵达的目的地,山道旁边散开着油菜花、蒲公英、山樱花,没有船无法到达的地方等等。这样的外部格局的设定,如同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世界,即夏目漱石的“非人情”天地。同时,作者还把“非人情”天地中所有登场人物都塑造成近似于“非人情”的人物形象。譬如,山崖茶馆的老太太、女主人公那美、观海寺的大辙法师、理发馆的师傅等等。作者如此处心积虑地设定与布置,其目的是把画家的“非人情”之旅描绘成“脱离世俗烦恼的超然心境”(《草枕》)的旅行。夏目漱石为了达到此目的,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境。 该小说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意蕴深刻,对于研究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