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英]伊丽莎白·拉蒙德。本书是叙述十六世纪英国伊丽莎白统治后期社会状况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初版于1581年,中译本所据版本为1893年伊丽莎白·拉蒙德编校版。全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共分三层。第一次对话表述了各类人物对当时一些现象的不满,反映出英国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次对话既谈存在的问题,又讨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第三次对话,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本书提出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表现了作者早期重商主义思想,即只有金钱才是一国的真正财富,外贸是财富的真正源泉等。
俄国普列汉诺夫著。最初发表在《科学评论》杂志1888年第3、4期,后载于1905—1908年出版的《二十年间》文集,后收入《普列汉诺夫全集》第8卷。针对民粹派的“英雄”史观和齐美尔、什塔姆列尔等人的唯意志论,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指出唯物史观认为个人的自由活动是必然性的自觉表现。认为引起社会关系改变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历史进步的普遍原因;某一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环境,是不同民族的历史运动的特殊原因;在历史上起着作用的人物的个人特点和不同的历史偶然性,是社会运动的个别原因。强调,“每一个成了社会力量的杰出人物,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杰出人物比别人看得更远,他们是倡导者和组织者,比别人更能促进解决重大的社会任务。但是,杰出人物的作用只有在认识了历史规律性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伟大的历史改造任务是以群众为主体来完成的。杰出人物由于他们的智慧和性格特点,可能改变事件的个别外貌及其某些局部后果,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方向。该书以法国历史为例,写得极为生动而又深刻。是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名著。中译本由唯真校译,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6年版,后编入三联书店1961年《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本书分为八篇,共包含三十六章,其中第二篇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讨论了关于资本积累的一些概念和范畴。第二篇讨论了技术进步对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第三篇讨论了对未来的预期受现在经验的影响,这种预期状态会引起资本短期的波动。第四篇讨论了金融和货币制度,在经济生活中,某些制度和法规起很大的作用,所有对制度规章的运用情况的说明,都是用一般化的因而也是高度典型化的形式做出的。第五篇向读者说明了食利者是怎样一种人。第六篇开始引入地租,作为一项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性的粮食过剩是积累的第一必要条件。第七篇谈到了相对价格:一个企业家往往关心他自己企业的命运,其很可能与本行业的发展背道而驰;工人也更关心他的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第八篇引入了国际贸易,在对外投资上,分析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地区之间的贸易、殖民地投资,并从国际投资的角度分析了贸易差额、支付差额。
史学名著。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是书主要记述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全书分九卷。第一卷记克洛伊索斯对波斯的进攻,作为引起波斯人侵犯希腊人的第一个诱因;作者在这里还记述了吕底亚和波斯的情况,特别是居鲁士进行的征服;第二卷主要介绍埃及的情况;第三卷主要记述冈比西斯和大流士时期的情况,并插入了有关萨摩司之事;第四卷介绍了斯奇提亚和利比亚的情况和大流士对它们的进攻;第五卷主要记述伊奥尼亚起义;第六卷记述马拉松之役;第七卷从克谢尔克谢斯的出征希腊,记述到阿尔铁米西昂和铁尔摩披莱之役;第八卷记述决定性的撒拉米司一役;第九卷记述普拉塔伊阿和米卡列之役,而以雅典军队攻陷赛斯托斯(前478)结束。是书用伊奥尼亚方言写成,明显继承了《荷马史诗》的语言风格,文字生动流畅,富于文采,有浓厚的荷马味道。同时作者又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他从人民群众中间吸收营养,学会了许多民间创作的手法。此外,是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赛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其书的记载有不少是亲自调查得来的,有许多都为后世的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古代世界史、中西交通史、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文献。传世抄本有10余种,16世纪初出版以来,几乎在各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译本。中国有1959年商务印书馆本,由王以铸译,1985年再版。
《草原帝国》是法国历史学家、游牧民族历史文献专家勒内·格鲁塞创作的一部中亚通史著作,发表于1939年。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历史按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从上古匈奴人开始,以成吉思汗时期为重点,描述了新石器时代到清朝吞并喀什噶尔、新疆被纳入中国版图为止这片欧亚大草原上无数征服者的历史,描绘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互动的历史画卷。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收录黑塞共11则中短篇作品:《小孩的心思》《克莱因与瓦格纳》《内与外》《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郊狼》《纪念品》《拜访诗人》《乔迁时的遐想》《我的传略》和《中断的课时》。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有些年轻人在童年时被战争拖走,现在“回归”了,却必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现实世界。而对于黑塞这样的“老人”,那些曾被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已成了可笑荒唐的明日黄花。一切都变得可疑,令人不安惶恐。在这样一个夏天,一个告别的夏天,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弥漫南方阳光与葡萄酒香气的日子,画家克林索尔化身李太白,与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同漫游,饮酒,辩论。最终在夏末,用尽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最终的画作。
黑塞的文学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的前一天。 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他共作诗约1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 黑塞的诗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纯真缠绵,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不仅语言细腻委婉、简洁朴实,风格也尤为清新、自然流畅。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从作者15部诗集中甄选了275首精品,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和“晚年篇”五个部分。
美国W·B·坎农教授诸多科研成果中的精华,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代表作。本书根据伦敦1932年版译出,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全书16万字,共分17章:机体的液体,有效液床的维护,保证供应的手段——渴咸和饥饿,血液中水含量的恒定,血液中盐含量的恒定,血糖的稳态、血液蛋白的稳定,血脂的稳态,血钙的稳态,充足供氧的维持,血液中性的稳态,体温的恒定性,机体的天然防卫,躯体结构与机能的安全界限,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的一般机能,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机体稳定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稳态与社会稳态的种种关系。作者致力于生理学研究30多年,他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首先详细论述了稳态的基本条件,然后又深刻地讨论了当正常状态受到干扰时,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各种不同的生理装置。在探讨这些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逐渐地熟悉调节和控制许多过程和我们正常流动所需要的物质供应的一般性装置。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神经系统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外界环境发生反应,另一部分是对机体内部发生作用,协助保持生命体内部的恒定和稳定状态。《躯体的智慧》一书已经问世60年了,仍是今人研究稳态的必读之书。
本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童话传统的影响。从他十岁时创作的《两兄弟》,到他1933年写就的最后一篇《鸟儿》,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