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戍守边疆思乡的诗句整理56句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第一首)

戎装铁甲戍国门,热血丹心铸战魂。

欲把青春献华夏,甘流汗水为人民。

白山起舞连天雪,鸭水欢歌动地尘。

喜看军营升旭日,边疆哨所染祥云。

(第二首)

曾经界水度英年,军旅生涯绘美篇。

林海风急筋骨壮,冰天雪漫挚心坚。

阳光洒满巡逻路,岁月连接友爱缘。

镇守边关情不改,青春魅力绽新妍。

(第三首)

穷荒绝漠卷狂沙,万里苍凉映赤霞。

浩浩黄尘埋白骨,纷纷砾石葬繁华。

边关未见鸣金角,塞外曾经奏鼓笳。

史载驼铃声不断,如今何处觅寒鸦。

(第四首)

古代边关战火烧,寒风大漠箭戈交。

将军血染冰霜地,老马汗腾无主巢。

滚滚狼烟成往事,凄凄故事动今朝。

冷兵时代终消散,泼墨吟诗雅韵飘。

(第五首)

秦时象郡版图中,东汉伏波留令名。

清代界碑犹矗立,民国掌故已朦胧。

今朝喜见邻邦睦,来日当图百业兴。

边镇风流谁倩记,北仑无语赋深情。

(第六首)

漫天飞雪锁边关,凛冽朔风刺骨寒。

固若金汤一哨所,威严雄壮两英男。

钢枪握手驱狼虎,金盾贴胸荡寇顽。

血性军人钢铁志,忠心赤胆卫江山。

(第七首)

北仑河畔不知冬,春早花开烟雨蒙。

夏至金滩宜踏浪,秋来马路好登峰。

胸怀天下双眸亮,心系边关铁骨铮。

千里乡愁何处寄,一轮明月诉情衷。

(第八首)

四月难分夏或春,东兴物候正宜人。

边民互市千舟渡,跨境出游万客临。

潮涌金滩琴韵远,鹤翔松柏舞姿新。

芳菲辞却旌旗艳,无限风光在睦邻。

(第九首)

戎装铁甲戍国门,热血丹心铸战魂。

欲把青春献华夏,甘流汗水为人民。

白山起舞连天雪,鸭水欢歌动地尘。

喜看军营升旭日,边疆哨所染祥云。

(第十首)

秋来细雨向清凉,薄雾微茫似晚霜,

津渡舟横连故里,危楼风细透篱墙,

轻忧有意红颜醉,浊酒无心碧水长,

又是一年鸣旧雁,声声唤我去衡阳。

(第十一首)

雄关大漠夜风高,故垒凉州素战袍。

无尽黄沙掩黑水,一弯新月走云涛。

不知汗血今何在,惟有胡杨自在娇。

漫道一砖传千古,雁鸣声里马萧萧。

(第十二首)

常思塞北戍旗扬,总忆山南军务忙。

调度运行承四面,指挥输送向八方。

雄师赴训磨戟剑,劲旅出征灭虎狼。

解甲卅年霜染鬓,何时再聚话衷肠?

(第十三首)

没有乌云恶欲癫,夕阳何苦怒燒天?

悠悠界水翻金浪,郁郁荒原荡紫烟。

风劲鹰疾争暮色,草长羊恋趁霞丹。

挥鞭牧女方临镜,一骑飞来唤用餐。

(第十四首)

苍凉日暮没寒山,边塞残烟入眼帘。

戈壁黄沙绵万里,荒原雪域荡千川。

笙歌瑟瑟离骚曲,短笛悠悠醉垂鞭。

乡驻楼兰终不悔,逍遥野渡玉门关。

(第十五首)

大漠清光驼影沉,凉州怨曲朔风呻。

邦铃一路斜阳寂,苍浪千重孤鹜痕。

可见汉唐遗戍堡,且听戈壁诉秋春。

任摇叠嶂身先倦,恨是宦途别玉门。

(第十六首)

天雨海风蓝水征,楚云湘月客边程。

危峰驰赴京宸旨,飞棹休停蓟镇行。

泊岸迟寻栖驿站,思乡晚寐抚弦筝。

南倭北虏何时尽,桑梓归耕再叙情。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爱国,思乡,愁,边塞

【名句】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出处】

唐  岑参《送人赴安西》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注】

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说明】

《送人赴安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送朋友赴边疆卫国驱敌的诗。诗人对友人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赞赏,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友人戍守边疆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境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赏析】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两句写思乡,与一般思乡的诗句不同的是,这是作者送别朋友时,设想的朋友思乡情景。诗的开头从朋友从军起程写起,充满英雄气概;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的情景加以设想。前后两句用“带吴钩”、“度陇头”这两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突出了友人英姿勃勃的形象。颔联转入人物的内心描写,两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升爱国的高度。

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对相对又统一的.矛盾:爱国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上战杀敌报国;而家庭安定的前提是国家的安定富足,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思乡情怀是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岑参曾有过居留塞外的经历,他能更准确地把握住将士的思乡心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两句是作者的遥想,言语中充满关怀和爱护。作者设想朋友在边疆会常常梦见万里之外的家乡,每当望见白塞的一轮明月,朋友的乡愁就会油然而生。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苦战的情形,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的,更具人情味。更多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祝愿。上句愿友人建功立业,下句愿友人早归家园,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深厚的情谊。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岑参的诗中有许多送友赴边之作,这些作总多英雄慷慨之语,而少儿女缠绵之词。这首送别诗也是如此。这首诗以“送”为线索,先写“送”的情景及原因,然后从故友和诗人两个方面写“送”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了由衷的赞美和深厚的情意。”

《杂诗》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歌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 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 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 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 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 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 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 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 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 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 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 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 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 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 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 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知识延伸】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 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 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 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 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 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 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 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 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 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 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 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 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 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 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 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 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