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卷,清黄中松著。此书主于考订名物,折衷各家的是非,故以《辨证》名。全书考证伪谬,校定异同,多有根据,是一部留心考据的著作。亦偶有漏误疏略,如论梁山,疑梁山在晋地,用胡渭的雍州有二梁山之说,而不知乾州的梁山与夏阳的梁山乃是一山绵连,孔颖达疏本早有详说;论“黍稷”一条,又不考诸书,仅取雷礼的“黍贵稷贱、黍早稷晚”之说。今存《四库全书》。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二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此书乃《毛诗写官记》之姊妹篇。前书假设问答之辞以申明己说,此则又托名与写官书札往还,研讨诗义而缀辑成篇。凡八十四则。第二卷卷首有其门人题记,谓“此西河少时所作,故其立说有暮年论辩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可见是编为其门人编成,所载有非奇龄最后审定者。但其旁征博引,考订名物训诂,颇有人所未见者。有《西河合集》本。
(宋) 王质撰 王质(1127—1189),南宋郓州(治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省),字景文,号雪山。绍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忌之者指为异论,罢去。虞允文宣抚川陕、征与同行。后历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允文荐可任右正言,为权宦所阻,遂奉祠山居。笃志经学,于《诗》尤所长,著《诗总闻》。诗风流畅平易,有《雪山集》等。《诗总闻二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其书取诗三百篇,每篇说其大义。复有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迹、闻事、闻人凡十门。每篇为总闻,又有闻风、闻雅、闻颂,冠于四始之首。南宋之初,废诗序者三家: 郑樵、朱子和王质。郑朱之说最著名,也最与当时相辨难。王质之说不是字字诋小序,因此攻之者也稀少。然而,其毅然自用,别出新裁,坚锐之气却视二家为加倍。自称覃精研思凡三十年,始成此书。王质废序与朱子同,而他们为说则各异。王质之说冥思研索,务造幽深,穿凿者固多,悬解者也不少,故虽不可训,也终不可废。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武英殿聚珍版书·经部》武英殿木活字本、福建本、广雅书局本; 《经苑》大梁书院本、民国补刊本;《湖北先正遗书·经部》;《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
诗经学专著。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1373),则明初尚存也。元代的诗经学,已成为朱熹学派的天下,当时的诗学著作,如刘瑾《诗传通释》、梁益《诗传旁通》、朱公迁《诗经疏义》、梁寅《诗演义》等,大都演述朱熹之说,尺寸不逾,少有发挥,惟独刘玉汝所作《诗缵绪》,对于朱熹《集传》,有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故云《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于《集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刘氏阐发《集传》,主要在论比兴之例和用韵之法两个方面,论比兴,谓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分析取兴的方式,别为一体者,亦复不少。阐明用韵之法,曾指出有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韵为韵等类型。此外,论风雅之殊,谓有腔调不同之类,皆可供参考。综观其书,对《集传》所定比兴,发明尤多。例如:《黍离》篇云:“以《黍离》为赋者,谓故都宗庙宫室全不见,而所见惟此耳。然不言所不见,惟言所见,则故都兴亡盛衰之感,皆在黍离二语,而有无限悲怆之情矣,故因以兴下文行迈心忧之意。”这是对《集传》“赋而兴”的阐发。《关雎》篇云:“兴有二例:有无取义者,有有取义者。传前以彼言此者,无取义也;后言挚而有别,和乐恭敬者,兼比也。兼比即取义之兴也。”。这是对《集传》“兼比之兴”的阐发。此外,谓《兔罝》篇“此诗全篇兴体也”;谓《泉水》篇“首章之兴,乃一篇之兴”;谓《园有桃》篇“此所兴与所咏尤不相干,不过托此起辞”。分析《集传》比兴之旨,极为精细。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四库馆臣辑其佚文,定为十八卷。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经学专著。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一说字少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历官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是“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吕氏家塾读诗记》取《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微旨,词外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说”。此书与吕书颇有不同,其解说每与《诗序》相违。如《召南·驺虞》,吕书据《诗序》释为“《鹊巢》之应”,戴溪则云:“草方萌芽,遂以蒐田无蹂践之患,田有五豝,一发遽止”,视为国人所作歌咏狩猎的诗。《小雅·鹿鸣》,戴溪定为“燕嘉宾之歌也”,并且明白指出“诗辞止言嘉宾,序诗者增言群臣”,不遵序说。该书不录诗文,但述篇义,与吕书在诗篇之前,首列《诗序》,每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之体例迥异。戴氏说诗常有可取之见。如谓《唐风·葛生》为“妇人思其君子也……此新婚之别,古之所以为叹也”;《小雅·白驹》为“诗人惜贤者之去而冀其复至也”;所言皆平实简易,每得诗旨。再如《周南·芣苢》之诗,谓“采采芣苢,凡六言之,采取收拾,执衽襭裾,其同辈相乐,一时嬉戏尚可想也”,黄震《日钞》极其赞赏,谓所言“得其气象”。凡此,皆吕书所不及。此书清初未见传本,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其佚文,谓已得十之七八,其原序总纲则已无从补录。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佳。
(清) 毛奇龄撰 奇龄曾作《毛诗续传》,因遭乱避仇佚之。后从邻人吴氏子得卷末鸟名一卷,与其门人缉缀之,衍为三卷。大意在续毛诗而正朱传,每条皆先列集传之文于前,而一一辨其得失。考训释毛诗草木虫鱼者,自吴陆玑以后,作者很多。朱子作《诗集传》,大旨在发明美刺之旨,而名物训诂则其所略。奇龄此书则惟以考证为主,故其说较详,引证赅洽,颇多有据。惟恃其博辨,往往于朱传多所吹求,而所言亦不免于疏舛。今见《西河合集·经部诗类》; 《龙威秘书八集》; 《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本,蜚英馆石印本。
十二卷,清顾镇著。其书以为四五百年来,尊朱熹者信《诗集传》而抑《小序》,崇汉学者又申《小序》而疑《诗集传》,无有定论,而著为此书。说多调停于两派之间,以解其纷。所引之说达数十家,其中取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灿四家之说最多。对所采之说皆一一注明,并能融会各家之言,自为疏解;于名物、训诂、声音,亦能详为考辨,说有根据。收入《四库全书》。
二十卷,清乾隆著。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其书训释多参考古义,对汉以来各家之说的得失、异同,进行辨析。根据《毛传》、《郑笺》,不同意将《郑风》诸篇概作淫诗之说。书中分章多以郑玄为说,征事主要依据《诗序》。其书的编纂,实由儒臣完成。
十二卷。明姚舜牧撰。舜牧字虞佐,自号承庵,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领万历乡荐,令新兴,再令广易。著有《易经疑问》、《书经疑问》、《诗经疑问》、《礼记疑问》、《春秋疑问》、《孝经疑问》等。是编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经三纬”之说,认为赋、比、兴乃通融取义,非截然谓此为赋,此为比,此为兴。舜牧于诸经皆有疑问。自序称所疑凡经数十年,重加订问,前此误解,亟与辨正。足见其用力之深。惟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说。有《四库全书》本。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