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米·伊·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65—1919),俄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本书是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在此书中,采取折中主义的手法,试图调和“边际效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全书共五篇:第一篇是关于国民经济的一般学说,是全书的概括,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论,以及经济学范畴;第二、三、四篇分别论述生产、交换和分配以及这三方面的有关问题;第五篇主要论述了资本流通、市场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1826年出版,标题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关于谷物价格、土地肥力和征税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在1842年再版时定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第一卷。《孤立国》由3卷组成,第二卷主要讲述了自然工资、利率与地租的关系,第三卷则讲述地租原理和其他相关问题。其中,第二卷第二章以及第三卷由德国经济学家H.舒马赫(Herman Schumacher)根据杜能的遗稿整理加工完成,于1863年在德国罗斯托克市出版。杜能假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全境的土地都是沃野平原,土壤肥力完全相等,均适于耕种。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中央。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尚未开垦的荒野,从而切断了它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与盐场,都位于城市附近。城市必须供应全国民众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靠四周农村提供。农村除了向城市运送农产品以外,不向其他任何市场运送任何产品。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价要小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在此基础上,他认真研究了孤立国的产生布局:不仅充分考虑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而且考虑了工业的布局。他根据当时德国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对各种作物的区位有着大量的数学计算,通过计算农作物在离城市中心不同距离时的收入以及支出确定农作物的纯收益,从而确定农业生产的区位。杜能在《孤立国》中重点解释了“杜能环”,其对“杜能环”的解释也是采用了数学计算,并没有建立数学模型。现在的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主要来源于杜能的思想。

论货币和贸易

论货币和贸易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财政金融家约翰·罗的主要著作。约翰·罗是信用创造论的创始者。本书是根据纽约A·M·凯利出版社1966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于1986年出版。全书共分8章,约7万字。约翰·罗撰写《论货币和贸易》一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苏格兰当时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想通过实行他的建议来“克服国家因极度缺乏货币所遇到的困难”。在分析和说明这些问题时,他也发表了对政治经济学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些思想观点。约翰·罗认为“商品因为被使用而具有价值”。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主观价值论起了一定的先驱作用。关于纸币和信用理论,约翰·罗极力强调增加货币对于国家的利益,并认为纸币比银币更适于充当货币,以土地这种不动产为担保品发行纸币的特殊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他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及其罗氏制度的实践经验,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即使在现代,约翰·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也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凯恩斯主义者在论证他们的理论和具体建议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约翰·罗提出的通过信贷财政领域影响经济的思想。例如,约翰·罗的增加货币以增加就业,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思想,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实行不同幅度的通货膨胀以摆脱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的各种方案中都有所反映。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约瑟夫·马西(1700—1784),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本书主要是批判威廉·配第和约翰·洛克,尤其是洛克关于利息问题的观点,所以副标题为《对威廉·配第爵士和洛克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的考察》。本书的主要观点为:自然利息率不是由债务数量和货币数量决定的,也不是由货币数量同贸易之比所决定的,引起自然利息率变动的真正原因是利润率的变动。 本书阐述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关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的理论,曾对休谟、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产生很大影响。马克思曾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本书有助于读者深入研究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

政治学

又译《政治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之一。全书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探讨各种政治和道德的原则,是一部实现美德的学术著作。它第一次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意在寻求理想国家和最好政治的基本形式,系统地提出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在亚里士多德整个社会思想体系中,政治学高于伦理学,并把道德放在一定社会政治生活中加以考察。在他看来,伦理学只是研究和解决个人的善的问题,而政治学则要研究和解决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善这样更为深广的问题,个人的美德只有在良好的政体中才能实现。他首先发现人是“一个政治动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善恶、正义等观念,在于人具有政治品质。从发生的次序来说,个人、家庭先于城邦国家,但从本质上说,全体大于部分,国家高于个人和家庭。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交往,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公民过一种符合德性和最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从维护城邦制观点出发,为了调和阶级矛盾,批判了柏拉图的 “理想城邦” (即共产社会),提出了“理想政体” 和由 “中等阶级” 执政的理论。因为中产阶级既不偏袒富人,也不偏袒穷人,较其他阶级稳定。只有这个阶级执政,才能实现公正,使全体城邦公民过至善的幸福生活。同时他又提出用法律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政治思想和伦理学结合起来,详细地研究了城邦整体的伦理和幸福。他探讨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其中包括主奴关系中的伦理,个人和城邦关系中的伦理,公民和统治者之间的伦理,以及职业伦理等,并力图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确立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原则。这既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又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它和《尼可马克伦理学》一起,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完整体系。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本书是《赋税论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三个中译本的合编本。其中《赋税论》部分,配第就田租、口赋、房产税、关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税,乃至货币利息、货币改变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政治算术》则是配第独创地应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典型著作。他列举数据,论证英、法、荷三国的经济力量,试图探讨存在于当时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现象中的共同规律。

佛罗伦萨史

佛罗伦萨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著名史学家马基雅弗利著。马基雅弗利出身于佛罗伦萨的没落贵族家庭,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1498—1512年间,任佛罗伦萨“十人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共和国的防务和外交事宜。1512年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复辟,马基雅弗利一度遭到监禁,逐出政界。获释后,寓居乡村,专心著述。1520年重被起用,任佛罗伦萨大学历史编纂,编修官史。同年,该校校长红衣主教裘里奥·美第奇为给其家族树碑立传,聘请马基雅弗利撰写一部佛罗伦萨史。 《佛罗伦萨史》完成于1525年。全书共8卷,所叙史事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止于1492年劳伦左·美第奇之死。第1卷,追述中世纪早期意大利的概况。第2—4卷,记述1434年以前佛罗伦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最后4卷,记述1434年以后佛罗伦萨的发展变化。1982年,李活根据纽约科洛尼尔出版社1901年英译本修订版译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佛罗伦萨工商业集团的利益角度,通过历史叙述阐明作者的政治主张。作者把古罗马和14、15世纪时的佛罗伦萨作对比,指出:佛罗伦萨当时不能统一意大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争持不下,贵族与贵族之间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国力为之虚耗。若能把消耗在内讧中的力量集中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那么佛罗伦萨早就成为泱泱大国了。此外,作者还借历史事实宣扬改革之道,主张贤人政治,要求建立一个好政府。由于该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比前人的同类著作高出一筹,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的城市

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首次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作者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在城市起源问题上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荣格自传》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于83岁高龄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读者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精神世界,揭开无意识的神秘面纱。这本书汇集了荣格各个时期的特殊经历和对人的心灵的思考,虽以“自传”为题,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全面地认识荣格,还能一窥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分歧、走向,以及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诸多重大命题,是读者了解心理学,尤其是分析心理学的敲门之作。

琉璃宫史

琉璃宫史

缅甸标准编年史书。因在缅王宫廷琉璃宫内编纂,故名。1829年,缅王孟既(缅名巴基道)诏令由孟越萨耶道等全国各地13位著名僧俗学者组成《琉璃宫史》编纂委员会,由缅王亲自主持整个编纂工作。学者们博采各家史书,汇集历代碑铭、档案文献、佛学经典和"雅都"、"雅甘"、"埃钦"、"茂贡"等诗史,进行整理考订,按年代顺序编纂,至1832年,历时4年完成。全书分3大卷,21分卷,约百万字。此史书记述了从远古时代原始公社起,经骠国等早期王国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直至贡榜王朝的创建者雍籍牙即位后的第二年(1754)为止的全部兴衰过程。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该书因系国王钦定的"正史",又由御用高僧和封建士大夫编纂,其观点难免有唯心主义和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但它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和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东西方治缅甸史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目前各国出版的有关缅甸史的著作,无不引用其史料。其中一部分已译成英、法、日等文本。现有的英译本为其第 1卷中的第3~5部分,由佩貌丁和G.H.鲁斯合译,1923年由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0年由缅甸学会在仰光大学再版。1909年由法国学者E.于贝将其中《蒲甘末叶史》部分译成法文,载《法国河内远东学校校刊》第9卷;日译本由日本鹿儿岛大学荻原弘明教授译出1~2卷。已在《史学》杂志上连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