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思乡诗意的短句子汇编86句

时间: 2022-12-03 句子 我要投稿 人气:

含有思乡诗意的短句子汇编86句

思乡,即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思乡一般都是在外地对自己家乡的思念。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二、乡思

诗意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思乡般都是在外地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当一个人流离在陌生街头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想念起故乡。那么在文人墨客眼里,思乡又是怎么样的.呢?本文的内容是最有意境的思乡古诗词,请看看:

最有意境的思乡古诗词1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1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1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2、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23、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2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2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唐.赵瑕.<<江楼感怀>>)

26、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最有意境的思乡古诗词2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1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8、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19、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4、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2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____卢纶《长安春望》

2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2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29、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2、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34、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3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3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8、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____陆游《秋思》

39、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岑参《逢入京使》

4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3、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____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4、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____张炎《解连环·孤雁》

4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____白居易《阴雨》

46、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7、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____王籍《入若耶溪》

48、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____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张籍《秋思》

5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__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____李白《关山月》

5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5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杜甫《春望》

55、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____李商隐《端居》

56、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____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5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8、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____王勃《山中》

5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6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____于谦《观书》

61、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____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6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____孟云卿《寒食》

63、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____李益《从军北征》

64、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____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65、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____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66、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____李颀《送陈章甫》

6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____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____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6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____佚名《悲歌》

70、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____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71、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____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73、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____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74、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75、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____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76、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____李商隐《端居》

77、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____崔涂《春夕》

78、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____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7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0、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____武元衡《春兴》

8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____杜甫《绝句二首》

8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____佚名《行行重行行》

8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4、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____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85、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____杜牧《旅宿》

86、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____杜牧《题木兰庙》

87、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____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8、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____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8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90、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____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91、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____杜牧《旅宿》

92、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____清江《送婆罗门》

93、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____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9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__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95、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____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6、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____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97、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____杜甫《秋兴八首》

98、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99、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____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00、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回想历史,诗意正浓。逐渐成长,也逐渐在诗中游荡。诗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好方法,也是现代人了解历史、思想的重要途径。百诗亦有百不同,却又有相同之处,各个诗人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

诗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无异于乡愁,那么乡愁是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愁是王湾看到海边的'白昼已代替黑夜,江南的春天在旧年未去时已经到来后想起自己的家书到哪了,对亲人的思念已随归雁来到洛阳边。丝丝乡愁亦是对亲人的丝丝想念。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乡愁是忘不了慈母在临行前,独守蜡烛,两鬓斑白,眼睛也时而眯小穿针,不辞辛劳地为儿子连夜缝补衣物。这份乡愁胜过了太阳的光辉!

秋意盎然,本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孤身在外的游子又怎能忍受流水缓缓,别人一家聚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再看看自己,夕阳将要落下,却仍无期回家,浪迹天涯。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我们常人都无法理解,唯有游子可借诗抒情。思乡因人而异,有人痛苦,而有人则是想象与家人重逢的喜悦。就像李商隐,不知何时能回家,却在巴山夜雨之时,想象着与家人在家乡夜雨时,一起温馨重聚,坐在一起闲聊,剪烛西窗。原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乡愁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因为职业不同,经历不同,见解不同,不同人也给出了不同答案。痛苦悲伤亦或渴望思念终究无济于事,担心故乡亲人安危也只能在“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体现。岑参也幻想着回家与亲人团聚、重温,可不料身处军中,为国效力却不能留在家乡,守在亲人身旁。但当战乱时,仍思念自己家乡,担心家乡深处战乱之中,家人是否平安?故园的菊花也开在战场旁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或是岑参因想念家人,双袖上沾满泪水但却因公务在身只能让捎信者给家人报个平安。他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思乡的伤感和建功立业的迫切交织在一起,心情复杂。丝丝乡愁也是如此浓厚。

夜晚向远处望去,带去自己那份乡愁。既简单而又浓厚,既真实而又朦胧。诗人也通过文字传达出他们心中的乡愁。诗中凝聚了他们思乡的情感与自己毕生的文学,流传至今我们仍在诵读理解。回首望去,看到那村头的缕缕炊烟这也许就是诗中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