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月初版,内分三辑,收散文36篇,前有《小序》。多写于“孤岛”时期,当时作者思想上陷于苦闷,但仍未停止对民族命运、人生道路的苦思冥想,仍然“唱着时代之歌,激发着人类的向上自尊心。”(唐弢《暗夜棘路上的里程碑——“孤岛”一年来的杂文和散文》)如《去来今》一文用哲理性的语言分析阐明如何对待历史、现实与未来;《“灵台”微语》剖析自我在痛苦中的微妙心境;《不易安眠》抒写孤岛的寒夜,想象那“草莽中,平原中,森林中,河岸港湾上的鲜血,是自由的洪流泛滥过激怒的田野,是暴风急雨挟着战神的飞羽传遍各地。”均能令人感受到环境的险恶及作者期待奋进战斗的情怀。而《芦沟晓月》一文,则由考证名胜历史与景观美感出发,呼唤着雪国耻、复山河的胜利时日。在表现生活实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方面,文集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些内容空泛、缺乏时代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现代短篇小说集。王统照著。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9月出版,列入“新中国文艺丛刊”。收《叙言》1篇,《青松之下》、《霜痕》、《冲突》、《生与死的一行列》、《旅舍夜话》、《相识者》、《河沿的秋夜》、《纪梦》等短篇小说8篇。其中《霜痕》描写的主人公茹素,原是个意志坚强的青年。因遭到一连串的不幸,他几乎变成一个与世无争的“无感觉者”。觉醒后,他为找不到出路而感到痛苦,最后参加了“红花”标号的暗杀集团,用“灵魂的冒险”来游戏人生,企图找到自己“真正”的生活之路。《河沿的秋夜》写了三个苦闷的青年,他们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陷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在秋夜里,只得吹吹箫笛,借酒消愁。在酒后的醉途中,寻找各自的“解脱”。王统照曾经指出,这些作品“与我已印行的更在以前的作品不同”,“多少搀入了一点辛涩的味道,”“常常感到沉重的生活的威迫,将虚空的祈求打破了不少,在文字方面,,也不全是轻清的叹息与虚渺的惆怅了。”(《霜痕·叙言》)
现代散文集。瞿秋白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6月初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除《序》和《引言》外,收1921年2月至次年3月作者在莫斯科所作的随笔、杂感、游记和诗歌(包括译诗)共46篇。作者在序文中说:“《赤都心史》将记我个人心理上之经过,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于此时期,我任北京《晨报》通信记者的职务,所以一切赤国的时事自有继续的通信,一切赤国的制度另有系统的论述,不入《赤都心史》内。只有社会实际生活,参观游谈,读书心得,冥想感会,是我心理记录的底稿。”作者着重描写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变革和建设,反映苏联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前进道路的精神风貌,并首次向国人呈现了革命领袖列宁的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兵燹与弦歌》、《列宁》、《心灵之感受》、《赤色十月》、《新村》等。此外,作者还着重抒写自己在赤都的感受和思考,解剖自己,思考自己在时代大变动中的责任和位置,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家书》、《“我”》、《中国之“多余人”》及《序》等篇就是范例。在“西欧文化的影响,如潮水一般,冲破中国的‘万里长城’,而侵入中国生活”的时候,作者宣称:“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是以光复四千余年的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我”》),对中国的出路、个人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全书所反映的“新的世界”和新的情思,对当时的中国读者起了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又名《新俄国游记》。瞿秋白著。作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收于《瞿秋白文集》。这是作者以《晨报》记者身份,在访苏途中所写的游记。全书共分十六节(另有一篇序言),主要写作者去国之前的思想情绪,从北京到哈尔滨的经过,由中国边境到达莫斯科沿途的见闻以及在莫斯科时的最初印象。它真实地报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的现实,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所引起的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描述了俄国劳动者在革命后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拨开了国内外反动派对俄国革命所散布的“重障”。书中还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心灵中的矛盾和苦闷,写出哈尔滨社会生活中尖锐的阶级斗争以及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对作者的触动,促使他向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迈进。这部游记是一个伟大心灵为探索革命真理与祖国未来而经过一段艰苦历程的实录,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苏俄现实的散文集。文笔细腻流畅,叙述具体生动,抒情色彩浓郁,使作品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散文。瞿秋白著。作于1923年8月,收于《赤都心史》,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文章开头谎称考古学家新近在东西大陆上发现许多古代文件,其中有距今3006年的狱中日记一页,然后以日记的形式,巧妙地点明“二七”大罢工的时间、地点,表现工人阶级的觉醒,决心和统治阶级斗争到底,自信“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同时,也写了敌人的残忍,他们到处杀人,把血淋淋的人头挂起。文章揭露北洋军阀镇压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罪行,同时歌颂工人们团结战斗、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构思曲折奇特,寓庄于谐,具有鲜明的阶级感情和理想色彩。
《多余的话》系瞿秋白就义前在福建汀州狱中所作。既然题为“多余的话”,既然自知“多余”,又何必说? “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原来如此。他只希望后人见到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无谓的拔高、粉饰。在这篇长文里,瞿秋白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以及担任领导人时期的心路历程。《多余的话》是了解早期中国革命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位真诚的知识分子的灵魂独白。“历史的误会叫我这‘文人’勉强在革命的政治舞台上混了好些年。”一位“误登”革命舞台的文人、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政治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最终定格。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段正元一生的思想极为丰富,他以道德为轴心,以儒学为重点,以道德为核心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本原和本体层次进行融会贯通,对秦汉以后儒学发展偏离、扭曲了原始儒学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儒家“道统”结合先秦道家思想进行现代重构,对儒家“学统”批判中进行转化,对儒家“政统”通过“内圣外王”重新梳理。本书是从他的《师道全书》60卷及其他单行本中挑选出来汇集而成。
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定为6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诗虽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结构谨严,实不愧于作者。”集中佳句如“眼前此景不易得,客里好怀先自开”;“雨昏湖口生春水,天入江东有暮云”;“梦熟池塘春晚后,酒醒窗户月来时”,殊自轩爽,颇堪讽诵。此集对考稽史事,也有裨益。《四库全书总目》举例云:“其《送周倬、张溥使高丽序》,称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国王,而《明史·高丽传》失载其事;又《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使往,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敩所记为符其实,是亦足以资参证也。”
本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直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本书手稿全部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授权并整理。全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是迄今遗留的保存最完整的朱生豪情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