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下面是乡愁解题,一起来看一下吧。
乡愁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拓展阅读:《乡愁四韵》四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 (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 “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 “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下面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差(cān) 翘首(qiáo) 装模作样(mó)
B. 细菌(jūn) 魁梧(wǔ) 扣人心弦(xuán)
C. 储藏(zhù) 允许(yǔn) 谆谆教诲(chún)
D. 怪癖(pǐ) 坎坷(kě) 毛遂自荐(suì)
2.下面句子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弛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
B.她提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采的鲜花洒向山坡,撒向田野。
C.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绩,那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桥粱。
D. 当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柳绿桃红,春光明媚。
3.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鼓动 煽动 鼓励 鼓舞 B.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C.揭穿 揭发 揭示 揭露 D.表扬 表彰 赞扬 表白
4.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春天来了,天气 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2)我和同行的人谈起这件事,大家的 并不十分强烈。
(3)这篇文章段落之间 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A.逐步 反映 过度 B. 逐渐 反应 过渡
C.逐步 反应 过渡 D. 逐渐 反映 过度
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B. 计算机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整工作都可以事半功倍。
C.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攻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锲而不舍地进行了科学探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
B. 一场春雨后,成都市民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C. 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 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称为“最美女教师”。
7.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8.假若你正忙于作业,一同学来问你题目,下列哪项回答最为恰当( )
A. 请你耐心地等我把作业完成了,再来教你。
B. 对不起,我自己的事还没做完呢,另请高手吧。
C. 等我把这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吧。
D. 等我做完作业,你再来请教我吧。
9.下列语序调整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组短语是( )
A.你快点写——你写快点
B.虚度了青春——青春虚度了
C.做完了作业去打球——作业做完了去打球
D.我吃了饭再去——我去了再吃饭
10.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 )
一个人小时候喜欢的味道,会“蛊惑”他的一生。最野蛮的要数夜来香了,白天到温和,一到晚上, ,烈得近不可闻;梅花香得凛然, ,即使是最豪奢的新贵站在她面前,也会受到威胁;柑橘花的香是潮湿的, ,飞不远,让人觉得就在周围,觉得牢靠。
①像香酒精勾兑的假酒
②像翅膀沾了雾气的虫子
③像不肯俯就的没落贵族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二.古文知识积累(10 分)
1、请根据题干要求,填上正确的诗句。(4分)
①厉行节俭已经深入人心,看到同学们浪费粮食时,我们可以用唐代李绅《悯农》中的最后两句来劝说: _____,________, 。
2、“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2 分)
3、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4、“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 (2分)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三、阅读(24 分)
(一)文言文阅读(6 分)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 ②郊衢(qù):城外的大道。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 分)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2、请分析薛谭的人物形象。(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你的理解。(4 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记叙文阅读(14 分)
悠悠寸草心
①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②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③“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④“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⑤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 10 块钱。”
⑥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⑦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⑧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⑨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穷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⑩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说明了什么?(3 分)
2.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2 分)
3.第 9 段运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说它的作用。(3 分)
4.下面选项与文意无关联的一项是( )(2 分)
A. 爱是理解的别名。 B. 百善孝为先
C. 儿行千里母担忧。 D. 百学须先立志。
5.有人觉得把本文的题目换成“给母亲洗脚”更好,你怎么看?(4 分)
四、语言运用题
1、文明在学校,学校开展“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活动,请参照事例,选择下面一处校园公共场所,写一句温馨提示语。(2 分)
示例:草坪—— 小草也有情,脚下请留情。
图书馆——
洗碗池——
2、4 月 20 日雅安芦山大地震发生后,震区百姓的生命安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一位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有机会表达你的心声,你想对下面的人怎么说?
①当地居民:
②高三学生:
五、
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乡愁》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乡愁》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乡愁》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乡愁》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乡愁》写作手法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