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话

经话

二卷。廖平撰。《经话》一书是廖平研治经学的杂记,大抵泛论诸经,逐一订证各家得失。廖平把治儒家经学比作释家道家之入门,皆有戒律。指出习儒之士,解经恣意发挥,使后学者无所信守。要探索儒经精深微妙之旨,须先立章教;首戒不得本源,专门沿袭支派;二戒以古乱今,不分家法;三戒自恃才辨,以敏捷的口才强词夺理;四戒支杂衍说,游荡无根。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才能高超、学识广博的人,也是十分忌讳的。那么中贤以下的人,其弊可陈:不守古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何邵公(休)之误用董(仲舒)说,刘申受(逢禄)又抄袭何注;或不识深奥的义理,却依傍门户;或违背传注,好作新解,株守陈言,牵强附会;或不通音训,罔识古义。廖平对世所袭用的流弊略加敷陈,并以此为依据穷源究委,凡各经篇目的真伪,注疏得失,及其微言大义,训诂典制,一一加以考证。上溯孔子订六经之真伪,下论历代儒者说经之是非,可谓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体现了廖平研治经学的创造精神。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六译馆丛书》本。

经学初程

经学初程

一卷。廖平、吴之英同撰。之英四川名山县人。光绪优贡,任灌县训导,又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吴之英于经史历算无所不通,也是清末蜀中通儒,吴之英读书时就以经术名世,均能独索精研,别辟蹊径,与廖平同为湘潭王闿运主尊经书院时杰才。《经学初程》是一部论治学心得的专著,引导学生治学的教科书,堪称当时国学入门的津梁。此书概论为学之道,可见其教人治学之法,有许多精到之论。在读经的次序安排上,尤多名言。如:“治经岁月略以二十为断,二十以前纵为颖悟,未可便教以经学,略读小学书可也。二十以后颖性开,则记性短,不可求急助长,当知各用所长。”“读书要疑要信,然信在疑先,……笃信专守,到精熟,后其疑将汩汩而启,……若始即多疑,则徬徨道途,终难入境。”廖、吴强调,治《尚书》须知今古文之异,不宜笃守伪孔之学。《经学初程》集中地体现了廖平、吴之英的治经思想,在其议论中不乏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堪称一部经学概论,是立志经学者的必读之书。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版(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社科院收藏),另见《六译馆丛书》本。

群经凡例

群经凡例

不分卷。廖平撰。此书为廖平早期著作,共十八个编目。篇首是《王制义证凡例》,体现了廖平治经的根本指导思想。据廖平之孙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载,廖平35岁时,经尊经同人撰《王制义征》,“以《王制》为经,取《戴记》九篇外,《公》、《榖》传、《孟》、《荀》、《墨》、《韩》、《司马》及《尚书大传》、《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纬候》,今学各经旧注,并及两汉经学先师旧说,务使详备,足以统帅今学诸经。”可见《王制》在其治经中的地位。《王制义证凡例》皆述素王(孔子)改制事,廖平以《王制》说《春秋》,因此全与《春秋》名物制度相吻合。《今文诗经古义疏证凡例》以诗本托兴,专主孔子,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三统循环,全诗比属凡例直同《春秋》。《今文尚书要义凡例》强调今古学之分在礼制,不在文字义理。《公羊春秋补证凡例》是廖平极为注重的一篇,自光绪十三年始治《公羊》,尔后数十年补证考订,可谓是其得意之作,因此最为可取。《榖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不用东晋范宁的注解,虽仍以《王制》为准,但通用先师旧说,时而间下己意,或对旧注不完整的地方又加以详细注解。总之,廖氏在治此经时态度十分审慎严谨。《春秋古经左氏说后义补证凡例》,西汉经学博士认为左氏不传《春秋》,清末今文经学家认为《春秋左氏传》为刘歆增益,刘逢禄撰《左氏春秋考证》,排斥《左传》,廖平作《古学考》,也认为《左传》一书出于天汉(汉武帝年号)以后。但后因张之洞笃信《左传》,张在广东督任时致意廖平纂《左传长编》,后在《左丘明考》中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此也招来了世人的白眼,四川提学使赵启霖以廖平《三传》同出于子夏之说,为穿凿附会,令各学堂毋得聘请廖平讲学。《礼记凡例》及《两戴记凡例》,除归本《王制》外,别无新意。《周官考证凡例》谓《汉书·艺文志》有《周礼说》四篇,今其书不传,大概已附入经文之中去了。《易经新义疏证凡例》说六爻分配六经,八卦配九州,四爻配帝王周孔,六十四卦分配八佰五十六卒正,可见其穿凿之至。《论语汇解凡例》,认为《论语》所记,都是弟子后来追录的,虽不是传经的重要依据,但以圣人广大无所不包的“微言大义”,来确立孔子晚年改制的思想,却是廖平治经的根本出发点。也与他后来在《孔经哲学发微》一书里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版、《六译馆丛书》本。

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胡适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解答,人生的意义全由各人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抑或卑劣、清贵抑或污浊、有用抑或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活着,便要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书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人生有何意义》《青年人的苦闷》《信心与反省》等。在书中,胡适先生提出了对于青年人的诸多建议,探讨了诸如“青年人的苦闷”“我们能做什么”“科学的人生观”等问题,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借鉴意义。

群经大义

群经大义

经学著作。清廖平著。作者把诸经大义熔为一炉成此简要读本。共二册。作者认为经学有微言大义,章句繁多,博而寡要。如,说“尧典”二字竟至三万言。一个人从青年学起,至白头也不能通一经。为求简约,以利于读书,故以《白虎通德论》为蓝本,撰《群经大义》。将儒学典章制度,基本常识及《易》、《乐》、《诗》、《论语》、《尚书》、《周礼》、《春秋三传》等合为一学,不再分别宗派,并略加浅注,使入学者无章句之繁劳,可以一篇而知本,确是事半功倍。有1917年四川成都存古书局《六译馆丛书》。

象山语录

象山语录

《象山语录》在言谈之间涉及到广泛的内容,除了心学体系自身的概念、方法外,还包括为学的渊源、任务等,既是心学建构的体现,也是心学观点的运用。《象山语录》为陆九渊的多名弟子所记汇编而成。《语录上》为傅子云和严松所记,《语录下》为周清叟、李伯敏、包扬、詹阜民和黄元吉所记。由于是多人记录而成,风格不一,又由夹杂了许多方言口语,以及一些没有头柄的话,使人读来不免有摸不头脑的感觉,所以《象山语录》中许多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材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次注释的《象山语录》,以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为临本,其中个别歧误处依据文义和陆九渊的思想酌情加以改动,以使陆九渊思想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群经总义讲义

群经总义讲义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廖平先后任教于成都补习学堂、成都选科师范、成都高等学堂、成都府中学堂、成都客籍学堂、成都县中学堂。《群经总义讲义》是其经学讲义。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群经总义讲义》共二册,其中第一册十六课:《雅言翻古》、《论作述》、《先野后文》、《世界进化退化分经表》、《大小六艺》、《教育史》、《开士智》、《忠敬文三代循环爲三等政体》、《礼失求野》、《神权驳》、《宗法非世族政治》、《中外古今人表》、《谶纬》、《阙疑》、《中国一人》、《墨学道学均出孔子辨》。第二册共六评:《尊孔》、《世界先野后文》(附《世界进化退化简明表》)、《教化由小而大》(附《孔子前后皇帝王伯不同表》)、《论知行之分》、《立德立功与立言之分》、《俟后新经》(附《专经统各科学表》)。后附《左氏春秋十二要》、《左氏春秋十论》、《左丘明考》。各课的写作有先后,又其目有与三十一年所拟《群经大义补题》相同者,当係本就《补题》撰録而别有增补。由于廖平在这几年读到不少西学译籍,故其书多以中学与西学互证,而对西人政治、学术、风俗多持批评态度。可惜其书今仅觅得第一册(蒙文通先生收藏,蒙默教授提供),已非完璧。不过下册及附録各题,多已刊于《国学荟编》等杂志,皆已收入本《全集》,基本上可见其全貌。今据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整理。

尊经书院日课题目

尊经书院日课题目

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二十五年,1899):“汇集尊经、九峰、艺风、家塾诸题,编为《经课题目》二卷。……先生在尊经时,以题目多,难于钞录,每预刊印发,一人不能作多题,得此一目,或余日补考,或据目与同经别题相商,或又据目与别经研考交通之条。” 又廖师政《四译馆经学穿凿记·跋》云:“(四译)襄校尊经,当时应课者常二三百人,分经立课,用志不分,每课题目由数十道以至百余道,率皆大例巨疑,经众研究坚确不移者,乃据为定说,否则数变或数十变而不止。” 又《光绪井研县志》卷一二《艺文二·经部二》:“平昔年分校尊经,每试题目,刊给学者。近辑所刊《经学目录》为上卷,再以九峰、艺风、家塾诸题编为下卷。考平经学数变,遇有疑义,即标题以相考核,成书多而且速,实由于此。群经宏纲巨例,领悟为难,此篇举要示目,蹊径易循,初学依目程功,最为切用。” 而此本为《尊经书院日课题目》,并不分卷,多为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堂课题目。为民国二十四年井研廖氏刻本。

中国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经学六变记

经学六变记

廖平《经学六变记》,实际包括《四益馆经学四变记》、《五变记笺述》、两《六变记》四个部份。前者係廖平自述、及门记之,刘师培摘刊;次者爲其高弟黄鎔笺述;后者爲其及门柏毓东笔削黄鎔所作廖平七十寿序文而成,一爲廖宗泽摘録。此四者,皆成于廖氏本人或及门高弟,故能忠实地反映廖平经学六变思想之概貌。研究廖氏经学思想者可于此问途;若仅欲观其经学思想之轮廓者,亦可读此编而得寓美富。故知是编乃廖学之纲要,诚窥廖学之管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