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宋】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这是苏轼送别好友苏坚归吴时所作。“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
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
《浣溪沙·渔父》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苏轼化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蝶恋花·春景》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 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 苏轼《送贾讷倅眉》
水涵空,山照市。 —— 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相关阅读:表达思乡的句子】
1、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却是身处他乡,西望销魂。
2、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全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
3、每逢端午节,都会泛起思乡的情怀。也许就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更有端午节的气氛。
4、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5、来到大庆,没有一次端午节让我找回从前的影子,因为大庆没有山,更没有蜿蜒的江河。
6、故乡,就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7、故乡,就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8、我想家了,我想起了睡觉的那张大床,想起了吃饭的那面桌子,想起了一大家人一起的`热闹场景。
9、因为有爱,我深深懂得家的不易!因为有情,我想家,所以我爱它,在离家的日子里永远想念它。
10、我却只能懦弱的逃避,出来外面而不想回去那心碎地,甚至我想过可以靠死来解决一切问题,一切苦恼!
11、望着窗外的细雨仍旧缠绵,撩人的秋雨又一次凌乱了我的心,不经意间拨动了那根敏感的弦——想家!
12、我的家,如果让我用语言来形容,突然发现无从下笔。倒也不是没东西好写,这只是想写的太多太多,无处落笔。
13、他,想回家,很迫切的想回家,恨不得立刻动身,可是,不能动,他发现自己用尽全身气力仍然无法移动一丝一毫。
14、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5、故乡的炊烟象一根丝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系在我的心头,它陪伴我度过漫漫岁月,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16、心里总就是苦苦的!原来我就是这么的没用,我就是家的一份子,但是却只能看着家碎而无能为力!再也感觉不到家的温暖,!
17、都说,家就是心灵的港湾,家就是人生的避风所,家就是温暖的代名词。真的!当一个人心理极其脆弱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便是家。
18、从前与我一起踏青的小伙伴儿,能联系上的所剩无几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无人与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觉思乡。
19、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一片土地。但是,游子在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20、想家就是一种习惯,就是一种心情,就是一种成长。如果你想家了,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哪怕是随便唠几句,也能驱散心中冬日的寒意。
苏轼思乡的诗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墙里秋千墙外道。 —— 苏轼《蝶恋花·春景》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蝶恋花·春景》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万里归来颜愈少。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 苏轼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 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 苏轼《送贾讷倅眉》
水涵空,山照市。 —— 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之后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在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诗人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他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