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带有础字的诗句合集96句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1 孕育阶段

大家都知道,工厂生产产品都有个产前准备阶段,即原材料供应阶段,恰好诗词创作也有准备阶段,我们把它称之为孕育阶段,这个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要向大脑这个加工厂供应。

一是情感。诗属于那种浪漫的抒情文学,诗生于情,情成于诗。情是诗的源泉,没有情哪来的诗。而情又借助于诗,把豪壮和凄婉等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

二是灵感。灵感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突然间爆发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智慧)。这与文化层次和阅历(

2 执笔阶段

这就和工厂中加工产品一样,要进行加工生产了,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执笔阶段。这个阶段大致分三个步骤:

一是选材。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你的诗词创作。诗词的体裁的确名目繁多,有古诗词和现代诗;诗和词;绝句和律诗;还有各种词谱的选择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看作者喜欢什么体裁,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要取决于情感内容的多少。这些都需要量体裁衣,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来选择。

二是动手。选好体裁后,就按着诗词格式的要求去写就行了。最好是按着你的习惯和方式去创作,是白天还是晚上,是一气呵成还是多天完成。最基本的条件就时,采取何种习惯和方式更适合激发你的灵感,你就采取哪种。

三是修改。诗不厌改,越改越好,越改越精。一首诗写好后,最好是放置几天后再改,因为马上修改时你还没脱离当时思路,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效果不会太好。修改时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进一步调整情感,修正偏颇不妥之处;另一个是进一步匡正格律,修复差错不适之处;再一个是进一步锤炼字句,修改疏忽大意之处。

3 发表阶段

这和工厂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售到客户手里,被用户所接受一样,作品是要发表给别人看的。一般有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感情;二是便于别人批评指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如果是精品,还会起到宣传教育的重大作用。

下面就从诗词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解:

二 五言古绝押韵简介

范例:

鹿 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解释:

五言古绝即古体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字)。

初学古诗词的朋友,我建议最好是从五言古绝入手。这是因为它不用严格的讲究格律,限制也少,容易学习和掌握。最大特点是句中字没有平仄要求,只对句末字有平仄要求。而且语句短小精炼,极易成文。文风自然古朴,含义深刻。

五言古绝最主要的要求是合乎押韵,二`四句押韵,第一句多不押韵。仄声韵和平声韵都可以用,但一般不混押。须注意的是第三句句尾平仄应与相邻的二`四句相反。见范例:二`四句韵脚响和上字,押的是江阳韵,都是仄声韵,第一句没押韵。第三句尾林字是平声字,与二`四句仄声字相反。

常用格式(每句尾字):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还有拗格,因不常用,这里就不举例了。有需要的.朋友可和我说。

朋友们可从五言古绝试做起,这个并不繁杂,也不困难。只要这个入门了,其他的也就快了。各位朋友快发帖作诗,千万别不好意思,只有迈出第一步,以后才会有提高和创新。我一定认真评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 五绝平仄简介

范例: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解释:

李端(?~?)字正己,唐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体。有《李端诗集》。这首小诗写一弹筝女子为取宠故意出错的情态,写的惟妙惟肖,委婉细致,富有情趣。

五绝指五言律诗,即律体绝句,它是唐代建立的新诗体,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也称近体诗。它讲究平仄交替配合,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律诗一般把上下两句称一联,前一句叫出联或出句,后一句叫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五绝一般是仄起,首句不入韵。最后再强调一下,律诗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创作。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律诗。笔者用几个字把其主要要求概括一下:一是要押韵;二是讲平仄;

三是须对仗;四是有诗意。

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按理说古律诗应按古声`古韵写作,但现代人已经极少按这个要求去做了。为了使初学者朋友方便学习,我们在本论坛一律采取今声今韵。

欢迎朋友按格律发表作品!四 七绝变格简介

范例: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讲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朝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官文安县尉,后辞官远游边塞山水,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惜传世之作仅六首,且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这首诗为出塞远征将士所写,道出了将士在雄奇而苍凉的境地中,凝重深沉地对遥远故乡的一种思念。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来暗喻朝廷恩泽不及边塞,却又不失豪迈悲壮之气。

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2、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3、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5、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6、幽姿不入少年场。——陆游《朝中措·梅》

7、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8、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武夷山中》

9、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10、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1、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2、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1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4、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15、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6、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17、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赵令础镀腥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18、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李白《古风·其十九》

19、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20、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21、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2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2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24、去时梅萼初凝粉。——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25、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2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7、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28、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29、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30、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3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32、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33、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34、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齐己《早梅》

35、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36、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其二》

37、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38、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西江月·梅花》

39、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40、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1、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42、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43、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44、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5、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46、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7、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李方膺《题画梅》

48、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曹雪芹《咏菊》

49、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50、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51、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52、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53、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54、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何逊《咏早梅》

55、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56、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其十九》

57、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

58、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秦观《点绛唇·桃源》

59、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60、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

61、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62、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63、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李世民《元日》

64、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吴文英《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65、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李白《渌水曲》

66、弄梅骑竹嬉游日。——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67、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68、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69、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70、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71、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72、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73、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74、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75、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76、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77、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78、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

79、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80、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懈恋花》

81、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82、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83、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84、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

85、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何逊《咏早梅》

86、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87、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88、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89、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90、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李清照《临江仙·梅》

91、手捻香笺忆小莲。——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

92、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93、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94、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游《落梅》

95、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9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97、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9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99、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10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绝句》

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条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学特点

诗文表述

语言

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格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年、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