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纪昀Ctrl+D 收藏本站

《梁书·沈约传》:“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隋书·经籍志》:“沈约《四声》一卷。”

按:《梁书》《南史》并称沈约作《四声谱》,《志》无“谱”字,盖脱误。西河毛氏谓金韩道昭《五音集韵》称约书为《四声切韵类谱》,考《五音集韵》无此语。

上平声

米芾《画史》:“夫五音之声,出于五行,自然之理。管仲深明其要,著其形似,太平之具也,作乐之道必自此始。沈隐侯只知四声,求其宫声不得,乃分平声为二,以欺后学,几于千年无人辨正。”

王应麟《困学纪闻》:“米元章云:‘沈隐侯只知四声,求其宫声而不得,乃分平声为二。’然后魏江式曰:‘晋吕静仿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则韵分为五,始于吕静,不自沈约始也。”

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及《答陆厥论声韵书》,盛论五音;而《齐书》《梁书》《南史》并称约等文用宫商,以平上去入制韵。然则所谓五音,即是四声,上平下平确其所定。唐徐景安《历代乐仪》所谓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徵为上、羽为去者,盖其遗法。西河毛氏谓约书只一卷,不应分上下平声,盖据《七音韵镜》“平声字繁、厘卷为二”之臆说,不足为信。

一东 二冬 三锺 三韵同用

郊居赋

隆躬风东通 并一东

桐赋

桐葱丛虹 并一东

桐柏山 [1] 金庭馆碑铭

功通空躬 并一东

梁雅乐歌

宫融终功风通嵩 并一东

塘上行

通丛风童空东隆终蓬宫 并一东

前缓声歌

东风宫鸿空虹童空 复一韵  中嵩 并一东

四时白纻歌

红风同中 并一东

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

工铜珑穷鸿穹丛风雄桐充嵩 并一东

咏新荷应诏

中风红 并一东

咏帐

宫风 并一东

八咏诗

丛风红蒙 [2] 空通珑鸿宫东 并一东

风红东宫 并一东

葱空丛蒙虫东 并一东  淙 二冬  虹风笼通 并一东  逢 三锺

瑞石像铭

功空蒙融通葱风东衷空工隆嵩 并一东

江南弄

桐宫风 并一东

游沈道士馆

功充中宫穷丰躬笼风 并一东  踪 三锺  鸿通嵩同 并一东

司徒谢朏墓铭

钟龙重 并三锺

梁鼓吹曲

钟镛容龙踪 并三锺

按:《广韵》“恭”字注曰:陆以“恭、踪、蜙”等入冬韵,非也。则此三纽之字,《切韵》本在冬韵,此据《广韵》注之。

怀旧诗

峰逢松 并三锺

梁三朝雅乐歌

重容从雍恭 并三锺

豫章文献王碑铭

从恭庸龙 并三锺

右一部与《广韵》异

李涪《刊误》:“法言平声以‘东、农’非韵,以‘东、崇’为切。上声以‘董、勇’非韵,以‘董、动’为切。去声以‘送、种’非韵,以‘送、众’为切。入声以‘屋、烛’非韵,以‘屋、宿’为切……又:《国风·杕杜》篇曰:‘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又:《雅·大东》篇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则不切声律,足为验矣。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

按:米元章《画史》极诋休文四声,曰:“愚陋之人,从而祖述,作为字母,谨守前说。陆德明亦复吴音,传其祖说,故以‘东、冬’为异,‘中、锺’为别。”知“东、冬、锺”三韵之分,休文之旧也。休文诗文用东韵者十四篇,用“冬、锺”韵者五篇,以“东”通“冬、锺”者二篇,知其三韵同用。然上声用二肿,不杂董韵;去声用三用,不杂“宋、送”韵;入声“屋、沃、烛”三韵凡十五用,而各不相入,知其必各自为部。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别”者也。

万光泰《四声谱考略》:“二冬与‘东’同用,不与‘锺’同用。《被褐守山东》‘淙’字是也。”

按:《八咏诗》以“东”通“冬、锺”,无“冬、锺”皆可通“东”,而“冬、锺”反不相通之理。况“恭”字、“躬”字本系冬韵,故定为三韵相通。考齐梁诗赋类然。即唐人律诗如张说《侍宴武三思山第》用“通、重、中、风”;韦安石《侍宴武三思山第》用“锺、风、桐、嵩”;崔融《韦长史挽歌》用“中、风、空、龙”;孟浩然《田家元日》用“东、农、童、风”,《送奚三还扬州》用“风、中、同、逢”;杜甫《雨晴》用“风、农、红、空”;魏兼恕《送张兵曹赴营田》用“农、功、中、骢”;卢纶《皇帝感词》用“空、镛、熊、风”;司空图《送李嘉祐》用“风、农、东、中”;耿 《诣顺公问道》用“公、中、丛、宗”;李远《游故王驸马池亭》用“通、风、红、农”;则天皇后《游九龙潭》用“峰、龙、蓉、风”;太宗皇帝《过旧宅》用“丰、丛、空、桐、中、农、风”;王维《望春亭观禊饮》用“东、中、公、风、宫、宗”;卢纶《望华清宫中树》用“丛、蒙、通、桐、风、中、空、珑、雄、红、蛩”;杨巨源《圣寿无疆词》用“同、风、空、功、聪、宗”;李商隐《上杜仆射》用“功、风、嵩、东、中、穹、聋、桐、躬、熊、工、昽、通、农、童、戎、骢、同、弓、东、龙、公、宗、空、融、终、红、恭、衷、烘、蒙、虫、雄、砻、枫、鸿、蓬、翁、宫、穷”;宋若昭《麟德殿宴百僚》用“通、功、凶、浓、宗、同”;唐彦谦《移莎》用“东、中、桐、蓬、蛩、蒙、松、翁”;王建《上武相公》用“雄、崇、中、空、宗”;费冠卿《闲居即事》用“僮、东、风、翁、踪”;韩偓《昼寝》用“栊、烘、红、松、东”,《新蝉》用“宫、踪、风、红、功”;杜荀鹤《伤峡石县病叟》用“翁、农、中”;王播《题慧照寺》用“东、钟、笼”;许浑《送丹徒许明府》用“逢、重、峰、丰”;朱庆餘《和刘补阙》用“容、中、重、风”;李洞《送张乔》用“通、中、钟、峰、松”;僧淡交《望樊川》用“红、中、容、舂、重”;薛逢《五峰隐者》用“溶、中、松、舂、慵”;谭用之《感怀呈所知》用“鸿、砻、邛、慵”;费冠卿《答萧建》用“峰、重、胸、松、蒙、中、空、逢、钟、舂、种、穷、雄、龙、浓、同、风、躬、逢”;元稹《行宫》用“宫、红、宗”;崔道融《铜雀伎》用“风、慵”;李群玉《劝入庐山读书》用“锋、聪、峰”;刘兼《中夏昼卧》用“中、风、龙”;羊士谔《郡楼晴望》用“风、悰、虹、中”;白居易《感旧纱帽》用“翁、中、逢、风”;李商隐《少年》用“功、封、中、丛、蓬”。知“东、冬、锺”分用者,乃礼部官韵,其余私相歌咏则三韵相通。盖休文旧例相沿未改者。

四江 独用

按:江韵古音通“东、冬、锺”,汉人多以“东、冬、锺”韵通“阳、唐”,江亦随入“阳、唐”,其后“东、冬、锺”,“阳、唐”虽分,而江则两音并存,不能画一。故六朝如沈潢之等,或押入“阳、唐”;唐人如张说等,犹押入“东、冬、锺”。休文未用此韵,遂不可考。然用“阳、唐”韵凡二十七,皆不入江。入声所用四觉韵及十八药、十九铎韵亦各不相入,知其独用也。

五支 六脂 七之 三韵同用

郊居赋

期时辞基司持 并七之

奇池枝垂 并五支

怡基芝栭持嬉兹时 并七之

高松赋

奇枝雌知池 并五支

天渊水鸟应诏赋

漪离雌 并五支

反舌鸟赋  并五支 [3]

差枝规奇 并五支

梁明堂登歌

墀绥 并六脂

梁三朝雅乐歌

滋时淄釐期 并七之

梁鞞舞歌

兹 七之  岐斯为 并五支

移垂为 并五支

君子行

淄基持 并七之

青青河畔草

仪离 并五支

贞女引

疑 七之  悲 六脂  词 七之

江南弄

池仪知 并五支

乐未央

垂知移施 并五支

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

持丝 并七之

九日侍宴乐游苑

墀姿蕤湄 并六脂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奇池移枝 并五支

基旗芝期 并七之

去东阳与吏民别

期兹淇朞旗思 并七之

和竟陵王游仙诗

离驰漪枝 并五支

行园

陂差离枝池 并五支

和竟陵王抄书

期兹诗疑滋词辎芝嗤 并七之

三月三日率尔成章

斯枝儿陂垂离池卮萎炊仪为 并五支

和王中书德充咏白云

差离池垂螭 并五支

侍游方山应诏

离池祇知 并五支

别范安成

期时持思 并七之

效古

枝雌离仪移 并五支

春思

丝持时淇姬思 并七之

咏虒

枝垂移知 并五支

檐前竹

枝离差池 并五支

十咏

奇仪儿枝垂 并五支

咏笙

差离吹 并五支

咏余雪

葹亏 并五支

阻雪联句

疲差 并五支

出重围和傅昭

奇 五支  维 六脂  卮 五支

上巳华光殿

妫斯池枝离卮螭漪移曦 并五支

六忆诗

墀 六脂  思 七之  飢 六脂

按:“飢”字刊本作“饑”,是入微韵中字。考约所用“支、脂、之”韵皆不入“微”,所用微韵亦无一字入“支、脂、之”,知刊本误也。

八咏诗

池枝池 复一韵,并五支

差离仪 并五支

仪池施知陲枝离斯 并五支

池仪 并五支

离垂池宜疲 并五支

三妇艳

墀帷眉私 并六脂

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宴

丽知 并五支

按:“丽”字支韵亦载,然据其文义应是“离”字之讹。

右一部与《广韵》同

按:“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古韵通用,至齐梁渐分,然亦未甚隔绝。谢朓、王融,《齐史》所称与沈约并用宫商者也。然谢朓《高松赋》,“才、徕、臺、怀”同押;《奉和随王殿下》诗,“开、来、怀、徊”同押;《咏落梅》诗,“非、归、威、辉、追”同押。王融《桐树赋》,“椳、枝”同押。惟休文诗赋五部截然,与《广韵》尽合,知其确为沈氏所定,非偶符也。同时惟刘勰笃信休文,《文心雕龙》系赞五十篇,以沈韵校之,无不相应,盖即用《四声谱》者。故沈韵未备之数部颇采以补阙。

八微 独用

拟风赋

扉旂衣

千佛颂

归非机违

梁宗庙登歌

违 微归辉

梁鼓吹曲

微归威违巍

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宴

徽违归衣

刘真人东山还

微腓归衣扉

直学省愁卧

闱扉微飞违归

甘蕉

围衣

早行逢故人车中为赠

霏归

丽人赋

归衣

比丘尼僧敬法师碑铭

违归晖衣徽

八咏诗

薇苇飞围归衣

按:“苇”字《广韵》载入上声七尾。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释草》“苇”字注曰:“于鬼反。谢:于归反。”则“苇”字原有平声。“谢”为陈国子祭酒谢峤,其人距休文时甚近,盖当时皆如此读。大抵古无四声,平仄皆可通押。刘琨诗以“叟”协“璆”,东晋之初尚尔;齐梁以还,渐知分晰,然未有程式,各随其意读之。陆法言《切韵序》曰:“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谓此类也。其后折衷归一,删去别音,故今韵不载耳。

飞衣归衰违依

《四声谱考略》:“沈韵八微独用,‘衰’字本微韵内字,江淹《扇上彩画赋》亦用‘衣、飞、衰、归’。”

按:程荣所刻休文集“衰”字下注:“一作‘非’。”考休文用“支、脂、之”,无一字入“微”;微韵亦皆不入“支、脂、之”,则作“非”为是。

右一部与《广韵》同

九鱼 十虞 十一模 三韵同用

郊居赋

初储书虚徐庐渠蔬余墟 并九鱼

舒余 并九鱼

丽人赋

渠裾 并九鱼

梁鞞舞歌

初书 并九鱼  愉 十虞

郊居赋

菰蒲湖都 并十一模

区株娱朱隅衢跗 并十虞

虞凫躯珠 并十虞

悯国赋

徂胡 并十一模

高士赞

无驱夫愉迂拘衢 并十虞

齐明帝哀策文

谟乌苏图 并十一模

梁鼓吹曲

徒狐都胡涂乌逋酺吴 并十一模

符隅朱 并十虞

图都涂 并十一模

钓竿

纡凫娱 并十虞

少年新婚为之咏

纡岖朱躯珠凫肤敷隅驹趋夫 并十虞

麦李

区衢逾朱蹰 并十虞

右一部与《广韵》异

陆法言《切韵序》:“又支章移切 、脂旨夷切 、鱼语居切 、虞遇俱切 共为一韵,先苏前切 、仙相然切 、尤于求切 、侯胡沟切 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按:休文所押“鱼、虞”韵,合平、上、去三声较之,非惟“鱼”与“虞”、“语”与“麌”、“御”与“遇”部分各殊,即“虞”与“模”、“麌”与“姥”、“遇”与“暮”亦界限厘然。而法言云云,攘也;然即其言以考之,“鱼、虞、支、脂、先、仙、尤、侯”八韵,皆所谓轻重有异而清浊皆通者。今“支、脂”等六韵注同用,而“鱼、虞”乃隔绝不通,岂非自乱其例耶?知同用独用,皆唐人官韵所添注,非法言之旧也。李涪但诟其分韵之误,而不诟其“独用”“通用”之非,盖当时犹知不出言 [4] 矣。休文以“初、书”与“愉”同押,正与八韵清浊皆通之论合;“虞、模”二韵平声虽分,以去声《反舌鸟赋》“树”字证之,知其相通。故定为三韵同用。

十二齐 独用

和陆慧晓百姓名

稽齐黎圭犀携泥畦西迷

咏梧桐

荑圭

右一部与《广韵》同

十三佳 十四皆 二韵同用

梁鼓吹曲

怀阶 并十四皆

按:佳韵,休文未用,然“灰、咍”韵无入佳韵者,知必与“皆”为一部。

右一部与《广韵》同

十五灰 十六咍 二韵同用

饮马长城窟

堆回 并十五灰  臺埃 并十六咍

侍皇太子释奠宴

哉才臺台 并十六咍

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

臺哉 并十六咍  回 十五灰

应王中丞思远咏月

埃来才苔哉 并十六咍

泛永康江

苔来哉裁 并十六咍

怀旧诗

才 十六咍  陪 十五灰  臺 十六咍

西地梨

隈徊 并十五灰

八咏诗

哉来 并十六咍

伤美人赋

裁臺 并十六咍

右一部与《广韵》同

十七真 十八谆 十九臻 三韵同用

《广韵》同用

郊居赋

津秦闽珍 并十七真  春 十八谆  人 十七真

丽人赋

人 十七真  春 十八谆  巾 十七真

释迦文佛像铭

陈身 并十七真  钧 十八谆  人 十七真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

沦 十八谆  津滨人 并十七真

太尉王俭碑铭

纶 十八谆  臣仁 并十七真

齐明帝哀策文

陈晨并十七真

泯 十七真  循 十八谆  尘新 并十七真

梁雅乐歌

宾神亲 并十七真

梁明堂登歌

春 十八谆  仁 十七真

梁三朝雅乐歌

珍薪陈神垠 并十七真

五引曲

春 十八谆  仁 十七真  均 十八谆

梁鼓吹曲

辰民 并十七真  春 十八谆

青青河畔草

尘人 并十七真

悲哉行

春 十八谆  人津 辰 并十七真

四时白纻歌

人亲神因 并十七真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

珍 十七真  春 十八谆  鳞津磷巾尘 并十七真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

陈醇 并十七真

织女赠牵牛

亲人尘津 并十七真  春 十八谆  巾新 并十七真

咏杜若

亲人 并十七真

梁大壮舞歌

人 十七真  伦 十八谆  薪晨旻津震人 并十七真,复一韵  轮 十八谆  新陈寅 并十七真

按:《汉书·叙传》曰:“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颜师古注:“音之人反。”又卢照邻《中和乐歌》曰:“休兵宇县,献馘天 ,旆海凯入,耀耀震震。”则“震”字唐人犹有平音。明皇《答张说》诗亦曰:“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震。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并押入近体。知《唐韵》原载,宋人以其为去声韵母而删之。

右一部与《广韵》同

按:臻韵休文未用,然入声以“术、质”同押,知平声同用。

二十文 二十一殷 二韵同用

齐故安陆昭王碑铭

分雲群云

怨歌行

群文坟云

秋夜

分氲雲裙闻

右一部与《广韵》同

《四声谱考略》:“沈集无用二十一殷者,陶渊明《答庞参军》用‘分、欣、雲、闻’,颜延之《还自梁城作》用‘勤、军、群、分、雲、文、坟、君、闻、殷’,是与文韵同用。至唐人乃越‘文、臻’而与‘真、谆’同用。”

按:谢超宗《永祚乐》亦用“文、殷、雲、薰、芬、氲”,然皆在休文未定四声之前。超宗《休成乐》一章且“文、轮”同押矣,未可据以定沈韵也。惟刘勰《文心雕龙》恪遵沈韵,其《声律》篇系赞于隐韵中用一“吻”字,是文韵去声。以是推之,平声“文、殷”当必相通。《广韵》别一本亦注二十文、二十一欣同用。

二十二元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三韵同用

销声赞

魂 二十三魂  樊 二十二元  存 二十三魂  骞言 并二十二元

丞相长沙宣武王墓铭

冤援 并二十二元

梁鼓吹曲

元冤 并二十二元

酬谢宣城朓卧疾

门 二十三魂  喧翻园 并二十二元  尊荪存昆 并二十三魂  璠源 并二十二元

酬华阳陶先生

存魂奔 并二十三魂

奉和竟陵王经刘 墓

魂存门 并二十三魂  园 二十二元  樽论 并二十三魂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

翻园 并二十二元  鹍 二十三魂  原 二十二元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二十五寒 二十六桓 二韵同用

梁鞞舞歌

官 二十六桓  丹 二十五寒

日出东南隅行

郸 二十五寒  端纨 并二十六桓  澜 二十五寒  栾官 并二十六桓  鞍 二十五寒  鸾冠 并二十六桓

白马篇

兰难 并二十五寒  盘 二十六桓  寒食兰 复一韵  安 并二十五寒  官 二十六桓  单 二十五寒  完 二十六桓

九日侍宴乐游苑

丹寒澜 并二十五寒

登高望春

安 二十五寒  桓纨 并二十六桓  翰丹鞍兰难 并二十五寒  欢 二十六桓  叹 二十五寒

咏梨应诏

难 二十五寒  盘 二十六桓

八咏诗

难单兰寒 并二十五寒

梁鼓吹曲

安翰澜 并二十五寒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二十七删 二十八山 二韵同用

按:沈韵既以“山”字入“先、仙”,似不应复立山韵;然“山”字自有二音,所以互见。《唐韵》“佳”字入麻韵,十三佳自若也。

悯国赋

闲间 并二十八山

按:休文《栖禅精舍铭》、《早发定山》诗、《八咏诗》,皆以中 [5] 韵入“先、仙”韵。然考同时刘孝绰所作碑铭二篇、乐府六首、诗六十一首,较沈韵无一字出入,盖遵“四声”之学者;其《遥见邻舟主人投一物》一篇,用“关、还、颜、菅、班、环、攀”七韵,皆不出“删、山”韵。知当日自为一部,休文所用乃互见字也。说见“先、仙”韵。

右一部与《广韵》同

下平声

一先 二仙 二韵同用

丽人赋

莲钿前 并一先

高松赋

天 [6] 悬 并一先  焉然泉篇 并二仙

齐故安陆昭王碑铭

贤前先天 并一先

齐明帝哀策文

玄 一先  泉褰 并二先  前 一先

丞相长沙宣武王墓铭

天贤 并一先

齐竟陵王发讲疏颂

玄 一先  宣筌 并二仙  莲天 并一先  璇筵蝉 并二仙  莲 一先,复一韵  缘 二仙

梁雅乐歌

玄天 并一先  牷 二仙  悬烟 并一先  虔 二仙

梁明堂登歌

玄天 并一先

梁三朝雅乐歌

先 一先  旃鲜翾 并二仙  年 一先

乐未央

年莲前 并一先

九日侍宴乐游苑

天 一先  川泉 并二仙  弦 一先

咏青苔

绵联钱 并二仙  怜 一先

华山馆为国家营功德

玄年 并一先  传 二仙  编 一先

侍宴谢朏 [7] 宅饯东归应制

廛蝉筵 并二仙

憩郊园和约法师采药

 二仙  悬 一先

六忆诗

前弦怜 并一先

眠牵前 并一先

栖禅精舍铭

禅 二仙  烟天田 并一先  筌 二仙  年 一先 [8]  旃椽 并二仙  山玄 一先  泉 二仙  莲 一先  迁 二仙  悬 一先  筵蝉传缘 并二仙

早发定山

山间圆 二仙  溅 一先  然荃仙 并二仙

八咏诗

山天悬 并一先

君子有所思行

川轩仙 并二仙  弦年 并一先  蝉 二仙  玄 一先

右一部与《广韵》同

《诗家直说》:“汉人用韵参差,沈约《韵谱》始为严整。《早发定山》尚用‘山、先’二韵。”

按:“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十四韵,古音相通,晋宋时尚多互用。齐梁以后四声既分,诸韵亦渐就分别。然亦有分配未确,为后人所改正,两音互载为后人所删并者。休文以“轩”字、“山”字、“间”字入“先、仙”,盖由此故。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释山》下注曰:“山,所闲切,或所旃切。”则“山”入“先、仙”原非□韵,其余可以例推。今《广韵》二十二元□字、□字、“䳦”字、□字、“焉”字,二十七删“跧”字,二十八山“潺”字、“湲”字、“羼”字、□字、□字尚与“先、仙”互载,是则删并未尽者。《诗家直说》以为用二韵,非也。

《四声谱考略》:“右沈韵二十八山、一先、二仙多同用,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以‘山’叶‘缠、眠、权、迁、年、然、煎、先、缘、川、悬、绵、圆、娟、溅、牵、泉、烟、禅、虔、田、天、边、前、贤’;江淹《哀千里赋》用‘怜、艰、迁、山’,《赤虹赋》用‘山、轩、莲、年’,《江上之山赋》用‘旋、迁、天、山、坚’,皆以‘山、先、仙’同用也。‘轩’字,《广韵》收入二十二元。”

按:此所引梁武帝、江淹等作,皆以“山”字、“轩”字入“先、仙”。又刘绘《咏博山香炉》亦用“怜、山、烟、莲、间、妍、鲜、眠、然、莲、天”。此外罕有以“删、山”韵字入“先、仙”者。知休文用此三字,皆系当日有此一读,所以互见。故今不定为“删、山”“先、仙”同用。

附录:《松陵集》所载叠韵

偏 二仙  眠 一先  船 二仙  舷边 并一先

按:《松陵集·杂体诗序》曰:“梁武帝曰:‘后牖有朽柳。’沈约曰:‘偏眠船舷边。’由是叠韵兴焉。”唐时去梁未远,当必有据。

三萧 四宵 二韵同用

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呈赠

霄谯朝镳 并四宵  凋 三萧

怀旧诗

僚条 并三萧  飙昭 并四宵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五肴 独用

郊居赋

郊茅交巢坳

右一部与《广韵》同

六豪 独用

按:豪韵,休文诗赋无考。然所用“萧、宵、肴”韵,俱不入豪韵字;上声三十二皓、去声三十七号,亦不杂他韵,知其独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用“骚、高、劳、毫”四韵,与《广韵》合。

七歌 八戈 二韵同用

朝丹徒故宫颂

河 七歌  波和 并八戈  阿 七歌

法王寺碑铭

多 七歌  波 八戈  河 七歌

梁三朝雅乐歌

和 八戈  多 七歌  禾 八戈  罗河 并七歌

昭君词

河蛾 并七歌  波 八戈  多罗峨歌 并七歌  过 八戈

从军行

多河 并七歌  波莎 并八戈  萝阿 并七歌  戈 八戈  歌 七歌  和 八戈  何 七歌

右一部与《广韵》同

九麻 独用

愍途赋

葭华沙家

千佛颂

家窊华沙

梁明堂登歌

斜华

相逢狭路间

车家

有所思

家穿花斜

怀旧诗

华沙赊

冠子祝文

加化赊华车家

按:“化”字,古音“讹”,《楚词》以“他、化”为韵是也。汉以后始读入麻韵。《后汉书·冯衍传》“与时变化”,章怀太子注音“花”是也。此亦古音之未尽变者。

右一部与《广韵》同

十阳 十一唐 二韵同用

郊居赋

忘场翔昌 并十阳  堂 十一唐  方 十阳  藏 十一唐  庄 十阳  茫 十一唐  攘 十阳

按:“忘”字,《广韵》不载,然去声四十一漾“忘”字注曰:“又音‘亡’。”则十阳本有此字,刊本脱去耳。又本韵“忘”字下注十二字,而自“亡”至“望”数止十一,尤为明证。

疆庠望 并十阳  皇 十一唐  阳坊翔场 并十阳  纲光 并十一唐

光宅寺刹下铭

茫 十一唐  祥 十阳  光 十一唐  房亡 并十阳  桑皇航 并十一唐  骧床翔方王疆长 并十阳

弥陀佛铭

庄 十阳  煌 十一唐  方房 并十阳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

亡方常裳 并十阳

法王寺碑铭

长梁场 并十阳

齐故安陆昭王碑铭

商筐房王 并十阳

齐明帝哀策文

庠王扬 并十阳  荒 十一唐

梁雅乐歌

阳裳 并十阳  光 十一唐

梁宗庙登歌

筐王梁方忘疆 并十阳

五引曲

方昌疆 并十阳

梁鼓吹曲

昌 十阳  光 十一唐  梁翔王将 并十阳  扬苍荒 并十一唐  裳廊疆 并十阳

携手曲

床妆长亡 并十阳

夜夜曲

伤床 并十阳

襄阳白铜鞮歌

光 十一唐  乡 十阳

江南弄

香央 并十阳

四时白纻歌

黄 十一唐  房翔忘 并十阳

古意

光 十一唐  肠裳香伤 并十阳

悼亡

梁芳亡张床伤 并十阳

玩庭柳

央长 并十阳  行 十一唐  乡 十阳

咏桃

伤 十阳  光 十一唐  裳肠 并十阳

十咏

锵香 并十阳  堂 十一唐  床 十阳

咏芙蓉

房 十阳  光 十一唐

四城门

光 十一唐  伤 十阳

八咏诗

梁 十阳  珰光 并十一唐  房床 并十阳

裳梁 并十阳  光 十一唐

祥 十阳  光 十一唐  芳梁香阳昌 并十阳  光 十一唐,复一韵  漳凉香亡 十阳  茫 十一唐  昌 十阳,复一韵

咏湖中雁

翔霜 并十阳  光行 并十一唐  乡 十阳

右一部与《广韵》同

十二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 四韵同用

齐明帝哀策文

声 十四清  英 十二庚

梁雅乐歌

诚 十四清  明牲 并十二庚  缨盈声并 并十四清

五引曲

声精 并十四清  英 十二庚

襄阳白铜鞮歌

城 十四清  鸣 十二庚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

盈 十四清  平 十二庚  声 十四清  生 十二庚  城 十四清

八咏诗

茎莺 并十三耕  惊 十二庚

梁南郊登歌

成 十四清  灵 十五青  盈声情 并十四清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

灵城 十四清  坰 十五青  菁 十四清

郊居赋

嵉星 并十五青  平 十二庚  形经 并十五青  成 十四清  坰 十五青  萦 十四清  青 十五青

弥陀佛铭

形灵冥龄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

庭星棂青

右一部与《广韵》异

按:“庚、耕、清、青”四韵,休文合并为一。同时王融、谢朓所用亦然。《文心雕龙》用韵甚严,《风骨》篇赞以迥韵“并”字,与静韵“骋”字,梗韵“鲠、炳”二字通押,盖休文时部分如是。今韵分用,亦唐官韵所注也。

十六蒸 独用

梁三朝雅乐歌

升仍应 并十六蒸

右一部与《广韵》异

十七登 独用

右一部与《广韵》异

《四声谱考略》:“沈集十六蒸独用,不通十七登。梁简文帝《赋得桥》用‘陵、冰、渑 [9] 、鹰’,江淹《恨赋》用‘陵、兴、乘、膺、胜’,陶弘景《水仙赋》用‘磳、绳、陵’,王筠《侠客篇》用‘矜、膺、陵、兴’,亦皆独用蒸韵。”

又:“沈集无用十七登者,梁简文帝《咏烟》用‘藤、登、层、灯’,梁元帝《幽逼诗》用‘恒、鹏’,刘孝绰《酬陆长史倕》用‘僧、登、弘、能、曾’,何逊《渡连圻》用‘恒、腾、嶒、崩、藤、登、朋’,皆独用登韵,不通十六蒸。惟‘嶒’字,《广韵》收入蒸韵,疾陵切。”

按:“蒸、登”二韵,以沈集所用四声通较,实无一字相通。所引梁人诸作,虽未足以确定沈韵,然参互相证,亦足信二韵齐梁时各为部矣。《广韵》蒸韵有“缯”字一纽,登韵有“增”字一纽,所领皆从“曾”之字;旧韵“嶒”字,亦未必定在蒸韵也。《文心雕龙·定势》篇用蒸韵“承、绳、凝、陵”四字,《章句》篇用登韵“恒、朋、腾、能”四字,亦不相入。

十八尤 十九侯 二十幽 三韵同用

天渊水鸟应诏赋

楼 十九侯  浮留 并十八尤

梁明堂登歌

收骝 并十八尤

鼓吹曲二 [10] 首同诸公赋

愁悠 并十八尤  头 十九侯  忧 十八尤

东武吟行

浮舟流休 并十八尤

湘夫人

流修洲 并十八尤

襄阳白铜鞮歌

头 十九侯  流 十八尤

江南弄

游秋 并十八尤

休沐寄怀

丘游秋抽周畴 并十八尤  楼 十九侯  帱浮留 并十八尤

怀旧诗

求舟流丘 并十八尤

和刘中书仙诗二首

洲丘流 并十八尤

秋晨羁怨望海思妇 “妇”字应“归”字之误

流浮丘 并十八尤

右一部与《广韵》同

按:幽韵,休文未用。《文心雕龙·封禅 [11] 》篇用幽韵“幽、彪、虬”三字,与尤韵“休”字同押,与《广韵》同。

二十一侵

齐明帝哀策文

深阴临心

五引曲

音琴愔

梁甫吟

阴侵沈参林深临禁心音

侍宴乐游苑饯吕僧珍应诏

临心沈阴金林禽襟浔簪

登元畅楼

岑阴深临心浔阴 复一韵  簪

和王将军解诗

音心林襟

八咏诗

任心寻

沈浔心任音寻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二十二覃 二十三谈 二韵同用

江南曲

潭南谙簪 并二十二覃  嵌

右一部与《广韵》同

毛奇龄《古今通韵》:“沈约《江南曲》用覃韵有‘嵌’字,今宋韵俱无此字,惟增韵有之,而两部《广韵》仍俱未有。俗传此是沈韵,岂休文自制韵而反忘之也?”

按:此为世指一百六部为沈韵者言,其说是也。然不得执此一字,谓二百六部其源不出于休文。盖由隋至宋,韵书屡更,大体虽存,而小节不免出入。如必字字较之,则李涪《刊误》载《切韵》“虞、模”韵内有“浮”字,今《广韵》实无;又《广韵》三锺“恭”字注曰:“陆以‘恭、蜙、纵’等入冬韵,非也。”且明言移其部分,然不得谓《广韵》不本《切韵》也。齐梁间四声初起,古音间有存者,故所定或两音并存,或分配未确,后人随时修改,渐失本来。然其相承之原委则不可诬。且“嵌”字仄声,收入敢韵,实“谈”去声,则平声在谈韵,于理为近,安知非传写偶脱耶?

又按:“覃、谈”以下八韵,唐人诗亦每互用。然《文心雕龙·明诗》篇用“含、南、参、耽”四韵,《祝盟》篇用“谈、甘、蓝、惭”四韵,皆不旁入。考诸仄韵亦各分用,则四部之分实休文旧法。唐人遵为官韵者,其寻常吟咏,则每苦其窄而通之。唐韵亦有数家,自程试以外,不甚遵陆法言、孙愐也。

二十四盐 二十五添 二韵同用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二十六咸 二十七衔 二韵同用

右一部与《广韵》同

二十八严 二十九凡 二韵同用

右一部与《广韵》同

按:“盐、添”一部,“咸、衔”一部,“严、凡”一部,沈韵皆无字可考,然四声相应者也。休文《八关斋》诗用“染、掩、险、渐”四韵。《文心雕龙·夸饰》篇用“检、渐、琰、玷”四韵,是“盐、添”之上声也;《情采》篇用“验、赡、艳、厌”四韵,是“盐、添”之去声也;《附会》篇用“叶、接 [12] 、叠、协”四韵,是“盐、添”之入声也。皆不入他韵,知“盐、添”自为一部。休文《释迦文佛像铭》用“业、法、胁、劫”四韵,《文心雕龙·通变》篇用“业、怯、乏、法”四韵,是“严、凡”之入声也,皆不入他韵,知“严、凡”自为一部。惟“咸、衔”无考,然“覃、谈”“盐、添”“严、凡”既各自为部,则“咸、衔”之自为一部,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