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守仁(1472~1529)著。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大学问》和《传习录》。他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加以发展,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对后代反正统理学的思想家有很大影响,被称为阳明学。《大学问》成书于嘉靖三年(1524)。是王守仁在浙江稽山书院讲学时写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人指统治者。统治者应该“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为大人之学,就必须去其私欲之蔽,自明其明德。要明明德就要亲民,就要致良知,最后才能达到“家齐治国而天下平”。这实际上把《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按自己的哲学思想加以理解,纳入三纲五常之中。为其晚年定论。该文包含了王守仁天人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主要的哲学观点。尤以“致良知”注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与朱熹格物说迥异。指出:“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归于正之谓也”。又认为格致诚正之“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可言,而其体之唯一,实无先后次序可分”,还说:“此格物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又把“明德”、“明明德”、“亲民”分别解释为“良知”、“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并提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编入《王文成公全书》。
一卷。明陈沂撰。此书皆为陈沂所著杂说之文,一卷,分三十四条,二千余字。其体例有些近似连珠体,先取两事排比成句,作为比喻,而后阐明其寓意,即不用韵,也不注意修辞,语言朴素、浅显,通俗易懂。如:“刀剑,凶器也,而可以御凶;荆棘,恶材也,而可以防恶;阿魏,臭物也,而可以止臭。故纳叛以治叛,岂非善驾驭者之术哉!”“火无逾光之烛,鉴无过形之照,器之所使也。故君子尽人之能而已矣。”“与人之取,则天下无竞人;取人之舍,则天下无弃物。故智者用是以为术,贤者达是以为理”等等。其所阐发多警世之语,可为天下治世者之参考。此书先后收入《今献汇言》、《说郛续卷四》、《广四十家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哲学类》、《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中。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之言行、事迹辑录。清人冯云鹓从史传中辑录仲由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而成。共七卷。依《阙里志》与宋陈尧叟赞列本传于卷首。排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至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间仲由生卒、从师、婚姻、仕宦等简历于卷一。卷二至卷四据《仲里志》原本、《孔子家语》、《说苑》、《荀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孔丛子》、《韩非子》、《新书》、《论语撰考谶》、《冲波传》、《庄子》、《搜神记》、《史记》、《论语谶》、《论语隐义》、《孝子传》等史籍杂传,综录仲由从政之才、勇于行义之德、果烈刚直之性。其中以仲氏善质疑与孔子对其之教诲为详、卷五收入《仲里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卞里志序》、《峄县志》、《泗水志》、《曲阜志》中仲子祠庙、故居、墓之处所及蒲城、问津处、倾盖亭、石门桥、御水堤、仲子书堂、卞邑、石门庄、石门山、卞城等古迹名胜之方位。并按家谱列仲氏二代至六十七代(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宗子世表于卷末。收入《圣门十六子书》(道光本)。
冯友兰著。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州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 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 又光翻译的中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全书分二十八章。一、二章论“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三章至二十七章从 “百家”起叙述了中国哲学至二十世纪初的发展过程, 二十八章论述“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问题。本书简明扼要,在欧美较有影响。除英文本外,还曾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译本出版。
冯桂芬撰。冯氏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在地方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入李鸿章幕,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注重经世之学,注意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思想的代表作,写成于1861年,共40篇。主要体现了作者要求改革中国内政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想主张。作者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变法,改变“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的现状,而做到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相通,名实相符。主张改革漕运,减税均赋,开垦西北,兴修水利。在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上,冯桂芬上承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提出了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先进主张。面对外患与“内乱”,他认为“夷务第一,剿贼次之”,把民族利益摆在地主阶级利益之上。他还承认中国“四不如夷”,主张“博采西学”、“制洋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以期达到“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的理想。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显志堂集》及《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一卷。原题晋苏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苏彦,一说魏人。苏彦曾官至北中郎参军。撰有《苏子》七卷,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题苏彦撰,题下注称“亡”。《庚氏子抄》载此书八卷,《意林》记其书六卷,颇有不同。其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意林》等书辑为一卷。而《意林》引苏彦作苏淳,恐有伪误。因《意林》中引有“翠以羽殃身,蚌以珠碎腹”数句,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以为是战国苏秦语,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王应麟“不知此乃道家苏彦之语,非 《汉志》所载纵横家苏子之言也。”说明马国翰所辑,为苏彦所作的可能性较大,可资后世学者参考。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一名 《桑子庸言》一卷。明桑悦撰。桑悦,字民怿,常熟 (今江苏省常熟县) 人。成化元年 (1465)举人,官至柳州府通判。桑悦以才名吴中,为人怪妄,敢以大言以欺人。书看过之后旋即焚弃,说:“已在吾腹中矣。”尝以孟子自比。并自夸地说:举天下文章,惟有桑悦。后丁外艰归,不复出。桑悦居家其间更加狂诞,乡人虽很看重他的文采,但对其所为却很不以为然。著有《桑子庸言》、《思玄集》等,其所著之书,颇盛行于世。此书是桑悦居长沙时所作。只一卷,二千字左右,自以为穷究天人之际,而实际上却没什么精奥之处。有《学海类编》(道光本、影道光本》本、《娄东杂著全集》本、《百陵学山》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据 《百陵学山》本补印 《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均题名为 《思玄庸言》。
一卷。明王祎撰。此书一卷,分五篇,内容主要论述纬书及释、道两家的源流,与《医书》相同异,原已收入王祎文集之中,曹溶编《学海类编》时将其摘出别行,并改为此名。有《百陵学山》本、《金华丛书》本、《学海类编》 本、《艺海珠尘》 本。
一卷。周阙子 (生卒年不详)撰。关于《阙子》的撰者名字、里爵已不可考。清人马国翰认为其六国时人。应劭 《风俗通义》曰:“阙,姓也,承阙党童子之后。有阙子著书。”《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 “《阙子》一篇。” 《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 《补阙子》十卷,亡。”《金楼子·著书篇》亦云: “《补阙子》一帙,十卷。金楼为序,付鲍泉东里撰。”新、旧《唐书》沿袭上说。《阙子》原书早佚,梁元帝 《补阙子》今亦不传。在《水经注》中引有一节,似先秦原书,非梁所补。清人马国翰引之,并为一卷,以《玉函山房辑佚书》 本刊行。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匡始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宋元以来疑难者相继而起,争论不休,迄今无定论。《左传》解经,以记载史事为主,用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说明、订正《春秋》,也有说明“书法”者。所记史实延及鲁悼公十四年,比 《春秋》多二十七年,由于《左传》不以空言论道,故有若干条“无经之传” ,或有经无传,从而不同于《公羊传》、《榖梁传》的体例,成为与《春秋》平行记载春秋时代鲁史的一部编年史,史料价值高于公羊、榖梁二传。叙史详密而周备,兼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及社会各个方面,自然天象、医学、音乐等等亦有丰富记载,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行文简练、活泼流畅,特别长于叙事和描写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各个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此为左传原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