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共十八卷,其中十四卷是战国时作品,四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十八卷,清顾张思撰。顾张思,字雪亭,江苏太仓人。此书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钱大昕序、嘉庆三年(1798年)朱珪序。书即于嘉庆三年刊行。《土风录》于时令、民俗、服饰、典章制度、成语、掌故、方言俗语等材料无所不收。不分门类,每卷内容大致以类相从。钱大昕序曰:“其铺叙节物,则《阳羡风土》、《荆楚岁时》之遗也;其诠释器服,则《匡谬正俗》、《事物纪原》之例也;其考证方言,则《方言》、《释名》、《释常谈》之亚也。征引必检原文,而道听途说勿取也;折衷必谐六书,而乡壁虚造弗尚也。以视夫《齐谐》、《诺皋》冥通梦游之作,语怪诲淫,以取悦夫贩夫庐儿者,其用心岂可同日语哉!”是书铺叙节物,诠释器服,考证方言,与《通俗编》等大体相类;但征引资料的范围,较《通俗编》、《恒言录》广泛,由经史子集扩大到类书和历代笔记、小说、杂著等;引用范石湖的《吴郡志》,张寅的《太仓州志》、《镇江志》,方鹏的《昆山志》,卢熊的《苏州志》,王文恪《姑苏志》等尤多;某些俚言琐语则采自民间。翻检是书确可“见风俗之变迁,方言之有自”(朱珪序),不仅于词汇史研究是很有价值的,而且于民俗学研究也有一定帮助。本书对吴地的俗语方言及反映该地民俗特征的语词搜罗颇多,表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土风录》刊于嘉庆三年(1798年),国内似已失传,日本汲古书院《明清俗语辞书集成》辑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楫被康熙帝任命为正使出使琉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汪楫出使之前,朱彝尊曾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楫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有所撰著。汪楫此行,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出海,航行异乎寻常地顺利,风急船快,仅用了三个昼夜即已抵达琉球那霸港。此后汪楫羁留琉球国五个月,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谕祭故王、册封新王的主要政治任务,另一方面还与琉球各界人士广泛交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交流,深入考察了琉球国的礼仪习俗和山川地理,为册封归来之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动归程,但风微船滞,与来时航行的顺利情况迥异,至二十八日,船队竟遭遇飓风,四夜三昼不止,在惊涛骇浪中备尝艰险,十二月初四日方泊舟登岸。归来后汪楫不负朱彝尊厚望,撰写《使琉球杂录》五卷,辑录《册封疏钞》《中山诗文》各一卷,并依据目见耳闻及相关的琉球历史资料,编定《中山沿革志》二卷。
一卷。清张学礼撰。张学礼,字立庵。镶蓝旗汉军,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康熙元年(1662),时任兵科副理事的张学礼与行人司行人王垓奉使册封琉球国王尚质,此为清政府首次向琉球派遣使臣。本书即记载此事。前面部分记述琉球请求册封和清政府遣使始末及沿途山川道路险阻;后面部分为《中山纪略》,记琉球土风。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前集) 本、《龙威秘书》 (七集) 本、《小方壶斋舆地丛抄》 (第十帙) 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研究传注、方言、外来语也有重要价值。然亦有讹误,如沿袭原著的“黄河重源”说,南方诸水记载多纰缪,引用资料有怪诞之说。宋代以后渐形成研究《水经注》的“郦学”,清代为鼎盛期,约可分为考据、词章、地理三个学派。在传抄过程中讹脱甚多。明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清人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人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水经注》、王国维《水经注校》都是著名的精校版本。光绪十八年刊行的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以殿本为底本,汇集了明清各家校勘成果。
《杭州志》由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共12卷、39篇,约计90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杭州志》为一部内容翔实,体例完备,通古贯今的鸿篇巨著,是人们了解杭州、建设杭州的可靠的地情书。此为文献篇,记载了杭州的散文,诗词曲,歌谣,楹联,碑刻等。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光绪四年增刊之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漳志”原编计有建置、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祀典、秩官、赋役、选举、兵纪、宦绩、人物、列女、民风、物产、古迹、艺文、灾祥、纪遗等二十门,都五十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分以志地、志事、志人、志文四目编次:其“志地”一篇,取自“兵纪”中明代卫所、营寨及诸游等记载;一以见澎湖在明代海防上之地位,一以知当年倭寇与“海寇”犯漳之行径(后者与郑芝龙有关)。“志事”一篇,节选“灾祥”所附“寇乱”目下所载;上自明嘉靖二十六年佛郎机“番船”进泊浯屿,下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破澎湖、入台湾。“志人”一目,系就“宦绩”、“人物”、“列女”及“纪遗”诸门选集;“志文”三篇,选自“艺文”门。后二目所涉,有关于明季“海寇”(主为郑芝龙旧日之伙伴)事,有关于清初闽中唐玉立国及其后郑氏(成功及其子孙)继续抗争事,亦有关于台湾入清以后事。
也称《塞北纪行》、 《边堠纪行》、《张参议耀卿纪行》。 记行著作。元张德辉(1195—1274)撰。残卷。 德辉字耀卿,号颐斋,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金末官御史台,后入蒙古,真定(今河北正定)史天泽聘为经历。至元三年升参议中书省事。元世祖忽必烈时,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士。此书成于泰定宗三年(1326),今为残卷。缺卷首,残余一千五百一十二字。无从得知始发地及随行人,肩负使命等情。仅凭残文,转经今河北、张家口入内蒙古地区,西入和林川,北行过马头山,转西南过忽兰赤斤,涉唐古河至王庭牙帐。历时十月,沿途所见有居庸胜景,长城颓址,故垒堡障,契丹所筑故城,石堠,公主离宫,民族聚落,沙漠大碛, 耕稼蔬圃。文字虽有脱落,总为元人记塞外山川、古迹、民俗的文字,弥足珍重。后附清胡祥跋,引周星诒、沈恩孚、何秋涛、李文田诸家之说,置以存疑待考。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二集。
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说郛》、《广百川学海》、《天下名山胜概记》、《图书集成》等丛书中。依据原稿刊刻的本子主要收入《记录汇编》、《国朝典故》、《胜朝遗事》等丛书中。
四川地方志。清曾灿奎修,甘家斌纂。六卷,首一卷。灿奎,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嘉庆举人,官邻水知县。家斌,号秩斋,四川邻水人。乾隆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陕西道监察御史、大理寺正卿等。本县有康熙、乾隆、道光诸志。是志为家斌归居乡里时,取旧志考核增删,于道光十五年(1835)成书。记事止于道光十四年。约二十万字。正文有增志序、 图说、图考、职名。正文分天文、地舆、建置、食货、风俗、学校、武备、祀典、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二门,含沿革、祥异、古迹、山川、 户口、 物产、风俗、书院、寺观、政绩、进士、名宦、侨寓、奏疏等八十六目。沿革目自夏始。山川目载山、寨、河、滩等七十余处。寺观目载名寺古刹五十余处。职官志载宋至清历代职官二百余人。选举目载宋迄清历科进士、举人、拔贡等四百余人。人物志载名宦、理学、侨寓、老释等三百余人。艺文志载疏奏、碑记、策、传、铭、赋等六十余篇, 诗、词、歌等百余首。有同治八年(1869)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