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洲杂言

方洲杂言

一卷。明张宁撰。生卒年不详。张宁字静之,号方洲,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明代宗景泰五年进士,官给事中,出知汀州知府。他工书画,善诗文,著有《方洲集》二十六卷,《读史录》四卷,《奉使录》二卷与本书。此书杂记琐事见闻,其中科举、登第、梦兆等事记载颇详。全书只二十余则,篇幅较小,《四库全书》所收本疑非足本。此外还有《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又《百陵学山》本、《续说郛》本题《方洲杂录》。

经籍会通

经籍会通

《经籍会通》是胡应麟的一部读书笔记,是一部有着十分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目录学史研究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图书事业发展史著作。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述源流”,叙古今图籍聚散兴废的发展历程;第二卷“述类例”,叙古今图书分类体系的演变,对各书目分类方法予以评论;第三卷“述遗轶”,对古今图籍辨谬存轶(重在子书);第四卷“述见闻”,叙作者所见闻之明代的图书出版刊印情况。该书之编纂形式虽然采取了读书笔记的零散分条记述形式,但内容安排却十分富有内在的逻辑结构。

科举论

科举论

三代以后,设科取士之法,莫善于汉之贤良方正,莫不善于唐之诗赋取士。宋初稍沿唐制,及安石变法,始专用经义,而诗赋之科,终宋世数起数废。要其所谓经义者,特安石之新说而已。虽绍兴以后王学稍衰,而河南、荆舒对立为两,则学者犹多蹖驳也。至我明高皇帝,厘正经术,宗濂洛之义理,存先汉之注疏,使士子有所据依,于是释老庄列影响依附之言廓然尽矣。且其制有论,有诏诰表判,有时务策,三场并重。而科举之外有辟举,有岁贡,三途并用。故我国初得人之盛,雄视西京,士子之应科目者,无上书觅举之弊,无群聚京师之扰,无请谒举主之隙,规制之善,汉唐宋皆不及也。自宪皇帝以后,所谓三途者遂废其二,而科举始独重矣。

东山杂记

东山杂记

《东山杂记》与《二牖轩随录》是王国维辛亥以后旅居日本京都时所写的学术札记,未收入《王国维遗书》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

明火源洁撰。成书于洪武十二年(1379)。不分卷。此书用汉字汉语译写蒙语。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汉字音译蒙语词。先列汉语词,其下用汉字译意义相应的蒙语之音。立例数条,以救汉音之穷。如在译音字旁用小字注“中”字,表示喉内音;注“舌”字,表示弹舌。内容分天文、地理、时令等17门。下部分用汉语翻译元代诏敕书状12首。蒙语与所译汉语双行并列,左为蒙语,用汉字记其音;右为汉语所译的词义。每一短语或句子之下,译其语义。此书为互通汉蒙语言而作,书成之后诏刻行之。明时有经厂刻本,后收入《涵芬楼秘笈》。

江防总论

江防总论

一卷清姜宸英撰,清曹溶辑学海类编本 清道光十一年 (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本。岷江会众川之流出峡而后滔滔东下然其势犹未极盛也至过江陵则汉江统西北之水而趋鄂渚洞庭合西南之水而出岳阳又经黄靳而向浔阳则彭蠡会饶徽赣袁诸方数千里之水以南出湖口东北纳淮南之众流泄宣润之陂泽所受天下水几十之四五自九江以下两岸南北涯涘无际汊港纵横故小则渔徒盐户出没藏奸大则巨盗之扬帆鼓棹挟风涛而负固者不可谁何也明制用都御史设操江署于应天府之新江口上起九江府之南湖泛下至南直圌山三江会口一千五百余里以时分班操练水师又设南北两巡抚兼理兵务操臣任江中抚臣督岸上互为策应而两御史巡阅之于是取民闲之少壮充弓兵巡司保任联结制奸人无所得出入洲渚港浦步步设备营栅相望栉比而鳞密矣

梼杌近志

梼杌近志

清末民初人撰,杂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来诸朝官场轶闻、市井态。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标点整理。

抚豫条教

抚豫条教

四卷。清尹会一遗稿,张受长辑。尹会一 (1691—1748),字元孚,号健余,直隶博野 (今属河北)人。雍正进士,乾隆时官至河南巡抚。其时,黄河、沁水泛滥成灾,尹会一赈灾抚民,甚得人心。张受长为尹会一受业门人。乾隆初年,河南吏治戎政,已多窳废。官吏贪脏、索陋规、克扣粮饷、多占空粮等案层出不穷。尹会一崇奉朱学,以律己化人为本,于是频颁戒谕,要各地官吏咨询民隐,戒贪婪,并取得了一些政绩。尹会一死后,受业门人张受长于乾隆十五年(1750)将其抚豫遗稿编为四卷,卷一为与寮属开诚布公,振兴吏治;卷二为分社敷教,力行规劝条约;卷三为训俗型方,致严于非礼非义之禁;卷四为罪己、恤灾、赈济事宜,并在书前撰有序言。有《畿辅丛书》本。

健余箚记

健余箚记

昔薛文清尝言:自朱子后,性理已明,正不必著书。程明道、许鲁斋皆未尝有专著,而言道统者必归焉。信足以定吾学之的矣。然文清未始无书也,读书录二十卷,其不得已而有言乎?夫言以足志所重,顾行而著书于世,每与行违、迹相似而实不同,此圣贤之所以欲无言而终有言、虽有言而异于有言者之言也!余自四十以还,笃信正学,而精力就衰,难于强记,有志未逮,终日在悔吝中,大惧荒落无成,因将耳目所经,凡切于身心、可以反求而得者,俱书于册,时时检点,用以自省自克,匪敢附于先儒读书诸录也。

今古学考

今古学考

近代廖平著。两卷。著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5),次年由成都尊经书院刊行。此书目的在于区分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上卷列出十多种表来区 分今、古文经学在礼制上的不同,下卷加以说明。认为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宗主,《礼记·王制》是其礼制纲领; 古文经学以周公为宗主,《周礼》是其礼制纲领。但这两 派又统一于孔子,因为孔子早年主张“从周”,他早期学 生流入燕、赵,后来传为古文经学;孔子晚年主张改制, 损益四代,他晚年的学生多在邹、鲁,所传为今文经学。 该书以礼制区别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及其经师传注, 是对经学史的贡献。收入《六译馆丛书》,1928年北京 资料社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