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作文一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传承优良家风作文二
传承好家风、好传统非常有必要,问题是究竟如何传承、具体传承什么,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谷文昌式的党的好干部十分清廉、节俭,尽管大小也是主政一县的父母官,但对物质生活都没什么奢求,甚至这种对自己、对家人的简朴达到了一种苛刻的程度。若用今天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的眼光看,肯定是不可思议、不近人情。
必须承认,谷家家风的形成,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烙印。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当然不可能再回到“裤子打补丁,下乡睡地铺”的时代,传承好家风、好传统,并非要过苦日子,脱离时代的真空教育,而恰恰是紧扣时代脉搏、注入时代内涵的家教,切合现代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比如,今天国人的生活水平已普遍提高,衣食住行方面极大丰富,传承好家风,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不浪费、不攀比、不炫富,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长身体和学知识;再比方,今天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传承好家风,就是要培养孩子从小节能环保的价值理念和生活习惯。
与时俱进,有变有恒。变的是时代内涵,不变的是传承方式。有行动,才有带动。传承好家风,身体力行是最有效方式。正如谷文昌的三女儿谷哲芬说:“父亲很少说教,也没留下什么家书、家训,他的教育是身体力行展现的。”传承好家风不是靠说,而是要靠行,古今中外皆如此。父母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导师,也是最好最重要的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言行举止间所传导出来的潜意识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铭刻心骨乃至铭记终身。在回忆他母亲的文章中就说,自己生活节俭习惯的养成要归功于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是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人常言,“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女”,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讲的正是家风传承问题,父母的行为取向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可谓深而又远。
无论是站在从严治党管党的角度看,还是从寻求社会善治的层面审视,我们都需要把好家风、好传统继承好、发扬好。而传承好家风、好传统,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时代新内涵,有所变有所不变,好家风、好传统才能愈久弥坚,真正行久致远。
1、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
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惭愧心,发勇猛心,真正改过自新,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认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断恶修善,为了见贤思齐促进个人成长。
2、认识自己,要学会纳谏改过。
认识自己先要学会纳谏,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规劝。所以说,认识自己先要放下自己,放下面子,放下虚荣,放下架子,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我们自己当局者迷,别人可能会旁观者清。
教人纳谏的经句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至恩莫过于父母,我们时刻要记住的不光是生身之恩,更有时时刻刻牵挂之恩,他们无一刻不为我们的前途和幸福担忧,纵使我们非常不孝,父母还是容忍我们的过错,依然挂念着我们的安危,这是何等的恩情?
所以,我们对于父母的恩情一定要永志于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外做事不敢悖德乱制,一念孝心即可生出许多智慧。
对于父母的告诫,我们一定要敬听,因为父母不会陷害我们,他们的教戒是真正出于真诚,是真正为我们的前途负责的。
对父母的责罚,一定要顺承改过,因为我们知道,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早已惩罚了自己。
除父母之外,长辈、老师亦多有父母之心,亦当待之如父母。听到他们的劝告我们也应当敬听,对于他们的责罚我们也应当顺承。有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一定不能固执已见。
朋友、同事乃至路人,只要愿意教导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听到他们的规劝或责罚,我们一定要存感恩之心,其实现在社会上能够亲自指出我们错误的人太少了,因为人家都知道我们面子薄,深怕一不小心适得其反得罪了我们,甚至于结愤成仇给人家带来麻烦,所以人家看到我们犯错也不愿意告诉我们,而我们如果不自知,那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所以,碰到愿意批评我们的人,首先心中要生起感恩之心。感谢人家愿意发心帮助我们改过。
所以,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告诫我们,我们要知道,人家是来帮我们开智慧的,我们要立即放下自己的偏见成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叫耳聪,耳聪目才能明,世间的聪明是从打开耳朵开始的。打不开耳朵就叫“塞听”,肾开窍于耳,耳窍不通则肾气不足,人生底气就不足。肾为水,水不足,心火就旺盛,心火旺就会躁热难耐,就会经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且,心火旺时不光会烧着自己,还会烧伤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悖情悖理悖伦悖德,破坏人际关系,恶性循环到自己身上,就会生闷气,就会更加闭目塞听一意孤行。
“须敬听”中,“敬”字非常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首在“礼敬”,《礼记·曲礼》曰:“毋不敬。”没有恭敬心,不会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也不会真正地从规劝中受益,往往是假装很谦逊,很顺从,其实左耳进右耳出,一句话也未听进去。要想获得真正的受用,让周围人的规劝在自己身上真正起到效果,能真正地帮助自己修身,别人骂时都要恭敬地听,听听自己平时哪些地方有过错,影响到身边的人而不自知,更何况人家只是规劝教导,怎么能不敬听呢?
“须顺承”,“顺”字尤其重要。或许别人看错了,我们可能不是这个意思别人误会了,这时不要立刻顶嘴,你顶了嘴就没人再敢规劝你了。顺承是一种大智慧。有一个表演家,他上台前有个学生过来告诉他,“老师,您的鞋带松了。”表演家连声道谢后弯腰把鞋带系紧了。等学生走后他又弯腰把鞋带松开。旁人见到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现在表演的是一个非常劳累的旅人,松开鞋带表现的是他打不起精神的状态。而那个学生,他一片好心过来帮助我,我一定要感谢他的关照。如果我不承他的情,以后他再看到我犯错的时候就不再会告诉我,那我便失去了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少了一个关心我的人。至于演戏的事情,我以后会教给他。”看看,智者面对误会时所表现出的大智慧,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在这不适宜的时候“教导”学生而失教于人呢?
在面对别人误会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会,根本上还是自己处事上有不当的地方,更应该深深地省查自己,从这些地方改过就行了。这时别人无论说什么,也无论对错,我们敬谢不敏,感恩顺承。
教人纳谏的经句二:“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前面的经文是人家见到我们的过错,开口亲自指出来给我们听,这时候如果还不能听乃至于心生怨违,真是太愚蠢了。这一句经文是告诉我们,别人不开口教训我们,而是身教,我们也要恭敬地听从劝告,外则思齐,内则省过,从善如流断恶如仇。
见善思齐,见人好的就要学习,因为人家在表演好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感谢人家,并不断追随,学成好样子。别人能做到的好事,我也是人,我也行。
“纵去远,以渐跻”,这里的“去远”有两重含义:一是别人的地位很高,品德修养很好,我们与人家的差距很大,就象是人家已经登到一百多台阶了,我们才从两三阶开始,但不用气馁,“纵去远,以惭跻”,“渐”是慢慢、逐步,“跻”是登、升的意思,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断地攀登,就能赶得上。
“去远”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古人、先人,早已不在人世,从时间上离们很远了,这也是“去远”。古来圣贤很多,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以遗后世,虽然时光荏苒时局变迁,人的内在本质是不变的,我们还是可以向他们学习,“以渐跻”,可以追上他。孟子没有见过孔子,但通过用心学习,他的影响超过七十二大贤而成为亚圣,这说明,人只要用心学习,不在于是否在老师身边,也不在乎这位老师是今是古。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是别人立一个反面教材给我们看,他以身造恶,亲自犯错给我们看,我们这时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种子,有就立刻改过,如果没有,也要警醒自己,不要生出这样的种子。这样,这个人在做坏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身试法的老师,他不惜牺牲自己教导我们,就和站在我们身边规劝我们一样。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立刻学会纳谏,改正自己身上尚未发萌的恶因,从而提升修养。
认识自己,要勘查自己的行为
认识自己,须从勘查自己的行为动机开始,看看自己是不是伪善讨好、自私自利、阳奉阴违、心存委屈,如果行恶而不知耻,行善而心存顾虑,说明恶是真恶,善是假善。如果整日秽念丛生,口说道德,心中淫逸,自我标榜道人是非,生怕吃亏想占便宜,刚刚施舍即生后悔,甚至感觉自己做得很不错了大伙对不起你,或者感觉旁人扰了自己的清静妨碍自己成就了,这些念头都不是正念,念不正而心不端,心不端则意不诚,认识到自己的恶,才能真正改过自新。
经文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还是开耳窍,听到话语不中听,表面顺承心里不高兴都不可以,哪里还敢怒形于色呢。人如果有这种脾气,爱听好话,话不中听就火冒三丈,这样,他的身边就只有阿谀奉承,再也听不到规劝的言辞了。这样,酒肉朋友来了,道义朋友走了,人活在这样的顺情话里,就无法看清自己了,有过错别人也不敢说,心窍慢慢地迷住了,以为自己很不错,其实各种烦恼整日熏染,自己已经进入不知耻的状态了。
经文二:“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东岳庙门前有幅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万法唯心造,就看你用的什么心。无心非,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这是自己的过错;而明知道是错的,还去做,那就是从心造恶了。无心造成的恶果,天地都不会当成恶来严惩,只让人自己承担一些错误的后果而已,如果有心造恶,那已经是罪过了。无心造成的后果天地不认为是恶果,并不严惩,但如果你自己不但不忏悔改过,反而还文过饰非,这便成了“有心非”了,这便是恶了。如果明知是错的还做,而且做了还掩饰,那就更严重了。
经文三:“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古人选官有个标准,要举“孝廉”,一个人对亲孝,临财廉,他才可以守住自己的阵脚。人如果能够至心孝亲,他就会知道最起码的“孝养父母”,而孝养有三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不光是给父母衣食奉养,关键是后两条,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这个人做事能够顾及家里人的脸面,那他做事一定是有原则的。他如果能把孝亲之心扩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有了“公利”,也就是说,念念能为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才能做个好官。人如果临财廉,他就不会因为小恩小惠动摇原则,不会因为收贿赂赂而违背良心,他这样才能守住“公正”。官员心中有“公利”“公正”,才能够正己化人安民治世。
大凡“谄富骄贫”之人,骨子里就虚伪懦弱,他努力是因为贪图富贵,如果无利可图便立刻泄气,他的成功亦无甚可称道之处,因为昙花一现,他立刻就会败亡,家产如果他不败光,他的后人一定会很快给他败光的。“厌故喜新”也不是因为真的喜新,而是误以为新的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以这样的动机做事,无论好坏皆不足取。
所以说,谄富骄贫是贫贱之根,喜新厌旧是困苦之苗。
经文四:“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做事才有分晓,心意才能平和,伪善才会消减。
经文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有些社会所谓的成熟的人,隐忍性高了点,但虽不开口或表露不快,却把别人的不是牢记在心,等着以后算总账,这是把自己变成垃圾箱的行为,窝臭的垃圾倒出来会熏死人的。怨声载道必忘恩负义,觉得自己不错的,许多事做得宽弘大量,而别人都气量狭窄对不起自己。若是做好事等着报答,那便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而别人的恶,要看成“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样心地就慢慢纯净了。
经文六:“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东岳庙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了凡四训》记载:卫仲达被摄至阎罗殿,见恶录盈庭,其善录只筷子粗细的一轴,仲达问:“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阎君说:“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也就是说,见人色美心生秽念,阴间已经记了一笔恶迹,从这一点想想,现在世人的恶业有多少。
一念不正尚且不可,更何况去做恶事呢?
私藏物件,这本身是盗窃之根,即应当警醒改过。
经文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即使有过,也不可心生不敬。劝谏父母,更要注意方法,面色要柔和,语言要温顺,哪怕父母不听,责骂甚至责打,我们也要心无怨怼,这才是打心眼里爱敬父母。
正如上所言,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要劝谏别人的时候,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拿出十分的真诚,这样才不会出错。一心为人,无心为我,纵遭误会,无改初心,虽遇恶怼,无生怨心,怨心尚无,哪来的怨言怨气,这样修身的功夫才纯熟了。
经文八:“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心念比仪规更重要,关键在于慎终追远,“事死者如事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在眼前的人都能恪守恭敬的礼数,更何况在眼前的人呢?常念遗恩,人心必然厚道,这种人待人必是更真诚,更恭敬有礼。
认识自己,要修清静心
心浮则不安,气躁则不平,心念要是不平静安和,则意志恍惚不能专心致志,这样自省的功夫便归于无,根本用不上力,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呢。
经文一:“晨则省,昏则定。”
经文大意是,子女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我们向父母问安不光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孝心,更是真心为了证实父母身体无恙,好让自己安心。
晨省昏定的重点不光是向父母问好,还要想想,自己作为子女,有没有真正的做到孝养、孝敬和孝顺。孝养父母不光是养父母之身,问候父母身体是否安好,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早晚想想,我做的事是不是合乎孝道,会不会让父母忧虑,会不会让父母羞愧,如果是有这样的苗头,一定要立刻改变。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晨省昏定的功夫就转化为自我修养的功夫。我们不在父母跟前,晨省昏定的工作还是要认真的去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个大孝子这我们是知道的。
一个人在外做事不踏实就是不孝,一个人心浮气躁就是不孝,只有真正让自己心气沉下来,如同水静下来杂质沉淀,才能真正看清杯中境界。
经文二:“居有常,业无变。”
经文原意是指日常起居有定位有定时,所从事的行业也不能老变,这样都会让家人不能安心放心(惭愧惭愧!)。
而人在社会上做事要想有所成就,也要“居有常,业无变”才行。如果老是跳槽,工作环境和人事关系不断地变化,那么自己的精力也会浪费在许多方面,旁边经常是陌生人,光认识人就得花费很多精力,经常记住很多名字同时就会忘记很多名字,这样,在工作环境中没有几个真正的贴心朋友,自己工作中往往是单打独斗,甚至在一些岗位上唱独角戏给大家表演,其中苦乐酸甜可想而知。(可叹可叹)
再者,如果没有从一门学问精进钻研,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是懂个皮毛,什么学问都经不住三句问,这样浮在表面的学问于己修身无益,于世于人无用,可惜了光阴。(可惜可惜!)
所以,人只有在一个环境一个行业真正安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并把握好努力的方向,并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方能修成正果。
经文三:“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面前“勿见能”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这样表现只能显示自己的轻浮与无知;二、不要逞能而让自己捉襟见肘;三、不要张扬能耐让尊长难堪;四、不要太爱表现能耐受到太多表扬而让自己傲慢心起来不思进取;五、太爱张扬的人惹人讨厌从而没有人愿意真正的指导他,所以失去很多进步的机会;六、经常表现才能让自己以为自己很能耐从而争强好胜无法接受批评甚至强辞夺理;七、养成闭目塞听的坏习惯后容易迷失自己而不知悔改。
所以,急于现能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有能,学的东西不是真才实学,而是许多浮华的东西,慢慢地变成纸老虎,除了在人前张扬外再无本事。这样的人深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心神不宁,说话时紧张地察言观色,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怎么能认识自己?
经文四:“问起对,视勿移。”
原义是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答话,并且眼睛不能左张右望或滴溜乱转(这是很不礼貌的)。其实这个要求中包括了“敬”和“诚”这两大原则。人问话站起来回答是表达自己的恭敬,说话能气定神闲(气定时眼睛才能安)是因为自己说话的内容是诚实的。
恭敬诚恳是待人的最好态度,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最佳途径,只有恭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审视环境,只有诚恳的心才能真正客观地剖析自己改正错误并理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经文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有的人屋子很乱,认为这是小事,其实古人讲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修心的基础,行为就是心迹的展现。乱放东西的人往往会因为找东西花费太多的时间,乃至于因为有些急用的东西找不到而脾气败坏,甚至影响了一天的心情。再者,屋里的东西都没有定位,脱衣服乱扔一地,甚至弄脏了衣服,这样的人心里肯定也是一团糟,对衣服不爱惜,对亲人的劳动也不爱惜,特别是由家里人为他洗衣服的时候,他根本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不珍惜眼前的`人,从思想根本上有大问题。
爱惜物力,整洁屋子,这是一点小事,但是从这里可以培养人的清静心,让自己的思绪宁静下来,这样自己的理智才会显现出来。
经文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挑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另一方面,增长自己的嗜欲,格物的功夫就此丧失,更麻烦的,是让自己心中少了清静,挑三捡四中增添了许多烦恼。
吃得太多和饮酒都会让自己头脑反应迟钝下来,酒要是喝醉了更是障碍了心智,做出许多丑态来,哪怕好一点的,倒头便睡,也往往因为醉酒嗜睡耽搁了正事,所以,想让自己能保持正念,这两人件事不能不警觉。
经文七:“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这两则都是教敬,待人敬,待物也敬,这样让自己时时恭敬,长养德性,清扫心中的浮杂傲慢之气。
经文八:“事勿忙,忙多错。”
再忙的事情也不能慌乱,因为“忙多错”,忙乱起来缺乏稳健,往往把好事办成坏事。
身心清静的人,再忙的事情当前他也只是沉下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在忙乱中手足无措。而且只有真正沉静下来,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
经文九:“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非是大圣大贤,一般人如果与一些有恶习的人经常来往,往往是学好不容易学坏非常容易,最终染上难以去除的恶习。就像一个比方,拿一碗清水,弄脏他很容易,我们用一滴墨水就可以让它不再是清水,如果再想让其变回原来的清水,那就太难了。斗闹场通常是恶习的集聚地,直接影响人的清静。电影《喜玛拉雅星》上面,清纯无染的阿星在赌场里只呆了两天就染上了各种恶习,变成了不可救药的恶棍。
邪僻事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不可光明正大告人的事情,人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变得趣味低下,如果再爱打听这些事,那已经堕落得不成样子了。
要想让自己身心清静有所造化,就得时时保护自己不受污染。
经文十:“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上帝给人一张嘴两只耳,是让人少说多听。子曰:“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最难驳倒的语言是无声,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说话首先是要少,而后是要精,要实在、精确、质朴、简洁。千万不能花言巧语甚至污言秽语,这样直接影响自己的德行,据说常常说脏话的人口会慢慢变得很臭。
经文十一:“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轻诺是人容易犯的最大毛病,而如果事情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并决断的,或者事情有悖情理不太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答应后往往会“进退错”,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人如果一不小心张了这样的口,那可能让自己好久都清静不下来,各种烦恼和折磨会一齐降临。
经文十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说话应当稳重而且吐字清晰,既不急于表露,也不含糊不清,只有这样,才给人一个稳健而诚恳的形象,也只有这样,可以让自己养成头脑清晰的习惯。因为说话不清晰,思想就不可能清晰,长此以往,与人交往过程中,也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对自己来说,思维的精准性也出了问题。
经文十三:“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爱迪生曾经访问海伦·凯勒,他说,你听不到别人说话太有福了,因为人说的话大多是废话,是不需要听的,听不到那么多的闲话,你的心里安静多了。我们有些人喜欢做“包打听”,心里装的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如果选择了废品,那真正珍贵的东西就没地方储存了,这就是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却在大事上犯糊涂,有些人看起来心明眼亮却老是犯低级错误的原因,心里不干净,就像是一团浆糊,能做出个什么选择来?
经文十四:“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读书没有清静心,什么都读不懂。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样碗里的也不知其味,所以学什么东西也学了个稀里糊涂。所以读书时候的清静心也非常重要,养成这个习惯,才不至于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
经文十五:“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一本坏书,就像一个坏朋友,“敝聪明、坏心志”,养成了人的邪知邪见,倒后来抬扛的时候很能干,真正处世的时候不明理,甚至在人生的大问题上选错了方向,做出悖德之事。
所以,人生苦短,真正能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们有时间一定要用来读好书,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书,读帮人开启智慧的圣贤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才能让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在遇事的时候不慌乱,做出正确的抉择。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当我们不亲近仁德之人,又是亲近一些小人,那可能就会受到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人对于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诸位朋友,您的孩子会不会选择良师益友?会不会?
我们曾经跟初中生演讲,就提到有三个朋友一起出游,到海上旅游。刚好遇到大风浪,结果船沈下来。幸好三个人祖宗有德,没死,漂到了一个荒岛上,三个人在那里相依为命。突然在这个沙滩上发现了一个神灯。诸位朋友,看到神灯要怎么样?幸好他们有读过《阿拉丁神灯》,把它擦一擦。结果这么一擦,这精灵出来了,他说:主人,我给你们三个愿望,不过因为你们有三个人,三除于三等于一,一个人一个。
结果这第一个因为他是开计程车的,他说我每天早也开晚也开,很辛苦,我的愿望是可以有好几台计程车租给别人,我当老板。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他就回去当他的计程车老板。第二个在超级市场当雇员,有时候还要三班轮值,半夜还要值大夜班,所以他说当这个也很辛苦,我希望能够自己拥有一家便利商店,我当老板请人家来做。这个精灵说:小事一件。怎么样?就回去了。第三个人想了半天,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也没想过要干什么,所以都没什么愿望,整天悠悠放任。他突然就想:我没什么愿望,不过这个荒岛也不错,但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太寂寞了,我希望他们两个回来陪我。有没有听到两声哀号?
很多的孩子听了都哈哈大笑,我们就问他:请问你旁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会把你拖下水?突然这些孩子都左看看、右看看,你们有没有判断的能力?他们被我们问住了,也不知如何是好,我说:你要有判断好坏朋友的能力就要学什么?《弟子规》。《弟子规》是照妖镜,《弟子规》也是显圣镜,好朋友、坏朋友一看便知道。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看看,他能够落实个三成、四成都不简单。
《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所以自己的德行还没有相当稳固,对于这一些比较没有德行的朋友,我们要敬而远之,能不能骂他?不行。“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我们还是敬而远之,好好先修养自己的德行。外在的小人易防,内心的小人怎么样?难防。所以我们不能再认贼作父,现在要下定决心,决不干这种事。我们认什么贼作父?烦恼贼,烦恼习气。它厉不厉害?明明就不想生气它又来了,明明就不想贪,它又什么?它又上来了。
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说到,好像我们背着一包的垃圾,明明是臭气冲天,背了几十年,突然有一个人跟我们说:那一包是垃圾,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真的吗?看看,确实也是垃圾。突然又想可是我已经跟它几十年,我又不舍得把它放下,就在那里挣扎。所以“观心为要”,处处观照自己的心有没有不恭敬?有没有贪婪?有没有懒惰?有没有不慈悲?一看到了这个贼,马上怎么样?修正,绝对不让它继续嚣张。这样就能够把小人真正彻底赶出去。
《弟子规》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最后一句很重要,你们念到最后一句要抬头挺胸,“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那这一段经文,最重要要自己经营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不能你修学、看书的地方乱七八糟,这样你坐下来心能不能稳定?不能。所以要“房室清,墙壁净”,你一走进去就会觉得很清净、很舒服。所以“几案洁,笔砚正”,真的,人的心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清净,内心也会清净。几案洁,笔砚正,所有的东西也要物有定位,当你要用的时候,心才不会很纷乱,或者找半天。
“墨磨偏,心不端”。其实我们任何的举止都会影响内在的心境。比方说“立端正”,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会不会胡思乱想?比较不会。假如他是站侧一边,假如是站这样,你就会觉得他的心在怎么样?不知道,晃来晃去,不知道在动什么歪脑筋。所以你磨墨这样磨跟磨墨放一边磨,一不一样?心境都会不一样。所以做什么要端正,不能歪一边,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境。所以他站跟坐都坐不好、站不好,他的心会愈来愈散漫,愈来愈傲慢。所以我们自己要先要求自己坐正,然后磨墨的时候也要坐端正。所以“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写字的时候也要恭敬去写,不然当我们每一次写字心都很散乱,那学问就在这一颗心的境界。假如每一次写字都很纷乱,可能学问都在一点一滴当中下降。所以“字不敬,心先病”。现在很多小孩写字,这笔记本都歪一边,很奇怪!他歪一边还可以写,这还不是少数。所以往后他们写字就一定书要歪一边,那到时候可能眼睛都会怎么样?久了都斜视了。所以这要适时指导,写字要书放正、笔放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也是动物归原,这个书本放在哪里把它放好,看完之后再放回去,下一次要看就很快可以找到。我们曾经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书房,他的书房书籍非常多,每一本都摆得整整齐齐。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所以你放好之后,什么时候要拿都方便。然后对书也要很爱惜,“有缺坏”,要赶快把它补好,因为古代的书都不易得到,所以他们都倍加珍惜,一有坏掉的,赶快把它修补一下。现在的印刷术很发达,但是也不能因为发达,我们就不尊重书本,不爱惜书本,这样也不对。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书套让书不至于会脏掉,或者我们做好书柜,让书的寿命可以用很久,这都是对书的爱护。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不是好的圣贤书,一定不能看。因为我们也提到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这个小人不单是人,还指什么?书本。为什么宁可终年不读书,也不能一日近小人?就好像一滴清澈的.水,滴了一滴墨汁下去,多久?可能不到一秒。你要再花多少时间把这一滴墨汁清出去?可能要十倍的时间,可能要百倍,甚至更久的时间都不容易,所以防止污染特别重要。要防自己的污染,也要防孩子的污染,所以也要有判断力什么书绝对不能看,最保险的一定要先读几千年印证真理的经书去看。那孩子看电视绝对你要帮他把关,不能看一些污染的节目,一些杀盗淫妄的节目,这个我们要做好。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也要自我期许,常常自我砥砺,要有信心,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透过我们精进不懈,一定可以契入圣贤的境界。那当然根本在信心,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再来还要对谁有信心?对圣贤人要有信心;再来?对老师有信心。你要对你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你要对所有的亲友有信心。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本善之心。还有也要对我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信心,因为我们刚开始去做的时候,这一些同胞都很害怕我们会不会做两天就走了,我们都安慰他,我们这个一做一定会做到底。所以我们是同舟共济。
在今年我们已经要成立网路学校,所以会有很多《德育故事》,还有像《五种遗规》,还有四书,这些课程我们都会安排在网路学院。那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熏习,一起深入圣贤教诲。所以大家要有充足的信心,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最后还有一句,要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要学也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