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含有畏字的诗句整理50句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作品介绍】

《留赠畏之·之一》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28首。

【原文】

留赠畏之·之一

作者:唐·李商隐

清时无事奏明光,不遣当关报早霜。

中禁词臣寻引领,左川归客自回肠。

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空寄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

【注释】

①畏之:韩瞻字。题下原注中“作”原作“三首”,据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改。本篇第二、三首与“赴职梓撞”无涉,当系另有题佚去或无题而与第一首误合,故后人遂加“三首”二字以实之。当依席本,原第二、三首当另标作“无题”。诗作于大中五年秋冬间将赴梓州幕时。

②《汉官仪》:“尚书郎直宿建礼门,奏事明光殿。”《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

③当关:守门的'人。

④中禁词臣:指翰林学士,在宫禁中。寻:旋即。引领:遥望。

⑤左川:即东川。归客:思归客之省。王维《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可证。

⑥郎君:指韩瞻子韩偓。《后汉书·祢衡传》:“(黄)祖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衡览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下笔惊鹦鹉,谓其才思敏捷。

⑦《汉武内传》:王母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弄凤凰:用萧史吹箫引凤事。《说文》:笙有十二簧,象凤之声。按此句即《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鸳鸯何事自相将”之意。

⑧记:原作“寄”,据全诗校语改。《云笈七签》:“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在玄都、玉京之上。”《艺林伐山》:“世传大罗天放榜于蕊珠宫,故曰蕊榜。”

⑨众仙:喻指韩瞻等开成二年同年进士。《云溪友议》:“开成元年秋,高鍇复司贡籍,……乃试《琴瑟合奏赋》、《霓裳羽衣曲诗》。”同日咏《霓裳》指此。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谓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诗鉴赏

本诗又题《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在三十多岁时为送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二句,紧紧抓住富有特征和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艺术画面。清晨绵绵春雨飘然而降,沾湿了驿道上的灰尘,使得微尘不扬,路边的杨柳经过朝雨的洗涤润泽,这清新怡人的新绿,使得客店上空也变得葱郁青翠。这里一个新字,一扫与离愁别恨相联的孤寂惨淡的情绪,而使诗歌的基调趋于乐观开朗。这两句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寓含着依依惜别的.挚情,春雨、杨柳等词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素来有象征离情别绪之意,从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们含蓄地告诉读者:春雨可以洗净天地之间的灰尘,却洗不尽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意;杨柳之色可以因雨涤而更新,而诗人对朋友的情谊却会永远依旧。古人常以折柳表示送别,这里不用折柳之旧俗,而让杨柳列队为友人送行,表现出心胸阔大、不拘小节的浪漫气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是饯行时的送别辞:请您再干下这杯酒吧,出了阳关要塞,可就见也不到老朋友了!这里所截取的虽然只是饯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辞启程、主人殷勤劝酒的短暂场面,但是却表明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已达到了高潮。从诗人这热情洋溢而又朴素自然的劝酒辞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诗人珍视友谊、热爱生活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想象到诗人临风把盏的潇洒倜傥的形象。

这首诗它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真挚感人而不伤感,富于热情和浪漫情调,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王维活着的时候,这首诗就被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

途中

杨炯

悠悠辞鼎邑,

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

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

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

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

乡泪独无从。

杨炯诗鉴赏

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五言排律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鼎邑对以金墉,语词庄重宏丽,流露出郁勃不平之气,和被贬谪的感慨辞鼎邑指金墉,题途中相切。接下来的两个对句阐释前联: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描写诗人在征途中,思前想后迟疑不决,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行路艰辛,怎么能不望而却步!他感慨怨叹行役之劳,如泣如诉,语悲辞切。很明显,诗人不是远走他乡升迁赴任,也不是抗击外侮守卫边关,因此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的`冲天豪气不见了,更没有览阅山水的闲情雅兴。这里浓缩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既是征途的风雨莫测,也是胸中的狂澜波涛: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可解释为诗人的路途见闻:

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和鸣,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风声凄唳,白云飘忽激起游子的离思万千。也可视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他恃才傲物,平时冷潮热讽已不少,又况且是置此风头浪尖上,怎么能不是上头有风吹草动,下面便万窍发声哗然一片,流言蜚语,众矢之的,不正恰似浮云从山峦一涌而出吗!各种打击不都应是预想之物的吗?这里的愤懑溢于言表,自我宽解,昭然若现。第七、八两句是描写景物。《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离别物色的郁郁园中柳。设想一个被贬之人,此时此刻也只能倍感伤怀罢了。第八句亭亭山上松,是从《古诗》青青陵上柏演绎来的。李善认为此句是言长存也。长期以来诗人写松柏,多半取其不凋长青之意,借用山陵二字,大多是取其崇高伟大之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这是诗人真正感到悲哀的地方。

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蓝,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可见他是非常反对当时的上官体而注重骨气的。《途中》这首短排律,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化用古诗句意,或采句入诗,袭用中自创新意境,令人读之自然浑成。诗虽短,但开合自如,跌宕起伏。比兴得体,情景交融,格调虽深沉而不沉闷。加之悠悠去去青青亭亭诸字的叠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