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春分之后》描写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男人与天真烂漫的堂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集合若干小短篇的方式写就的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 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2年。
《行人》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创作于1912年的长篇小说,和《过了春分时节》、《心》共同组成作者的后三部曲。《行人》的故事展开时期设定在明治末年,夏目漱石通过“叙述者”二郎的诉说,讲述了一郎作为高尚近代知识分子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 同时,执著地叩问了家族制度下夫妻关系的内涵。一郎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最后一篇H先生的旅行报告信,更显示出作者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使读者跟随他们旅行的脚步,为一郞焦急叹息,情绪由不解,同情,无奈转为惋惜,嘘唏。一郞渴望抛弃理智,舍弃自我而落得轻松,事实上,他认为没有自我流露的无欲单纯至高无上,然而对他来说,自我一旦抛弃便无法生存。而得救之道便是从精神的研究转变为实践者,全心全意投入某些事物。伴随一郎强烈的“自我”要求,全家都处于一种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的不安之中。《行人》的结尾没有成功的解决,而是留下无尽的悬念。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久。人们对西洋文化极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阶层,几乎都以西式文化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进、行事独特的年轻人。 外交官的女儿藤尾,自小便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学识出众、谈吐优雅。父亲死后,为了从藤尾同父异母的哥哥手中夺取遗产,母亲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对父亲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满意,与举止粗鲁的未婚夫相比,她更愿与一个虽然贫困却拥有极高荣誉的诗人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与诗人的未来,享受与学识渊博的诗人之间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诗人为自己而倾倒的虚荣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假象,诗人看中的其实只是她的财产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内心如烈火焚烧一般,虚荣与骄傲形同毒药让她无法回头。藤尾最终自杀了,而身边人仍要继续着悲喜交杂的人生剧。
《十夜之梦》是夏目漱石的随笔选集,收入其随笔名篇《十夜之梦》、《东洋美术图谱》、等十多篇,可以说代表了夏目漱石随笔创作的精华。夏目漱石的随笔文风平和,但想象力又极为丰富,他的《十夜之梦》既可以读作随笔小品,也可以读作十个有关梦境的小故事。
18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著作。孔狄亚克著。成书于1746年。现在通用的是巴黎1924年法文版本。中译本只有几个片断,收入北京大学主编的《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之中。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dillac1715—1780),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百科全书》的重要撰稿人。曾经担任过牧师和家庭教师,后被选入法国科学院,同时任柏林科学院成员。主要著作还有《论缺点和优点毕露的诸体系》、《论感受》和《论动物》。本书分3个部分。第1部分是引言,提出自己打算以建筑在观察、经验上的分析法来革新形而上学的计划,谈到本书的写作意图,即以阐明心灵活动的进展和语言的进步来指出避免谬误的方法。接下来是篇幅相同的2卷正文。第1卷用于论述我们的知识材料,特别是对心灵活动进行分析并论述其发展,观念的产生,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以及对我们的观念加以符号的心灵活动。第2卷主要论述语言和方法,从语言的起源,发展到谬误产生的原因从而发现真理的方法。本书树起了法国唯物论的感觉论的旗帜,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韵文篇,后一部分为散文篇。在韵文篇中,商羯罗比较集中地讲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可以把这一部分看作是他所写成的哲学教科书。在韵文篇中,商羯罗以激烈的语句来对包括顺世论、佛教、数论等其他派别加以批判和排斥,可见他哲学的原则性是非常强。散文篇中,商羯罗采用的是温和的平易近人的师生对话的形式,以导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回答弟子的提问。
本书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的代表著作之一,书中收录了他的九篇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阐述了自己综合性的思维模式。 现代科学给我们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在有限前提下作出假定。怀特海反对这种固有的思考模式。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而不思索世界和生活的整体。他认为哲学产生于好奇,如果缺乏兴趣,我们对任何问题的探讨都会是机械的。 怀特海所说的兴趣不是建立在对一般环境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不是对琐碎细节的兴趣,他认为高级思维应该在世间万物中间建立联系,每一个事实都包含无限的细节,无限的细节会生发无数的结果。 这种综合的思维模式能够带给我们新颖的思考角度,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它能够使我们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建立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实现学习、职场和生活的进阶。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指的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社会”行为则表示,根据行为者所赋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