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
2. 柔橹摇残天镜月,短筇领尽石帆秋。
3. 柔颜感三花,凋发悲蔓草。
4. 柔嘉无牛羊,保身以为供。
5. 柔条依水弱,远色带烟轻。
6.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
7.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8. 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9.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10. 柔桑已密吴蚕老,帘幙低垂燕子飞。
11. 柔条初变绿,春野忽飞霜。
12. 柔梢繁白玉钿封,忍尽娇心恨几重。
13. 柔枝湿艳亚朱栏,暂作庭芳便欲残。
14. 柔荑生女指,嫩叶长龙鳞。
15. 柔条还自立,绝色所不鬭。
16. 柔条嫩叶春新媚,劲干刚枝岁久磨。
17. 柔远楼中俯市嚣,万家蚁聚汩尘劳。
18. 柔远楼高豁寸眸,白盐赤甲锁关头。
19. 柔橹无声坐钓鱼,浪花飞点翠罗裾。
20. 柔橹咿哑画鹢东,翛然清兴不知穷。
21. 柔条细叶谩成业,亦有悬崖出小红。
22. 柔金老火苦相鏖,千里骎骎地不毛。
23.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24. 柔丝漫折长亭柳,绾得同心欲寄将。
25.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隶雍。
26. 柔极深慈冠古先,谢成宗祏奉斋牷。
27. 柔橹轻飞过别滩,老夫吹帽受风寒。
28. 柔风吹断靡芜死,岁岁春芳付流水。
29. 柔条被晴莎,密阴覆芳杜。
30. 柔肠百结泪悬河,玉埋香可奈何。
31. 柔而能方,直而能敬。
32. 柔姿曼态葬何处,天红腻白愁荒原。
33. 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34.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35.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36. 柔苙渐依条,短莎还半委。
37. 柔桑锦臆雉,相送到烟霞。
38. 柔情托侍儿,为我遗所欢。
39. 柔香弱蔓不胜寒,十二围屏锦绣攒。
40. 柔姿能耐几时消,况是春来腊后飘。
41. 柔橹水声软,微月雁鸣琴。
42. 柔条长百尺,秀萼包千叶。
43. 柔条缀繁英,拥架若深洞。
44. 柔桑翠竹相倾倒,细草幽花自发明。
45. 柔条疏蔓绿交加,烟锁云涵去路赊。
46. 柔风软日斩新晴,酽白娇红鼎盛春。
47. 柔毛刚髦,或剥或烹。
48. 柔橹声相应,名齐汉魏收。
49. 柔风十里日瞳曨,雨后陂塘野水通。
50. 柔橹双随下水船,乱帆轻舵递相先。
51. 柔桑生中国,婀娜当阳春。
52.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
一、《雁邱词》
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引导语:下面的四首《鹧鸪天》虽然都是李清照所做,但是表达的内容与寄托了李清照不同的思想感情,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宋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宋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在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在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 ,却又故作达观之想 ,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注释】: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 ,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 ,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 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 》,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