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曾官吏部员外郎、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政知事。任职时,正直敢言,察民疾苦。曾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改革官制、重视农桑等十事。因被谗,于赴颖州途中病死。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编元祐四年(1089)成书,苏轼为之序。含赋二卷,诗三卷,议、颂、记、书五卷,祭文、碑铭、墓表等五卷,表状五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杂文百六十五篇。《别集》四卷,乃綦焕于淳熙十三年(1186)校定旧刻时续辑,含诗一卷,赋二卷,序一卷。计收诗文三十七篇。《补编》五卷,为清康熙中仲淹裔孙能濬搜辑,收奏议、序等一卷,制词一卷,题跋一卷,碑记、祭文二卷。仲淹工于诗、词、散文,其作品多有丰富政治内容。著名的《岳阳楼记》,抒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其词赋亦境界壮阔,风格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之绮靡风气。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影明本(题名作《范文正公文集》)。
十卷。《附录》一卷。明乌斯道(约1367前后在世)撰。乌斯道,字继喜,浙江慈溪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荐起知石龙(今象州)县,后调江西永新。因坐事谪戍安徽定远,寻放还。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千顷堂书目》虽载《秋吟稿》之名,而阙其卷数。盖明代已佚。此集凡十卷。诗五卷,文五卷,附录名公赞、春草集歌咏一卷。为万历间其八世孙乌献明所编辑。宋濂为其集作序现存有崇祯二年(1629) 萧基刻本。乌斯道精于古文及书法,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其“罢官后,求诗及书者,户限常满。”今观其集,其诗诗寄托深远,吐属清华,秀雅清润,铲涤元人繁缛之弊。文亦雅令,不为剑拔弩张之状,夷犹淡宕,颇近自然。可见其诗文在当时均为时人所重。然亦有不够含蓄、蕴藉的弱点。另有清康熙年间乌震刻本,是个选本,有《青草斋文集选》六卷,《诗集选》一卷,附录一卷,存世。宋濂为其集作序。
宋代诗文别集。蒋堂撰。宋代胡宿《文恭集》卷29所载蒋堂神道碑称“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蒋堂传》亦称“有吴门集二十卷”。但原集久佚不传。明代天启年间,其20世孙蒋鐄辑其佚作,编为《春卿遗稿》1卷,凡赋1篇、诗39篇、记1篇,卷末附《宋史》本传。《遗稿》之文不及原集十分之一。胡宿撰蒋堂神道碑称:“公有高情,富清藻,多所缀述,尤邃于诗,其间所得,往往清绝。善作尺牍,思致简诣,时人得之藏为名笔。及退居林下,神机日旺,虽饮食寝处未尝忘诗,亦天性然。”《宋史》本传亦称其“好学工文辞,延誉晚进,至老不倦,尤嗜作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不深,而平正通达,无雕镂纤琐之习”。如《守会稽日修永和故事作》:“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年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
元代诗文别集。20卷。胡助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胡助《纯白斋类稿》原本是其生前所编集,原为30卷。今本《纯白斋类稿》是其后裔掇拾散佚,重编于明代正德年间,仅余20卷。卷首有明正德五年(1510)杜储序,元致和元年(1328)虞集序,贡奎撰《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贡奎《胡古愚诗集序》,明正德五年庞龙跋。卷1为赋,卷2—4为五言古诗,卷5—6为七言古诗,卷7为五言律诗,卷8—11为七言律诗,卷12为五言排律,卷13为五言绝句,卷14—17为七言绝句,卷18为铭、颂、传,卷19为赞、题跋、碑铭,卷20为序、记。卷末有附录2卷,收入与胡助有关的诗文相当丰富。胡助的诗,以《京华杂兴》20首及《上京纪行诗》最有影响,尤其是后者,留下题跋者就有十余家之多,但现存的《上京纪行诗》仅7首,《鳌峰》以后的诗已散佚。为《京华杂兴》题诗的也有近20家之多。他的文章比较流畅,但缺乏特色,是较典型的儒者之文。
诗文别集。北宋强至(1023—1076)撰。三十五卷。至,字几圣,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庆历进士,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尚书,祠部员外郎中。原有集四十卷,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抄诗文,析分三十五卷。诗十二卷,古诗五言六十一首,七言四十二首,附存二首;律诗五言百八十二首,七言四百○五首;排律五言二十六首,七言十六首;绝句一卷,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分。文二十三卷,得札子七篇,表九十二篇,状二百八十五篇,启百篇,书四百五十八篇,策问十篇,颂、铭、序、跋、记、祝文、祭文、墓志铭等七十二篇,凡一千○十四篇。其诗沉郁顿挫,气格颇高,于北宋诸家中自树一帜。奏牍诸文,曲折疏达,切中事情,尤裨益于世用。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前有曾巩元丰三年序。《武英殿聚珍版书》(活字、福建、广雅书局)本。另《四库全书》本作三十六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二条,见《四库辑本别集》。
诗文别集。宋杨简(世称慈湖先生)著。今传本十八卷。前五卷,序记书跋等九十余篇;卷六,赋六首,诗一百余首;卷七至卷一六,为《家记》;卷一七,为《纪先训》;卷一八,行状等。《续集》二卷:卷一,杂文七十余篇;卷二,为《孔子闲居解》。据《宋史》本传,简所著有《甲稿》、《家记》诸集,其目甚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其撰《孔子闲居讲义》一卷、《慈湖遗书》三卷、《慈湖甲稿》二十卷等。则今传本既非原本《慈湖遗书》,亦非原本《慈湖甲稿》;乃明时周广综合诸书遗佚,重新编次而成。有明嘉靖四年(1525)刻本及明抄本传世。清丁丙《慈湖遗书跋》云:“钞本多文数十篇,其目次亦不同”。又有《四库全书》本,内容同于明刻本,但编次稍有差异,即卷一八为《续集》第一卷之杂文;而《续集》第一卷为《孔子闲居解》;最后为行状。又有张寿镛《四明丛书》本,亦据刻本著录,附清冯可镛辑《补遗》一卷,得诗文十余篇;张辑《附录》一卷,收诸家序跋十余篇,《年谱》三卷,《著述考》一卷;内容较《四库全书》本完备。
十二卷。唐元结 (719—772)撰。元结字次山,号猗玗子、浪士、聱叟、漫叟、漫郎、渔者、酒徒漫叟,鲁山 (今属河南)人。少不羁,年十七,乃折节向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三年(754)进士。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又进水部员外郎,佐荆南节度使,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家,绥定诸州,民乐其教,立碑颂德。著有 《元子》、《文编》、《琦玗子》等。此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共十二卷,由陈继儒 (眉公)、吴震元 (长卿)、王时敏 (逊之)同校。元结之诗注重反映百姓疾苦,斥责官吏征敛无度,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然其过分否定声律辞采,有意不写律诗,其古诗也少有风采。杜甫曾赞其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其文全用散体,不涉骈丽,亦多讽刺时政之作。高似孙评论说:“文章奇古,不蹈袭。”但元结所著之书今皆不传,惟此本存世,而书名、卷数皆不合。盖后人摭拾散佚而成编,并非旧本。现存有明刊本;明正德十二年 (1517)湛若水校本;《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为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本。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藏本。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孙望以明本为底本,新编 《元次山集》十卷本。
诗文别集。北宋人石介(1005—1045)撰。二十卷。介字守道,世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天圣进士。曾官郓州观察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为诗友。曾遭夏竦迫害,出为濮州通判,未赴而卒。累及妻子,二十年后得昭雪。介尝躬耕徂徕山下,因以名集。此集收颂一卷,诗三卷,杂文五卷,论、书、序、记十卷,启、表、祝文等一卷。末有《附录》,收有《徂徕石先生墓志铭》、《读徂徕集》等三篇文章。介与欧阳修、蔡襄等同年登科,修颇推重其诗文,称其“博辩雄伟,忧思深远。”其中《读<原道>》、《尊韩》、《与士建中秀才书》等文,提倡古文,尊崇韩愈之主张。于本朝推崇柳开、孙复等,尝著《怪说》,指斥西昆体“淫巧侈丽,淫华纂组”,影响颇大。其它如《明禁》、《是非辨》、《复古制》等文虽不免粗疏,但长于排比,富有气势。其诗《寄叔文》等颇有真实情感, 堪称佳作。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石维岩刻本,题名作《徂徕先生全集》较为流行。
诗文别集。明崔桐(号东洲)著。二十卷,续集十一卷。卷首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曹金序。卷一至卷九为诗,卷一○为词,卷一一至卷二○为文。续集卷一至卷六为诗,卷七至卷一○为文、卷一一为杂著。卷末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周希哲跋。有嘉靖间刻本。
元诗别集。1卷。宋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明刊本,3卷;毛晋汲古阁刊本(编入《元人十种诗》),1卷。汲古阁刊本流传较广,《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汲古阁刊本。本集卷首有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序,延祐七年(1320)冯子振序,后至元二年(1336)宋无自序。明刊本尚有至元三十一年(1294)邓光荐序。卷末有毛晋跋。冯子振序曾摘录出宋无诗中的佳句若干则,对宋无诗评价相当高。宋无的七言古诗纯学李贺、温庭筠,其他各体,也显然受到李贺的影响,如“神娲蹋云去补天,留下一团焦黑烟”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的某些诗由于刻意出新,反而失之于生涩纤弱。本集所载的诗篇,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较优秀,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则比较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