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景园林有关的诗句汇聚60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杜甫的草堂诗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只有看到诗人的草堂诗才能算真正完全认识诗人,而他此时的作品也对后世的园林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是诗人和杜诗研究专家冯至先生在《杜甫传》所说的一句话。

公元759年东,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入蜀,寄居在古草堂寺中。次年初,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又九个月,创作诗篇近250首,很多都是我们现今信手拈来的熟悉诗篇。草堂在杜甫离开蜀地之后曾一度荒废。直至五代时期,韦庄寻得草堂旧址,由此建成了第一座由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发展而来的纪念性建筑。后又经过宋、元、名、清多次修复扩建,最终演变成集纪念性质和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园林建筑。同时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其文学价值由此确立。杜甫草堂是建筑诗性与文学诗性的合璧,草堂承载着文学,文学传扬着草堂。

一、杜甫草堂建筑的文学诗性

杜甫草堂从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将传统园林和诗歌、书法、绘画完美结合的纪念性建筑,传承着我国古典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的命名大部分取自于杜诗,草堂的匾额和题对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匾额两侧的楹联有些也是后人根据杜诗而写。整个园林笼罩在杜诗的精气神之中。同时茅屋以杜诗为依据而建造,重现了诗人故居的原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诗香。

1. 正门

在进入草堂正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白墙黑边由砖而砌,将草堂建筑群与郊野隔开,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如同文学创作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正门两侧的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取自于杜诗《怀锦水居止》。杜甫所建的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百花潭的北边,这两句诗暗指了草堂的地理位置,与今天的草堂位置吻合。进入草堂的正门,庭院根据杜诗营建,小桥林立,碧水萦回,古木参天,葱葱郁郁,营造出了杜诗中“浣花溪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诗意意境。置身其中,模糊了时间的边界,仿佛昨日重现。

2. 大廨

大廨是草堂轴线的第二重建筑,为敞厅式,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均衡有序的空间。“廨”,即宫蜀,是古代官吏办公之所。虽是此意,里面没有却布置任何办公的用品,取而代之地放置了一尊诗圣的雕像。雕像身姿单薄,神态沉思苦吟,向天长跪,仿佛在悲诉着黎民百姓的辛苦沧桑,杜甫郁郁不得志却心怀苍生忧国忧民的一生霎时再现眼前。其大爱情怀在空旷的敞厅中回响,感人至深。大廨内的几幅对联与雕像呼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操,是后人的崇敬与俯首。

3. 诗史堂

诗史堂是草堂轴线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出自于唐人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被誉为“唐朝微缩的历史书”的杜诗,展现了唐朝的衰荣更迭,披露了民间的辛酸疾苦。因而在清朝重建时,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诗史堂”,以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及其他的诗作。堂内有很多对联极具历史文学价值。“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所题,上联说草堂永存后世,受人瞻拜,下联指诗圣流传千古,受人敬仰。“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由沈寿容和彭毓崧合撰。其中,“南来寻丞相祠堂”出自杜诗《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丞相祠堂即指位于成都的武侯祠。“一样大名”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五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下联中的“襄阳耆旧”语出杜诗《遣兴》五首之一中的“昔日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联中末句则出自于晚唐诗人罗邺的《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这两联将杜甫与诸葛亮并说,借杜甫对诸葛亮的赞美高度颂扬杜甫,同时慨叹了杜甫壮志未酬难会故友的愤懑。

诗史堂也是过厅式建筑,中部设置杜甫铜像,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安装花窗做装饰性封闭,形成框景效果,意境甚美。杜甫的铜像背对天空,因明暗对比而愈发清晰,远远望去,诗人在那里自顾自吟,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开场的空间是他的听众。建筑的虚实空间对比成为这幅美妙的剪影画的烘托,诗情画意氤氲而来。

4. 柴门

柴门是草堂轴线的第四重建筑,原是指杜甫应在草堂时的木薪院门,其取名于杜诗“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江涨柴门外,儿童抱急流”等。门前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是明人何宇度所撰,改自于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上联将“岂”改为“信”,下联将“漫”改为“犹”,将诗人的自谦转为不朽的赞美,十分巧妙。

现如今柴门是一座过厅式建筑,体量在草堂中是最小的,可谓简朴,似瘦如柴,与其名字相吻合,却带给诗人无限的快乐,落于诗词之中,流传后世。。现在的它一直敞开静候,迎接世人们来瞻仰这位伟大的`诗圣。

5. 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轴线的最后一重建筑,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故命为此。这是正月初七后人祭祀杜甫的飨殿,建筑的体量并不宏大,四角檐柱平直,简洁朴素,既符合诗人的平民形象,同时又不失纪念性建筑的工整宏伟式样。两侧楹柱上的对联是源自杜甫和高适人日唱和的典故,由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飘逸潇洒,遒劲有力。君子之交如这工部祠,低调而又温婉,淡如水,又荡起浓浓的香韵。

“水竹居”位于工部祠右前侧,其名出自杜诗“拾遗曾走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恰受航轩”位于工部祠的左前侧,建筑体量小巧,形状狭长如舟,其名出自于杜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工部祠、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品”字形院落布局,相辉相映,气韵回环。

6. 茅屋

最为世人耳详的草堂茅屋是依据杜诗所建。茅屋为三字开间,西端突出凉亭,东端为厨房,由“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看出。故居内古楠参天,青竹缀影,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再现了“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抱村流”的景象。茅屋西侧是在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西岭”,根据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营造,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西岭微缩于庭院之中,意境深远,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驻足观望,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仍回响于耳。

二、草堂园林景观的文学诗性

草堂内不仅建筑体现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植物景观配置也是如此。草堂一直都是以杜甫的诗歌意境作为造景的依据,尽力营造杜诗的意境,以真实再现诗人的生活场景。园内的植物配景以楠书和竹为主,伴植榕树、柏树、杉等树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石榴等配饰。整个园内葱葱郁郁又零零星星地点缀几抹他色。

梅兰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代表着傲、幽、坚、淡。其表现着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这正是诗人杜甫的写照。同时也是杜甫的所爱。在园内到处种植着竹,绵竹、苦竹、慈竹、琴丝竹等交错登场,挺拔劲节,青翠欲滴。遍布最广的则属绵竹,它是园内最高的。杜甫有“风含翠筱娟娟净”、“笼竹和烟滴露梢”、“竹日净晖晖”、“白沙翠竹江村暮”等赞竹的诗句。同时“竹诬寻幽”、“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等竹类造景手法遍布园内。

提到梅花,世人不免想到那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以其坚强高雅、不同流不屈服的品性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诗圣杜甫也是偏爱梅之人,草堂内种有腊梅,分布在诗史堂庭院和梅园之中,其初冬绽放,冬尽结实。杜甫咏梅之诗有三十多首。其中《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被明代诗人王世贞评为“古今咏梅第一”,“梅动诗兴”、“对雪(梅)”忆人、梅“伤岁暮”、梅“乱乡愁”,借梅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诉说了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无奈。还有“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的春回大地,“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的闲适愉悦,“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的妙趣横生。一梅载千情,以梅表初心。可见诗人对于梅花的情有独钟。

此外,茅屋的周边还种有楠树,它是常绿大乔木,这是诗人杜甫十分喜爱的树种,诗人有许多描写草堂楠树之诗:“倚江楠树草堂钱,古老相传二百年”、“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等。后来,诗人所钟爱的楠树被吹风雨吹倒,他痛心咏叹“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今园内随处可见楠树,亭亭如盖,繁密葱郁,为草堂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杜甫之诗魂之惊魂,也在这挺拔俏丽之中,长存世间。

三、结语

杜甫草堂作为诗圣故居的纪念性祠堂,它不仅是一座建筑、一处园林,更是一本文学诗书,向世人传播着诗圣杜甫的诗篇和他那风霜傲骨。杜甫千古流传的诗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朝拜。人们在此地重游,感受着诗人千年以前的生活故地,品味着诗人创作的诗歌,体会着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在建筑前,欣赏绝妙的楹联、回味诗人的美妙诗篇、与诗人隔空交谈;在庭院中游历如诗的环境,那宛转悠扬的小道,那浓密葱郁的竹丛、冷艳幽芳的梅花、深沉苍劲的楠树,无不是草堂的文学诗性的提炼升华。一座诗人仅仅居住三年的故居,千百年来被重建、修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杜甫的文学诗篇将会继续被世人传颂,带给世人醍醐灌顶的觉醒。草堂也会继续以文学圣地的形象存在,像是吟唱一首绵绵无尽的,关于杜甫的诗。

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

一、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 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 杜甫《卜居 》诗曰:“浣花溪水水西头 ,主人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据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景深而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园中茅屋景区内置石数处,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等,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园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杜甫对此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文人。杜甫对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善于辨别园林植物,剪除荆棘和杂乱无章的不良树木,对于优质花木予以保留。如《高楠 》曰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铺,接叶制茅亭。落景阳犹合,微风韵可听 ”。《绝句漫兴》曰:“舍西柔桑叶可拈 ”。柔桑可养蚕制丝,可食以度饥荒。楠木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或可入药,长大时参天蔽日,能为人遮风挡雨乘凉,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等都是杜甫咏楠树之词。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 把这株古楠连根拔起。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表达了诗人对古楠的钟爱之情。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苍翠葱葱。如今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由此营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坚韧挺拔,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植物,并赋予他高尚的品德。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笼竹和烟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今之草堂,不论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还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园冶》里所描述的“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草堂花径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致,幽静深长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凡尘的纷扰都隔在了红墙之外。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倾斜弯曲 , 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竹径两旁筑有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越墙而出,倾泻而下,红绿相间,极赋予诗意。

(四)匾联题咏――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的匾联题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集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赋予园林以诗意化。而园中景观又寄情于诗画,情景交融,起到点景、深化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与思想内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产生深远的诗意境界。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秀,书法精妙,精练含蓄,内涵独到,回味悠长。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现西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行进于此,倍感思绪万千,心灵得到了洗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草堂园林,质朴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其独特之处在于草堂所营建的诗意园林空间,疏而不失犷,简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加大相关人员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续和保存。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1

下班走到家门口的十字便看见有人蹲在那里烧纸钱,旁边还站着一个约莫5岁的小男孩。我视力不好,十米以外的东西一片模糊,但隐约觉得跪在地上拿着棍子挑拨烧纸的身影像极了我的母亲,等到走进了才清晰的看见佝偻着背,鬓角发白的身影正是我的母亲,她跪在地上一手拉着小侄子,一手不断的往火里面添上烧纸,嘴里念叨着:“妈,爸,拾钱了”。

“妈”!我跪在她身边,她看见我便对我笑笑。小侄子没有理我,看着一堆火发呆。

“累不?”母亲递给我一沓烧纸。

“不”。我接过母亲手里的烧纸一张张的往里添。火苗呼呼的便窜了起来,风刮起的灰烬便飘向了黑夜。

“你给你奶你爷烧,妈腰疼蹲不下来”。她想站起来,腿却僵硬的不听使唤,我忙放下手中的烧纸扶起她。侄子小,却很懂事,还没母亲的腿高却也吃力的拽着母亲的一条胳膊往起来拉,小脸挣的通红。

“我爸呢?”

“胃疼,做的饭也没吃躺在床上就睡了”。母亲牵着小侄子站在我的身后。我听见她轻轻的“哎”了一声。我的心里就莫名其妙的难过了起来,鼻子泛酸,眼睛就模糊了起来。但也只是稍纵即逝,我把一沓子烧纸、冥币放在火里,冒出来的火芯子照的我脸上开始发烧。

小侄子撒娇的挣脱开母亲的手也跪在我的旁边,他看着我手里的一沓烧纸就想要。母亲便一把拽起他说:“乖,那是给你太太的钱,不能乱摸的”。

我一边烧纸一边抬起头看见她发白的鬓角,夜晚的风吹过来,她鬓角的白发便抖动了起来。多少年前她也曾经这样拽着我的胳膊在夜晚没人的十字路口烧纸,那时候她的鬓角没有白发,跪在这里的也不是我,而是我的父亲。那个时候的我也就像现在的小侄子一样看着一堆烧起的火苗发呆。

时间带走了许多东西,小时候我并不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是从大人的口中得知某一位长辈又不幸去世,然后看到他们在深夜里痛哭流涕,每每看到他们这样的情形,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于死亡我可以说毫不知情。

等到一天天的长大,看着每天的太阳一寸寸地沉向西方,我才明白一天就这样完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的变成了昨天,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排山倒海的让我看到他们的存在,并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他们即将淹没我。

从我长大到现在,我几乎没有听到过母亲说起她的母亲,也更不会从她嘴里说出一个“妈”字,而她却习惯性的听我每次的喊她“妈”!

姥姥去世的早,甚至母亲都没有见过姥姥的模样,只是听过外公简单的描述过自己的妻子。等到母亲十岁,外公也因染疾而不幸撒手人寰,也许在母亲的回忆里,她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父母的画面。我想这也是她在我和哥哥面前从不提起自己父母的原因吧。

但当我看到她佝偻着背,鬓角斑白拉着自己的孙子跪在夜里念道着“妈、爸”,我的心就开始发潮,鼻子一阵阵的发酸,眼睛挣得大大的希望风吹干里面的眼泪。

我把最后一沓子烧纸放进火里站了起来说:“回吧”。

母亲却也没动脚,说:“等等,看着它烧完”。我向后退了一步站在她的旁边,小侄子的手便塞进了我的手里,另一只手又牵起了母亲,站在我俩中间。

“哎,你把娃领着”。母亲也不告诉我她要干什么,便又再一次的蹲在即将燃尽的火堆前,从地上拿起一根棍子挑着火堆,原来在燃烧的下方还有着没有燃完的烧纸。我看到她蹲下的腿打颤,忙扶着她的胳膊。

“哎,怪我,怪我,竟然忘了清明节到了。”她拨着火堆嘴里说着。

“我梦见你姥爷了,说他和你姥姥没钱花,在我面前不停的哭,看见他哭,我在梦里就难过的也哭,等到哭醒来才知道清明节到了,该给他们送钱了”。火堆在她的手中跳动了几次,也终于熄灭了。

母亲却也不站起来,眼睛注视着生她的地方,良久她嘴里念叨:“妈,你孙子给你送钱了,你要保佑娃工作顺利”。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它像滚烫的热水翻滚绞涌。我忙转身用袖子擦掉眼泪,但却越擦越多,好像流不尽一样。只好咬着口腔的肌肉让疼痛来减少泪腺的分泌。

风刮过来的时候侄子说他冷,我便抱起他往回走,母亲提着我的包走在我的身边,她走的慢,一直跟在我的身后,过马路的时候她喊道:“鹏”!

我停了下来,母亲走到我的身边用手紧紧的拉住我抱着侄子的胳膊,直等到过了马路她才松开。我抱着侄子和她并肩走着,我想到了好多年前,我像侄子这么大的时候,她总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的走过每一个春秋。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在不晓世事的童年,我就在父亲的吟哦声中背熟了这首诗,只是那时年纪小,还不能体会诗中所描写的那份感伤。

外祖母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没有下雨。太阳苍白无力的挂在天上,我独自向郊外走去。

一地绿油油正拔节的麦苗迎风飘着,油菜花开的极灿烂,黄黄亮亮的花瓣,散发着馥郁的馨香。点缀在庄稼地里的柿子树上,清清甜甜的花骨朵悄悄地长着。每年的轮回,万物依旧盎然,只是曾经鲜活,温馨的生命已作古,心情也随着清明的到来平添了几分惆怅和感伤。

远远地,我看见了外祖母的坟地,眼前腾地升起了一层水雾。我在麦株间里走着,沉重,感伤地走着,走到了外祖母的坟前。

小小的坟包上面,长着零散的野草,开着淡淡的,小小巧巧的野花。外祖母,我亲亲的外祖母躺在这一抔黄土下,寂寞,孤独的躺着。我跪上坟头,取出一沓纸钱,划了根洋火,红红的火苗窜了起来,燃得极绚烂,极红火,霎时间就幻化成了一只只黑色的蝴蝶,迎风飞走了。

这黑色的蝴蝶能飞抵天界,把我的思念告知姥姥么?我的泪不自禁地往下淌流,外祖母慈爱的笑容就绽放在眼前,那馨暖的目光看着我,我仿佛听见外祖母唤我时的声声殷切。

上小学的时候,姥姥常蹬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学校来看我,给我送些好吃的:黍面枣泥炸糕;椒叶,芝麻,发面和起来切成细条,在灶膛里烤熟的焦黄的棒棒;还有清明节的,扎着鸡蛋,盘着小蛇的“子福”馒头;中秋节用面捏的惟妙惟肖的“小猫”……每回,姥姥都把吃的送给上学的我,放学了我再拿回去,而姥姥,则骑了车又急急赶着返回去了。家里活忙,她也脱不开身的。

那时的我,只有小孩子得到好东西时的欢欣愉快。长大以后才明白,姥姥对我,倾注的是怎样深沉浓厚的爱啊!十多里土路,只有为了我,姥姥才会忙里偷闲的一趟趟往返了许多年。

又到清明了。清明,总能勾起人许多伤心的回忆。

渐长渐大后,我开始了恋爱。和夫君一见倾心,爸妈却不同意我的选择,姥姥也不同意。定亲的那些日子,爸妈整天在耳边唠叨,姥姥也跟着数落,我很烦。

一天下午,爸妈下地没回来,姥姥又开始劝我。姥姥说:七挑八拣,拣个漏漏灯盏;姥姥说:村里这家好,兄弟姐妹多,以后家里地里都省心;姥姥说:小白脸有什么好,又那么远……我说姥姥你就别跟着掺和了,家里人多管什么用架也吵得多,爸妈你不劝老唠叨我干嘛……我委屈的说了很多,姥姥没言声,讪讪的出门走了。

其实,姥姥对我一直挺好的。女儿满月后住在娘家,是姥姥陪着我的。那时姥姥已年过七旬,妈地里忙,把姥姥接了过来。姥姥为我们做饭,帮我抱孩子,给孩子洗尿布……我好像还常对她发脾气。

现在想起来,我的心有点痛。

许多的事情,总是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珍贵。只有现在,我才真真切切的意识到,曾有那么多的爱,伴我一路走来,而我,竟一直无动于衷。

那时的我多傻啊!

姥姥殁了的.那年春节,我带孩子去了老屋。姥爷一脸孤寂的坐在椅子上。小屋里冰冰冷冷的,案板上,锅台上是一层薄薄的灰尘。我想起姥姥常常把小屋里烧的暖暖烘烘的,那砖铺的地上,案板,锅台上常干干净净的,案板上整齐摆放着盐醋瓶子,酱油壶,调料碟,还有一摞摞的盘儿碗儿,亮亮的泛着光。大笼屉里面,肯定还躺着白萱萱的馒头。慈祥的姥姥会戴着老花镜盘腿坐在炕头,捧一本书页发黄的线装书册,慢吞吞的读着。看见我肯定会急着喊:快来快来,这个字怎么读?

姥姥读的是乡里传的“神”本,什么“变驴还债”,“观音济世”等等。你说是迷信,可姥姥说:这些都是教人学好的,人只有多做善事,好事,日后才能升上天堂,否则,是要下十八层地狱受苦的。

可现在姥姥去了。姥姥去的时候我不在,现在我回来了,小屋里却没了姥姥。

我的眼眶湿湿的。放下手里的东西,我对姥爷说想看看姥姥。姥爷打开了南边老屋的门,先祖们的遗像都在南屋,可他们,对我似乎没什么印象,只有姥姥,半年前还笑着吃下我带来的糕点的亲亲的姥姥,还跟生前一样对着我笑。

我的泪刷的一下涌出了眼眶。

又到清明了,远在他乡的我不能去坟前祭奠姥姥。可我真的想念,深深地想念着她老人家。我只有在远方,在心底,为外祖母的在天之灵祈祷!为她的天堂祈祷!

姥姥的天堂,一定永远是春天!

杨柳依依,山花烂漫,地上的草芽已不再是遥看近却无,而是变成了茂密又细腻的绿茵。

又是一年四月,又是一年清明节,我来到了这片墓地,来来往往扫墓的人川流不息,空气中夹带着庄严肃穆,凄凉悲婉的气息。春风拂面,带着一丝暖意,杨柳随之摇曳,一派春色正好的景象,可我的心里却苦涩悲伤,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来到一座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前,上一次来这里时是去年中元节,墓碑经历了半年多的风吹日晒,上一次来打扫过后还光鲜亮丽,崭新如初,如今已是土遮泥掩,周围也长出了些许杂草。

我来到墓前,跪下,伸手拔掉了那些杂草,又抚掉了墓碑上的尘土。姥爷,我来看你了,你在天堂还好吗?在心里刚说完这句话,泪水便潸然而落。往昔历历在目,像电影一样,浮现在心头,犹如发生在昨天。

我与姥爷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我十三岁那年的冬天,那一年的冬天比以往要冷许多,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那一年,十三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变故。

把记忆拉回到童年,那个时候的我不谙世事,无忧无虑,扎着两根羊角辫,身着粉红色连衣裙,夏天的时候总喜欢在姥爷家的院子里玩耍嬉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那年是我五岁的生日,早上我刚刚梳洗过后,就听到有人敲门,在母亲的陪同下,一蹦一跳的去打开门,看到姥爷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生日蛋糕,姥爷慈祥的把蛋糕从车把上拿下来,递给了母亲,从那以后,我的每一个生日,都由姥爷陪我度过。

转眼间,我已升上了小学。夏天,每当放学,母亲便会带我去姥爷家,姥爷的院子里种满了玉米,花生还有向日葵。我记得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某天,放学刚进姥爷家门,姥爷便拿着一个向日葵走到了我的旁边,他说,靖儿,这是姥爷刚刚摘下来的,瓜子很饱满,尝尝吧。声音是那么的温柔,就像清风在对花朵喃喃低语。

进了院子里,姥爷又让我去地里挖花生,花生虽然尚不成熟,但是姥爷自己亲手种的,我们爷孙俩看到这情景,依然很欣慰,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姥爷的画也画的非常好,他经常给我画小船,画垂钓的渡江人,画各种各种古时候的人文景物,看的我眼花缭乱,好生羡慕,只可惜自己并不会画,也画不出姥爷这么好看的画来。

再后来,我们搬家了,姥爷便每天来我家,放学一回到家就能看到姥爷迎接我的笑容,我的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在我的印象中,所有外孙中姥爷对我是最好的,因此,和姥爷度过的所有时光都令我至今难忘。

就在我十三岁那年秋天,姥爷检查出了病,是癌症。当时,我们一家人感觉天都塌了,那年的冬天,姥爷便离我们而去了。姥爷的离去如今在我心里留下了遗憾,因为,在姥爷弥留之际,我都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当时冷风呼啸,寒冬腊月,又是夜里九点多,我本来想去,可母亲万般阻拦,怕我一个人在那么黑的路上不安全,所以,我错过了见姥爷最后一面的机会。

与姥爷所有愉快的时光都在十三岁那年的冬天画上了句号,他离我而去了,我最亲爱的姥爷就这样离开我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温柔如清风一般在耳畔不断回响的那声靖儿,再也没有了姥爷对我慈祥的微笑,再也没有了古香古色的人文景物画,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姥爷的离去而烟消云散。

十三岁,我第一次明白了生与死的距离,第一次明白了生命是何其的脆弱,又是何其的无奈,有一些东西并不是你想要挽留就可以留住的,它会被时间无情的带走,任凭你如何呐喊哭泣,它都不再回来。

天空响起了一声惊雷,随即而来的是纷纷落下的细雨,像银针,似牛毛,纷纷扬扬,票飘洒洒。我的面前是一堆刚刚被春雨熄灭的火,灰烬中燃烧着我对姥爷的思念之情。

雨水打在我的脸上,从脸颊滑落,我不知道这是泪水还是雨水,我心里的悲伤在此刻逆流成河,我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多么希望一切都停留在我的童年,多么希望姥爷还在我的身边,可是这希望在死神无情的镰刀下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我能做的也仅仅只是希望罢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姥爷,若您在天有灵,请带走我的思念,您的外孙女一直在想念着您,愿您在天堂安好,平安喜乐。

不远处,一片杏花的花瓣斜飞在雨中,细雨依旧不停的从天而降,像是在怜悯那些和我一样悲伤的人,那花瓣,似乎是愿意替我把思念送到天堂,送到姥爷的心中。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用他的诗句,表达出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每年的清明节,春回大地,草木长出嫩芽,满目葱翠,一派生机,人们便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上山扫墓,拜祭祖先。印象中,几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着蒙蒙的小雨,三五成群,争先落后地从天上飘下来,落在手上、身上、脸上,清凉清凉的,散发着春的气息。依稀记得小时候,是很喜欢过清明的。因为过清明节,就意味着有好多好东西吃了。那天早上,一家人会早早地起床,大人就在厨房忙活开了,因为在外出扫墓之前,是要先在家里拜祭祖先的。满桌子的菜,有鱼有肉,还有很多粿类。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朴籽粿了。据说,粕籽粿是为记念先人在闹饥荒之时用粕籽充饥,对粕籽感恩之情。香喷喷的朴籽粿,呈现出嫩嫩的绿色,那是用艾草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每咬一口,就能感觉到春天蓬勃向上的气息。每一次吃粕籽粿,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那是大米的清香夹着朴籽的甘甜,还有获得成果的喜悦。

清明的前几天,总是我到朴籽树那里把嫩嫩的朴籽叶摘下来,满满的一篮子,细心地洗净、晾干、切碎。然后不远万里提着它和白花花的糯米到隔壁村磨浆。那个时候,老是觉得路那么长,东西又那么重,仿佛走不到尽头似的。由于磨浆的石磨不是每家都有的。所以那几天,石磨前每天一大早就排起长龙,大家都早早地起床在那里等着了。去的时候是朴籽叶和糯米,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浓浓的绿色的浆水。回来的时候,还要用白糖和发酵粉调和,一勺一勺盛在陶粿盏里下锅蒸。对于所乘的浆水的量的多少,也是很有讲究的,少了,就不好看了。多了,等它们蒸完发酵,就全部都溢出来了。每次家里蒸朴籽粿时,我喜欢伸长脖子望着灶台,总觉得等待粿蒸熟是一件漫长的事情,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的成果。妈妈说,做得最好的时候就是在上面的粿都刚好裂开了,那是咧开嘴笑了。看到它们的时候,我也咧开嘴笑了。

吃过丰盛的早饭,就要去扫墓了。天空中总会飘着无数的雨精灵,平时总是撑着伞的我们,这时候却把伞给收了起来。难得可以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这时候就别带着伞煞风景了。踩着自行车一家人从家里来到山下,一路上有说有笑,真是神清气爽。

到了山下,不用说,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扫墓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别有一番情趣,山上有很多花都开了,大大小小,姹紫嫣红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扫墓的时候踏春吧!

走了一段时间,终于来到了爷爷的墓碑,开始准备祭拜了。其实,我们将扫墓称为“挂纸”。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只见爸爸郑重其事地从袋子里拿出香烛,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白桃粿也是其中的祭品之一。听爸爸说那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所以把桃粿做成白,然后点红点。

小时候常常帮着妈妈做桃粿,把糯米饭、切成丁的湿香菇、虾米、猪肉、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即成白桃粿馅。粳米粉冲开水做成白桃粿皮,把白桃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压成圆薄皮,包上馅,然后用粿印印出,上蒸笼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其实,一般我们吃到的都是红桃粿。唯一的不同之处只是把粿皮做成红色的,因为红桃粿是办喜事的时候要用到的,所以比较常见。

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糖葱薄饼了。

潮汕地区,清明有食薄饼的习俗,据说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而来的。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

祭拜的时候,要刷新墓碑字,除先人名字用绿色油刷外,其余的字都用红色油涂写。祭祀将毕时,就要压纸镪,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

另外,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扫墓完毕的时候,要把冥纸小心翼翼地在坟前烧完。然后,一家人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去踏青了。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4

清明节是中国二千多年来民间祭祀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祀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

清明怀故扫墓,在祭祀逝者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自己对亲人的诚敬之心等,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灵魂深处的道德理性被唤醒。

风轻轻烟雨疏稀,情切切清泪几许。每年清明时分,我都要携妻回到故乡,在父母的坟前祭奠。跪在父母双亲的墓前,摆放几样小菜,点燃一对蜡烛,敬上三炷佛香,献上一束白花,焚一叠纸钱,洒几盅美酒,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寄托父母的无限哀思;缅怀父母的音容笑貌。

纸钱悠悠化烟去,清香袅袅寄哀情。望着忽聚忽散的烟火,看着飘忽不定的烛光,父母双亲的身影,如同胡杨树上飘落的花絮在眼前纷扬。红烛泪,纸钱飞,一声一句化香灰,坟前跪述思念情,寸草墓旁风雨吹。

每到清明时节,都是我思念泛滥的季节。想起那些尘封的往昔,点点滴滴,都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的灵魂。

岁月如梭,弹指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思念如渴,牵挂流长。往事历历再现,一切又好似昨天。双亲的面容、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我闭上双眼除了泪水,还仿佛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苍苍白发的父母,寂寂之中站在十字路口。还是当年常穿的布衣被风吹起,身影在风中瑟瑟发抖。也许他们正仰望苍穹,渴望知道人世间的儿孙们是否在今天想起了他们,儿孙们是否一切安好。

佛说:感恩方知足,关爱则付出,舍得方无悔,珍惜则幸福。此时的幸福不等同于享受,也许前者更偏向于心灵的陶冶,与实用的功利无关。

清明,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一天。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起。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很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显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父母的一次聚会。

先让久违的父母品尝几样家乡可口的小菜,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向他们告知家族里的悲欢信息,唠叨几句自己的心思,祈祷父母保佑子孙幸福安康。如此一来,清明祭祀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更加真实了许多。

清明,除了祭奠赋予我们生养之恩的父母外,还应追忆些什么?在一片萦绕着惆怅与哀思中,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叶,寂寞轮回的自然规律,我的心情自然也就淡然了许多。

清明,故乡墓园下着泪雨的天空,不再是晴空万里,无数的亡灵等待着亲人的到来,那些再长的鞭炮,再多的纸钱,或许只是心灵深处赎过的表现。人死了,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活着时的尽孝,哪怕只是喂一口饭,梳梳头,与他们说说心里话,都可能像暖流一样流过彼此的心田。

与其死后祭拜,不如生前孝敬。生前尽了孝,心中无遗憾。善待吧,善待一切应该善待的人。我不想看见或听到阴阳相隔的悔恨,我讨厌那种虚情假意的作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重视当下,珍惜亲情,关爱家人,不要在将来面对他们的死亡离去时,再感到悲切和懊悔。

有位老者说过:“老小孩,老小孩,父母老了就是小孩,孝敬父母不如把父母当成子女。”我赞成这种观点。想想不是吗?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父母给予子女的何其多,而子女回报父母的却是何其少啊!有几个父母不是时刻惦记着孩子的,又有多少孩子在时刻惦记着父母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声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有声的、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牵肠挂肚;父母有病,子女问问看看,父母就已很知足了。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可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当今社会,人情世道都在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现时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还是要少点交际,少点应酬,找点空闲,挤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的这种行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我虽不信天堂之说,但心之深处,却难免不自觉地往那些虚无飘渺的事上联想,暗自祝福,愿天上也有一个人间,愿已故的父母都能安康快乐。

风飘飘纸灰飞扬,雨沥沥泪如泉涌。忽然间我发现自己老了许多,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蓦然回首,坟前那棵胡杨树已萌发出了无限生机,泛绿的枝条随风摇曳着,仿佛在向我频频招手,替天堂里的父母收下了我的深深眷恋。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5

清明节前四天,天高云淡,风轻日丽。由于担心清明时节天气下雨,于是决定提前上山去扫墓祭祀祖先。车在山脊中穿越,公路随山势起伏忽上突下,虽说人在车内有点沉闷,但亲和的春风吹拂脸面,让人薫香微醉。两边的山坡上一派绿意,花卉、苗木、盘景一路风景园林基地,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层层梯田里,芳草萋萋,星星点点,去年收割机留下的禾桩还在田中竖立,醒目张扬,仿佛在诉说着历久弥新的陈年往事。

我记得当年下放农村,每年此时,稻田里的紫云英开得鲜嫩光亮,浓绿匝地。乍眼一看,疑似绿色地毯。花开伞形花序,呈现出紫色花朵,犹如蜻蜓点水,在大海般的绿波中摇曳荡漾。分外妖娆。紫云英主要用作稻田冬季绿肥和花卉,还可用作动物的饲料,口感甚佳,成本低而养分高。更大的作用是一味中药,名称翘摇,主治破血、止血生肌。利养五脏,明耳目,袪热风等功效。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冬闲稻田不见绿色如茵,更难寻觅紫色妖姬的身影。现代种田全靠化肥和农药当家,图省事、快捷、方便,土地化学元素养份越来越少,很难保证我们进“口”的粮食安全放心。

慎终追远,清明时节,感恩先人,祭扫生离死别的悲酸,继承先辈荜路蓝缕的开创精神,体味繁衍生息的艰辛历程,都会让我们唏嘘不已。“参天之树,必有其根;长江之水,必有其源。”祭拜先祖,缅怀故人,从古至今,岁岁年年,我们不应忘却,更应传承发扬,绵延流长。

融合古代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将其合而为一,“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灌秽游黄河。”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寂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求,又是人们在上巳节被褉(临河洗浴、祈福消灾)、踏青的生动写照。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所以,清明节又可称之为踏青节。感受春天生机萌发的时光,满眼青绿,养神怡情。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气温变暖,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霄一刻值千金。人误工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珍惜春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还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时光,既有和风丽日,又有春雨连绵,植树造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插柳的风俗,就是祈求长寿的意蕴。遥想春秋战国时代的古人介子推,明志守节,宁死不屈,“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焚于柳树下,让晋文公痛心疾首的悔恨不已。而本已焚毁的柳树次年却又死而复生,重新焕发青春,绿荫大地。杨柳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入土能活,即使插到水里,也能成活,处处插柳,处处成荫。能屈能伸,随遇而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走出户外,观鸟赏花,种下绿意。领悟生生不息的传承。

春和景明,出游踏青。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天气物候的特点,“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启发人们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思索。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结合体,伤感与愉悦和谐交融,情感与欢乐相应交换。感叹之余,我们更应感念我们的生息之母—大自然。

下车步行,转过一个弯道,老远便看到一条横幅悬挂在树梢上,明示上山禁止燃放鞭炮,下面站着两名工作人员。见此情况,不待执勤人员查询,主动拿出鞭炮奉上,感动得他们连声说道:“谢谢合作,谢谢支持!”往年此时,这里早已是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声响延续不绝、此起彼伏;腾腾火焰窜起,烟雾迷漫、甚嚣尘上,笼罩整个山林。由此引发的森林山火事故不断,造成人为灾祸的损失无法统计。显然是违背初衷,结果适得其反。

虔诚礼拜,静静默思;感怀先祖,抚慰今人。文明祭奠、鲜花祭祀已是当今时尚。寂寥山林,偶尔有鸟语鸣叫;树梢头,蓓蕾初现新鲜亮丽。地上,黑褐色的蕨菜出土拔节,根茎粗壮、肥大,支撑起拳头似的头孢卷曲欲伸,星罗棋布地点缀山头,惹人喜爱。招引女士忙于采撷,生在林间山野,是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野菜,不但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还有清肠健胃,舒筋活络等医药功效。蕨菜经沸水处理后,口感清香滑润,爽口粘腻,是难得的上乘佳肴。春未夏初,卷曲的拳头尽情伸展手掌,如伞似的细密绿叶浓荫蔽日,展示出勃勃生机,秋冬时节,茎枯叶黄,茎叶归根,轮回往复。源于自然,归于自然,自始自终,始终如一,自然是故乡。

清明风至,“清明风”,是清爽明净之风。唤醒沉睡冬眠的大地,荡涤沉郁积重的浊气。清明日丽,艳阳天,是明媚和暖之天。万物生长靠太阳,沐浴阳光,走向自然,享受轻松敏捷的快感。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6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

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

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7

故乡的早春,寒意料峭,没几天,就刮起了大风,那大风像肆虐的野马,在空旷的原野上驰骋,它无情的撕扯你的衣袖,不停地在耳边狂吼,不住地掀起头发,不断地践踏你的意志,让你心绪不宁。

除了刮大风,天气预报说,近几日天气阴,有小雨。是啊,过几天就到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时节为什么上天也那么准时有雨呢?上天也懂得人的哀思吗,那纷纷飘落的细雨,就是思念亡故之人的泪滴吗?

小时候,在故乡,一过清明节,我们就和母亲去野地里挖野菜,那种野菜叫“青麻菜”,“婆婆丁”。我喜欢没有风的日子,去挖野菜。野地里棕褐色的土壤,长出嫩绿的小草和嫩嫩的野菜。那里的土壤松软,湿润,散发一种泥土的清香,用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母亲,没上学的妹妹,还有邻居的伙伴,挖着长出紫色小芽的“青麻菜”“婆婆丁”,那时,我们沐浴着美美的温暖的阳光,在野地里忙碌,无忧无虑的,很兴奋。

母亲是个勤劳,善良,节俭的人,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和别人的母亲一样,一天到晚,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操持家务,辛劳的很。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只要我们兄弟姊妹,无论哪个有出息,能上学她都鼓励,宁可自己受累,养猪,养鸡,给人家看孩子,也要赚钱让我们读书。母亲身体很好,她从不轻易吃药,有点头疼脑热的,感冒伤风,喝一点姜汤,驱驱寒,挺一挺就过去了。

母亲身材有些发胖,经常穿着肥大的衣裤,脸上常挂着慈祥的微笑。她很喜欢看古书,她没读过几天书,却认识不少字,母亲记性好,她读书的字,有些是自己慢慢学的,有些是跟父亲学的,因为父亲读过私塾。像《西游记》,《水浒转》,《三国演义》都读过,虽然有的字不认识,但能读懂大概意思,有时也喜欢听京剧,什么“铡美案”,什么“十五贯”,“杨门女将”等。

如果不读书,将来就不会有出息,母亲常常教诲我们。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的学校离家里很远,要穿过一片稻田,走过一段涵洞,我自己感觉上学不如在家玩,每天要早起晚归,很辛苦,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上学,我逃课了。母亲发现我没去上学,她很生气,脸上怒容满面,她抄起一根黑色的烧火棍,就撵我去上学,我边不情愿地走着,时不时撅着嘴回头看她,她手里举着棍子,示意我快走,不然就揍我。我每一次回头,她都扬起黑黑的烧火棍,但没有打下来,她一直把我撵到那个涵洞一样的小桥,看着我低头走过小桥,弱小的身体,在稻田的土埂上变成一个晃动的黑点。从那以后,不知是惧怕母亲,还是自己醒悟,从不曾逃学。

母亲担心我会在外面受欺负,记忆中,她曾因为我,收拾过欺负我的孩子。

每一次放学,第一个奔进屋里,就是看看母亲在不在,要是不在,就到邻居家去找。有一次,我感觉很饿,放学进家,母亲不在屋里,我去锅里找吃的,一掀开锅盖,看见红红的高粱米饭,心中不免厌烦起来,为什么总吃高粱米呢?又涩又硬的,用勺子挖出一匙子放到嘴里,没有一点味道。但是,母亲吃饭时,她总是吃高粱米,有白面的大米,都让着我们,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了,体验到这就是母爱了,她从来都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

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需要几块钱,但是家里没有,可当时的我确实很想去,孩子的心就是玩的心,去不成心里就难受,看着别的同学都报名交钱,自己心里很着急。母亲没说什么,她收拾一下出去了,不久她转回来,她手里捏着一叠钱,有十几块钱,但我发现,她手腕上磨得发亮的银镯子却不见了,她把郊游的几块钱放到我手上时,我的眼睛,渐渐潮湿起来,但我扭过身,怕被她看见,我在忍着,不会让眼泪流下来,心中却像压着一块石头,沉沉的。

那银镯子是她结婚时姥姥送的,在母亲的手腕上戴了几十年了,却因为我的一次郊游,轻易地当掉了,现在想起,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以后的日子,我也渐渐长大,后来考上一所学校,有助学金,再也不用家里负担学费了,等毕业上班,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抽出几张大票交到母亲手里时,母亲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了。

母亲难得的高兴,让我的心有一丝稍稍的安慰,母亲喜欢看到钱,却舍不得花钱,她从不忘记,从贫穷里走过的日子。

不知哪一天,我看见母亲的头发渐渐花白起来,岁月的刻刀,无情地在她脸上刻起了皱纹,因为劳碌和生活的压力,却落下时常不自觉地叹气的毛病。

如今,她已经离开我们,去世快两年了,她是一个很普通的母亲,一个勤劳的母亲,一个令人怀念的母亲。清明时节,一想起故乡,自然想起我们的母亲,那里的天空阴雨连绵,雨滴是淌在我们心底的泪珠,而时光的笔,在不断地抒写着我们永久的怀念与哀思!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8

清明节前夕,我回了趟乡下老家。祭奠父亲去世38周年。

乡下的空气实在是新鲜。踏进即将离别40年的故土总有一种依旧的感觉。虽然这里衣帽换新颜,高楼林立,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儿时的村庄、儿时的故土还在,自然有一种回归故里的主人翁思想,下车走进绿油油的麦地,路边的油菜花送来阵阵扑鼻的香气,顿觉神清气爽,这和城里的钢筋混凝土、浑浊的雾霾天空相比,简直就是一片净土,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花红柳绿的大地,让人陶醉、让人羡慕,让人嫉妒。置身在这绿色的原野里,放飞的思绪在脑海里盘旋,儿时的记忆在眼前展现,捧一把泥土,掐一朵鲜花,闻得正香,被来接我们的二弟打断了思绪。“大哥,快走吧!母亲还在家等你呢?”

这个清明节我们回去的特别早,清晨6点从阜阳出发,9点多赶到家,乡下还正在吃早饭,拜见母亲大人,和家人寒暄一时,便提着草纸鞭炮去给已故的家人上坟,母亲不时的唠叨着:“元宝、大钱、上百的多带点,别让你爸在那边受苦,告诉他,现在政策好,乡下可富了,我还想活几年,享享清福才去见他。”说着母亲哈哈地笑了。

清明的天气真好,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微风吹来,麦浪起伏,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真是世外桃源,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这无与伦比的的春景,无意间,抬头望,遍地是烟火,鞭炮声不绝于耳,清明祭奠的人们拖拖不断,道路旁停了好多私家车,城里人、乡下人都往墓地走,由于家乡地处矿区,有些地方塌陷了,找不到自家的祖坟,有的就在相应的地方烧点纸钱,表达一下哀思,有的干脆就在路边的十字路口烧纸放炮。

我们在父亲的坟前跪拜祷告,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临走前,告诉父亲起来收钱吧!看着一座座新坟,二弟告诉我,这是谁谁,那是谁个,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儿时的玩伴,不觉心里一阵心酸,我也是奔六的人了……。说话间回到老屋,本打算吃过中午饭回阜,母亲说啥不让走,大老远的难得回来一趟,便留下来了。

一阵阵动人心弦的唢呐声惊动了我,“这是谁家娶媳妇。”我问二弟,“前庄的二大娘去世了,我刚烧过纸回来。”“是八毛的母亲吗?”二弟点点头,那我更要去了,八毛是我小时候的最好的玩伴,八毛家是大户,弟兄八个,姊妹十个,八毛在男孩中最小,排行老八,一家人行善积德,从不欺负弱小,我们家在乡下单门独户,要不是八毛家的保护,常挨打受骂,二大娘对我有恩,一次放学回家路过他家门口,我肚子疼得直叫喊,要不是他喊人把我拉到公社卫生院,挂急诊,阑尾炎肯定要切除。我拿了几刀纸,一挂鞭炮,孝子贤孙迎了过来,灵堂内二大娘面带笑容,是那样的从容安静。二大娘熬得值,子子孙孙上百号人,是个大家族。灵堂外打牌的打牌,玩的玩,说笑的说笑,好像没事似的,哭丧的是个女的,二弟告诉我,是请的,一天200块钱,女的可真能哭,一会是男腔,一会是女腔,一会是娃腔,旁边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哭丧的音乐,很有节奏感,声声诉,声声泪,哭的人心酸落泪,凄楚悲凉,此情此景,我也不自觉地洒下了泪水,可我真的不理解,为啥一大家子没有悲伤,知客告诉我说是老伤变喜。二大娘活到102岁,无疾而终,没有受罪,没有痛苦,确实值得庆贺。

一声声唢呐动人心弦,三拜九扣行礼之后,我要走,八毛说啥也不让我走,说晚上要耍狮子舞,我的脸一下子拉了下来:“你们咋能这样奢侈,这样悲中取乐办丧事呢?。”八毛说:“你放心,我们绝不会违背中央的八项规定,孬好我也是村干部,母亲生前最爱热闹,特别最喜欢龙灯狮子舞,正好这时家里人到齐了,我们一家就够手,玩起来不发钱不费劲。

华灯初上,唢呐声、鞭炮声、锣鼓声混杂在一齐,引来四邻八乡看热闹的人。雄狮一声吼,一抖舞毛,上场,那动作,那气势。真似一头刚睡醒的狮王,傲慢地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一条条长板垒叠起来,雄狮或挑或跃、上下起舞,或扑咬、或站立、或摇头摆尾、动作娴熟惊险,表情神似夸张,迎来阵阵喝彩声。此时,锣鼓齐鸣,方桌上的狮子野性十足,,伴随着狂如暴雨的鼓点,一雄一雌的两头狮子搅咬在一起,头尾呼应,高高立起,欢呼雀跃,难舍难分,是亲是爱,是比武,是玩耍,不分高低,不分上下。

狮子望月,不知是谁高呼一声,随着一片热烈的掌声,又一次高潮迭起,壮观的场面,壮观的结局,使人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去掉狮帽,八毛露出嘴脸,冲我笑笑,50多岁的人了,真行,我竖起大拇指夸赞。

清风明月,又一次勾起我的回忆和思念。年年的清明岁月,年年的纸飞花开,悲哀、踌躇放不下感恩的情怀;留恋、哭啼、嚎叫挡不住前进的时空;躺下去的也许沉浸在梦里,站着的更应坚强的面对生活;清明的黄昏总有孤单的飞燕,清明岁月放飞生命向上的风筝,来来去去,生生死死,这自然规律,谁能抵挡,想想这个清明节是悲是喜,我真的不知道…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9

直古至今,清明节前后,阴雨绵绵。像似老天也知道人间悲痛,飞飞扬扬的眼泪,轻轻洒落,大地低沉,乌云阴郁如一坨铅浮在人们心里,人人脚步匆匆,神情凝重,忙着扫墓,祭奠亲人。

我站在父亲的墓前,泪水涟涟,“爸:儿来看您啦!您好吗?"良久没回音,只有风儿轻轻停下,抚摸着悄声安慰我,只有雨儿轻轻滴落,和我一起流泪。泪眼朦朦中,我仿佛看见,父亲笑着向我伸手:你都多大了,还怎么爱流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说着用手给我擦泪。,这是我在上小学时,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受委屈。回家见了父亲,父亲这样说的,时光漂移了吗?我嘀咕着,眼前已无父亲的影子。雨依然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墓地一片死寂。我的心陡然一紧,如万剑穿过没了跳动。泪水又流满脸颊,悲悲切切,肝肠寸断。

在我的记忆里,幼时,父亲是一座山。高大坚强,高不可攀,神圣不容侵犯。儿子需仰视,心中靠山。儿时,父亲是一颗大树,高高在上,绿荫满地,神圣不容小视。为儿子遮风挡雨,心中支柱。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一生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对于儿子他却是伟大的。他把博大父爱给了儿子,虽然他不会表达,他的行动证明一切,他的言行举止告诉一切,这些儿子已复印在心。父亲是个坚强的人,一生没向艰难困苦低过头,生活困难时,他咬紧牙关苦着求乐。每日吃糠咽菜,仍笑迎生活,又只身独闯新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十六岁,随舅舅学木匠,三年苦熬,终于学成。每每说起,父亲只是谈谈一笑,像似在说别人的事。到老疾病缠身,仍锻炼于病魔抗争。直至坚持最后一刻。

如今父亲与我已是阴阳两隔。梦中相会,他依然微笑如初。我惊喜之余,然梦已醒,又泪洒枕巾。我常想父亲如若在,该多好。苍老的母亲有伴,我有父亲。然而冷酷现实,是我再也没有父亲,空空的屋子,空空的心。过去美好回忆,只留在梦里。心中苦乐,向谁去诉说呢?绿绿小草,轻轻摇头。清清小溪,悲声戚戚。

清明的雨,点点洒洒,落在心里,凄凄苦苦。眼前土丘,冰冷如旧。“爸您在里面冷吗”?无声悲痛袭上心头,我拿起铁锹轻轻地培土,千言万语拥上心头,不知如何倾诉,“爸您就放心吧!您的嘱托,我永记在心”。我哽咽了说不下去。阴雨茫茫的天空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我的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横流。想起父亲的话,擦干泪,我向着前方大步走去。

我连一岁时的事情都记得很清楚,就像是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听到这儿,你会说:那你肯定是吹牛!算你对了。我为什么这么会吹?那当然受之于我老爸的遗传基因嘛!说起我老爸吹牛,可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牛吹上天的……

我记得我曾经,我孝顺过爸爸,而且那是我第一次孝顺爸爸。记得是父亲节前夜。我睡不着,起来去客厅找几本有趣的书看,我突然听见了一阵沙哑声,是爸爸!他和妈妈聊什么呢?我听听。爸爸首先说了: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把我们大人当回事。

许久不曾出门的我,对外界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每当走出院门心就发慌,腿也发软,似乎门外有很多妖怪似的。父亲问我是不是累的,我嘴上答应是,可心里明白并非如此。这话要从六年前说起了。

爸爸,我想对你说爸爸我在心里有好多话想对您说。我为我有一个关心我的爸爸感到荣幸,为我有一个虽然没有宫殿般豪华的家,但却很温暖的家感到自豪。

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有一种爱只知道付出这种爱就是父母的爱,是我们永远贴心的爱。这种爱是妈妈一个甜蜜的亲吻,这种爱是爸爸一双有力的大手,这种爱是妈妈温暖的臂弯,这种爱是爸爸宽厚的双肩。这种爱就是包裹着我们的亲情的爱。

看到父亲节节,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父子之情有时候就像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普通友情,通常是淡然的男人之间的友谊,藏得很深,的体现在行动上,互相默契的配合,而不是频繁的感情交流,两个成熟的男人不会勾肩搭背,形影不离……

今天是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父亲节。我作为父亲的女儿,给父亲尽一点孝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我去找母亲商量怎么让父亲高兴。可是,我和母亲两个人商量了好一会儿都没有想出办法来。后来,还是我灵机一动才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爸爸真懂我的心我相信,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妈妈才对孩子们好,还有一个默默地守护你们和珍惜你们的人,那是谁?这个问题也许只有我才能够真正地领略到固中的玄机。世间中,除了妈妈以外,我的爸爸更是无怨无悔地了解我,真正地懂我的心。

又逢清明雨纷纷作文1600字10

早晨起来,和平日一样打开窗子,浓重的湿气扑面而来。我赶忙关上窗户,说真的宁可不透气,我也不想让干燥的屋子变得湿唧唧的。居住南方的那些日子,受够了肆虐的潮湿,那种生活经验,会使你感恩北方的疏朗和寒冷。南方的冬天是湿冷的,夏天是湿热的。春和秋在你还没回过神的时候就倏忽而逝。

我知道自己是个顽固坚守的人。但是,橘生北方则为枳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下楼走进细雨里,院子近处绿树和红的白的花,全都湿重在枝头上,稍远的地方竟是烟雨迷蒙,模糊一片。没有鸟鸣,只有远处不知道因为喜或悲燃放的爆竹在闷闷的响起。忽而想起还有两天就是清明了。清明的雨不可能是从唐朝一直下到现在吧。

关于清明,似乎也有上坟的记忆,但那应该不是清明节的扫墓,因为记得很清楚,那是要扯哭声的。清明节只是洒扫,不要求扯哭声的。

那是与父亲还有弟弟一起去的爷爷坟地。爷爷一直很孤单,活着的时候,一个人钻在深沟里给队上放羊,一放放了好些年。死了,也是一个人被按要求埋在了远离村庄的地方。

父亲带着我们跪在爷爷的坟前,纸点着了之后,父亲就哭起来。在乡下,哭亡者的时候,得一声大或是一声娘的叫着哭,女的还会絮叨点别的内容,比如:我可怜的大呀,我再也看不到你了,以后谁再管你的女呀什么的。男的一大半就只是干巴巴的喊大叫娘的,很少哭诉别的,标准句式是:大,我大,大哟大。也许是爷爷去世的时间已经足够长,父亲哭是哭着,眼里却分明没有眼泪。爷爷的坟墓在一个稍有点倾斜的坡地上,我们跪的地方地势低,风一吹,那火苗就向我们燎过来,燃着了周围的枯草,父亲嘴里哭着,手扑打着,身体躲闪着,一时就听见弟弟也跟着喊着大的哭起来。我抬起头,父亲也停止了扑打,我们看着弟弟像模像样的大呀大呀的哭他的大。父亲忍不住笑了,他对着弟弟说别嚎了,你老子我还没有死。然后我们三个人都笑了,站起来,拍拍膝盖上的土,坟也就上完了。弟弟告诉母亲说他本来是叫着爷哭的,谁知父亲的声音太大,就把他给绕进去了。

我也应该是叫着爷哭的,不哭是不像话的。但无缘无故,毫无端倪的忽然这么哭,似乎是哭不出来。就象父亲去世之后,我的伤心是一定的,哭不哭都不怕旁人闲话。但我的公公去世之后,事情就有了变化。其实对于公公的离开,我的心里也是非常难受的,我一直觉得那老人活得不容易,活得可怜。想起来也动不动地落泪。但是要我按时按点的哭,我还是一直不适应。我很佩服那些亲戚中的女眷,她们随时随地就可以哭将起来。而我的不适应就不能象对父亲那样,不被人闲话,因为我终究只是个儿媳妇,会有不孝的嫌疑。然而在我给公公熬排骨汤,端洗脚水,穿衣服,洗脚剪指甲的时候,那些亲眷们她们在哪里?可我就是没有办法适应那种应仪式要求而进行的哭诉。在我看来,尽孝的丧事几乎就成了一种悲伤的表演。

现在想来,父亲也应该是一样的。父亲不可能对爷爷没有感情,只是那会哭不出来而已。或许当他疲惫的时候,当他端起碗来的时候,当他睡不着觉的时候,还应该有许许多多能勾起他对爷爷回忆的时候,他都会黯然伤神的。一个人,非要等到足够年龄的时候,才可能去了解到别人。鉴于此,面对玩性正足说话不知轻重的儿子,我常常安慰自己,没有必要去烦闷伤感,会有他了解我的那么一天的。那会不管我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都不重要。

父亲离开我已经十多个清明了,可我一直还是没有去给他扫过一次墓,不在家乡只是个借口而已。骨子里是一直以来,老是觉着怀念并不需要如此表达。但今年,我却非常的想回家去给他老人家扫墓,这个想法很是强烈,然而面对临近高三的儿子,我迟疑了。清明节还有许多次,而儿子的高三生涯只有一次,我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借口,实质是离开的人争不过活着的人。这样想过之后,我对别人说,等我儿子上了大学,我一定要在清明节回家给父亲扫墓。说真的,我很清楚的知道这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不知道,儿子考完之后,我的想法会不会变,我没有信心,因为心是最难把握的东西。可人这一辈子辜负了的,只有父母,这应该是世人累世的悲凉。

清明将临的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只希望我的父亲,那躺在故土上的老父亲,陪着那曾经让他耗完心血,已经将要荒芜的家园,不要感到孤单和凄凉,你的女儿,她,不论走到海角天涯,她的心将永远是你久居的家,这是我一定可以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