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著。北宋晁迥撰。3卷。此书为作者晚年居住昭德坊时所作,故以名书。大旨劝人为善,掺入了一些佛教思想,可借以了解宋代的政治、伦理思想与佛教的影响。宋初承唐遗俗,士大夫多究心于佛典。晁迥晚年也受其影响,遍读经史百家及释老典籍,掇拾有关治道、劝善及风俗习惯等论述及遗文轶事,积累成编。因其居于昭德坊,故称《昭德新编》。晁迥生前此书未传,其五世孙晁溯搜集家集,从著名史学家李焘处得到此书。南宋庆元中曾有刊本,明嘉靖时又有重刊本.
又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章,分别记述了养蚕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反映了我国明代养蚕业的发展。宋元时代,嘉兴、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宋元以前的古蚕书都是北方人所作,论述黄河中下游的蚕桑方法。黄省曾的《蚕经》最早记述嘉兴、湖州的栽桑养蚕方法,全文不到2500字。
一名《龙门子》,诸子辨伪著作。一卷。明宋濂撰。成书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初刊于明正德年间。原为《宋学士文集》中的一篇,后世乃裁篇单行,有一九二八年北京朴社铅印出版顾颉刚点校本,后又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诸子辨》写于应朱元璋征召前。时元璋部将邓愈攻下建德,宋濂乃遣妻、子往诸暨山中避难,自己独居浦江。平日无事,乃用近三个月时间,撰成此书。对先秦到宋代三十余家子书进行了考辨。
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明代朱橚撰于永乐初,首刻于永乐四年(1406),再刻于嘉靖四年 (1525),此后有多种重刻本和节选本。明末徐光启 《农政全书》亦予转载。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载见于前代本草的138种。对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绘有逼真插图,附以说明,详述其产地、名称、性状、性味、可食部分及食法。
耒[lěi]耜[s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农具的著作。唐末陆龟蒙撰。作者曾隐居乡下,从事田间耕作,对农业生产颇为熟悉。约成书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前后。本书并序文在内,共六百三十三字。文章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述论有序,文笔古奥。序文中叙述了写作动机,是为了使后人不要忘掉在农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具。正文开头首先解释了“耒耜”的含义即“犁”(这一说法,其它古文献中不多见)。接着就其整体到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作详细正确叙述,附带谈了三件小农具。
地方性农书。一卷。清祁寯藻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系山西寿阳人。寿阳古名马首,因记当地农事,并引用当地农言甚多,故名《马首农言》。书中首论地势、气候,依次分述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害等。
元鲁明善撰。明善元史无传,其始末未详。此本有其幕僚导江张序一篇,称明善威乌尔人,以父字鲁为氏,名铁柱,以字行。于延祐甲寅出监寿郡,始撰是书,且锓诸梓。又有明善自序、则称叨宪纪之任,取所藏农桑撮要刊之学宫。末署至顺元年六月,盖自寿阳刊版之后,阅十有七年而重付剞劂者也。鲁明善曾任寿阳(今安徽寿县)郡监,他考察了江南一带的农业,并研究了当时流行的许多农书,在此基础上写成《农桑衣食撮要》。书中按月列举应做的农事,包括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蚕、蜂等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和酿造等
明马一龙撰。一卷。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者知“道”,即耕田种地的理论。以阴阳理论为纲,以水稻生产为主要对象,阐述农业生产原理,其论点不乏精到之处,在中国农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居家必备》、《宝颜堂秘笈》、《广百川学海》、《丛书集成》等本。
中国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小型综合性农书。陈旉撰。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其时作者已七十四岁。共约12500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概括地论述了南方水稻等作物的栽培,并谈到农业经营管理的要点;中卷讲述水牛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下卷专谈桑蚕。该书具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书中多引经史为证,所论确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