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古诗,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意1】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诗意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
映熟了半江的暖情
把满江的思绪搅动
以自己的灵性
装饰了晚空
用独特的温柔
把江岸充盈
拽着闲暇来这里
把一天的`紧张放松
又是谁
轻驾小舟
撒下一网网的梦
(二)
初夏的黄昏
被冷风困扰
掀起郁闷的涛
吓得阴云
无声地逃掉
引来群燕
于风中嬉闹
夕阳渐渐
湮没于落寞的烟潮
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依然随风飘摇
漫步江畔的我
谱下这一独处的谣
(第一首)
东隔具区把苏眺,西接溧阳将宁望。
南抵长兴同德倚,北邻常州与武傍。
一滆中嵌兴荆邑,三氿两依成臂膀。
旧称荆邑与阳羡,今誉陶都以画廊。
山清水秀吉祥地,人杰地灵福寿乡。
梁祝化蝶留温婉,园林筑城填风光。
书画之市驰四海,教授故里惊三江。
“双子星座”史家弟,“一街双星”蒋儿郎。
文化历史陶中孕,生态旅游茶里航。
散卷洞中穿四季,幸福感里掩飞霜。
龙背山上幽落径,翠竹海上思解缰。
陶祖圣境人起敬,山水园林梦流芳。
张公灵谷存仙境,团氿玉女胜天堂。
陶博馆中迎唐宋,大觉寺前遣心殇。
俯瞰龙池怨无迹,细稽宜园雅有娘。
周王庙里心胸拓,紫砂壶上智慧藏。
偷得竹海千里浪,漾起玉女三尺妆。
茶歌茗岭越女笑,香颂葡萄情丝长。
紫砂泡情香落笔,绿茶沁心月明冈。
城依山水诗为酒,人在园林词作裳。
溪水邀月吟有道,鸿影遍城行无疆。
河流密布鱼虾乐,水网纵横灌溉忙。
渎上西瓜甜入靥,张渚竹筷美飘洋。
和桥豆腐难出梦,徐舍酥糖易进囊。
才别太湖银鱼美,又逢宜兴三珍香。
瘦身不祛猪婆肉,思古常及太平王。
官林太华杨巷达,高圣诒亭万石强。
周铁芳桥新庄富,丁蜀湖父新街昌。
高铁驰宜载好景,环科鼓劲谱新章。
和谐陶都陶富裕。奋进宜兴宜四方。
(第二首)
造化钟神秀,天地赋画境。
江南灵秀地,屈指属宜兴。
名由荆溪阳羡演化,
地偕太湖龙池呈雄。
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
位于沪宁杭三角之中。
林壑优美,沃野千里;
山河壮丽,良田万顷;
气候温和,雨量充盈;
鱼米之乡,物产繁盛;
此江南水乡之共性。
然其独秀江南者,
乃有茶之绿洲、陶之古都、
竹之海洋、洞之世界也。
天目余脉,水秀山青,
岭起峦伏,生态环境优越;
雨滋露润,月华日精,
天惠灵芹滋生。
三国舜茶四海闻名,
隋唐贡茶九州称雄。
梯田层层,密密匝匝;
园圃处处,郁郁葱葱;
茶树畦畦,蓬蓬勃勃;
凝翠茵茵,坡坡岭岭;
故有绿洲之称也。
迷恋斯茶,陆鸿渐慧眼举荐;
赞美其珍,白居易挥洒激情;
酷爱其茗,杜牧之秉笔吟咏;
钟情其韵,苏东坡买田卜居;
感叹其物,欧阳修欣然题诵。
其色其香,可与龙井媲美;
其味其韵,能和碧螺春齐名。
阳羡雪芽、荆溪云片,
香气清鲜幽雅;
善卷春月、竹海金茗,
滋味甘醇厚浓。
饮之哉舌底生津,
神闲气定,消烦去腻,
尘虑皆清,提神益思,
心宽目明,保健防病,
益寿养生,古诗有云: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抟土为陶,范蠡之功。
鼎鼐坛瓮,随物赋形。
紫泥焕彩,始于北宋,
盛之明清。时序今日,
古韵新风。五朵金花,
陶都美誉九州;
众星璀璨,紫砂风骚独领。
生花妙笔,勾勒神采芳华;
能工巧手,塑就玉壶风情。
品赏之,唐诗平仄,
散发和谐韵律,丹青浓淡,
折射多彩丽容。
黄如梨皮,褐若墨菊,
紫肖葡萄,赤似红枫,
不是珠玉胜似珠玉;
或呈坚毅,或为高洁,
或成雄浑,或显灵动,
风姿彰显多彩品性。
松梅傲霜挺立,
兰蕙幽香溢清,
翠竹清风雅致,
田园逸趣横生。
你可从中参悟人生真谛,
发现自然奥秘,
体味世间哲理,
净化意识魂灵。
太华山中,竹海万顷。
清丽脱俗,风光绝胜。
沐甘露以挺立,
破凝云而迎风;
拔山地以葳蕤,
处旷野而茂盛;
柱峰峦以寄傲,
立幽谷而恬静。
形端质洁,身挺节劲,
万竿丛攒,绿浪奔涌,
依山就坡,逶迤苍穹。
四季之间,奇趣天成。
春日新笋吐秀,俏羽和鸣;
夏时笑吟翠荫,神爽气清;
秋至浪涛翻卷,飒然有声。
冬季浓绿凝枝,生机暗涌。
晴则青葱满目,玉立娉婷;
雨则山岚盈谷,幻象顿生。
绿色屏障,滤尽红尘喧嚣,
清溪蜿蜒,弹拨悠闲从容。
登临斯地,则有,
翡翠长廊碧连天,
索桥凌波趣无穷,
天然氧吧舒五内,
乐不思返意气平,
其喜洋洋者矣。
上天眷顾,自然孕灵,
溶洞密布,举世闻名。
七十二福地,处处神工鬼斧,
三十六洞天,洞洞异彩纷呈。
出类拔萃者三:
灵谷洞,洞中有山,
博大精深见其幽;
张公洞,洞中有洞,
一线通天现其胜;
善卷洞,洞中有河,
水洞通舟彰其宏。
置身其中,恍如仙境,
盈眸奇葩,震撼心灵。
海底宫殿,晶莹玲珑。
青狮白象,骏马游龙,
兀立砥柱,通天石松,
石幔瀑挂,银河泻倾,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万古寒梅,荷花倒影,
花草竹木,绕挂蔓藤,
僧尼道士,山村黎民,
不一而足,林林总总。
冉冉彩云,翩翩禽鸣,
卷卷翠筱,款款鱼泳。
一路逶迤跌宕,奇迹无尽相涌;
疑是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
无怪乎张公洞人谓,
“江南第一古迹”,
善卷洞名列世界,
三大奇洞之中。
宜兴人杰,代有传承。
古贤今秀,灿若繁星。
文臣武将济济有众,
巨擘文豪层出不穷。
状元宰辅,佘中、周延儒、
徐溥留下千古佳话;
统帅名将,周处、陈庆之、
卢象升更显浩气英风;
治国兴教,潘汉年、周培源、
蒋南翔堪称精英骄子;
画坛巨匠,徐悲鸿、尹瘦石、
吴冠中挥洒妙笔丹青。
“父子兄妹皆教授”、
“一门七博士”名扬天下;
“教授之乡”、“院士之乡”
——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