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赠语: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各路英豪齐比拼,舍我其谁占鳌头。
一、一手好字是令人羡慕的,请你抄写卷首赠语在下面的空格里。(4分)
二、积累与运用(31)
1、名句积累,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请你补充完整。(10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
(2)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 。
(3)《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 。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
(6)东风不与周郎便, 。
2、成语积累:(4分)
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就借千里马来比喻人才。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3、按原文填空:(8分)
(1)《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 。与郦道元《三峡》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陶渊明写过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五柳先生传》来表达自己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文中用 , 点明“五柳先生”名号来历。用“ , ”点明了隐者的心境。
4、运用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儿,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
郑板桥凝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便窃窃私语:这人只会数数,哪里会作诗。
郑板桥接着吟道:“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秀才们听了这末句,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妙。待要打听郑板桥的姓名,他已飘然而去。
秀才们连连称“妙”,但却没有讲“妙”在何处,你读了之后,能讲讲这诗的妙处吗?
5、反思(5分)
学习了这个单元,你觉得在以下方面有哪些收获?
我积累的名言名句:
我了解的古诗知识:
我认识的古代作家:
我领悟的阅读技巧:
我思想的深刻变化:
三、阅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3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2分)
无从致书以观( )弗之怠( )走送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
媵人持汤沃灌( )久而乃和( )主人日再食( )腰白玉之环(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2分)
6、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3分)
7、请任意写出两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4分)
我的积累:(1)
(2)
我的认识:
8、由作者读书的勤奋刻苦,你想到了古代哪些人勤奋苦读的故事(不少于两个)。(2分)
(二)马 说(1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0分)
然( ) 虽( ) 或( ) 食( ) 见( )
且( ) 等( ) 安( ) 之( ) 其( )
2、人们常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可联想到本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3、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
4、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2分)
我的看法:
(三)与施从事书(11分)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州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⑤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⑥。”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⑦。
①〔故鄣县〕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③〔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饮。⑤〔春罗〕即女萝。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黑暗。⑦〔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绝壁干天: ②清川万转: ③千翼竞来: ④春罗被径:
2、找出文中带有“山”的意思的词语。(3分)
3、本文以精美的语言,展示了雄奇秀美的山间景象。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青山”的变化多姿的?(2分)
4、面对如此秀美的山川景色,作者表达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四)新晴野望(7分)
新晴原野望, 极目五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自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3分)
2、诗中动静结合的一组诗句是第 句。它叫 联(2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横街中学八年级(下)
一、略(4分)
二、积累与运用(31分)
1、(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6)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万马奔腾马不停蹄兵荒马乱、兵强马壮、车水马龙、单枪匹马、害群之马、汗马功劳、金戈铁马、快马加鞭、老马识途、厉兵秣马、龙马精神、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马瘦毛长、千军万马、犬马之劳、塞翁失马、声色犬马、一马当先、一马平川、指鹿为马、蛛丝马迹、走马观花等。
3、(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郑板桥这首《咏雪》,用数字的巧妙组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江南雪景图:这雪由小而大,雪片由稀疏而变得稠密,纷纷扬扬,而又悄然无声,落在粉色的梅花上,使人分不清哪是梅,哪是雪。数词由小而大,鱼贯而下,加上极富动态的“飞”字,构成一幅梅雪相应、生命勃动的图画。一组枯燥的数字,在诗人笔下竟变成了艳丽得色彩和跳宕的音符。(意思对即可)
5、略
三、阅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
1、来 指代抄书 跑 因此 担心、忧虑 大 引、提出 最终
热水 才 两次 腰佩
2、(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曾经小步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写出两个即对)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提示:从精神追求方面来回答。
6、略
7、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略
8、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
(二)马说
1、这样 即使 有时 通“饲”喂 通“现”表露、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怎么 千里马 难道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食马者千里马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人(圣明的君主)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4、扣住“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来回答即可。
(三)与施从事书
1、①连接;③河流;③鸟;④覆盖,长满。
2、绝壁、孤峰、绿嶂。
3、①山之高;②山之绿;③溪流清澈;④鸟兽满山;⑤四季有景。
4、烦恼顿消,心中愉悦。
(四)新晴野望
1、田园 格律初夏的乡村雨后转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的景色。
2、自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颈
3、热爱自然 热爱田园 热爱生活。
第三讲 意境
第四讲 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二、知识梳理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四)、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三、解题方法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流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参考答案:(1)运用对比,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2)诗人写“冲天而上的鹤”,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
答案示例:诗歌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的美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第四句描写满天风雨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参考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 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一、汉字识辨写。(共20分)
1.书法小擂台(读拼音,写词语)。(5分)
jiè jiàn jǔ sànɡ dào qiè yōu fānɡ yóu yù
ē nuó diàn wū bàn lǚ fēn fù bǔ rǔ
2.一锤定音(用“√”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解剖(pāo pōu) 梳理(shuō shū) 应和(hé hè) 尘埃(āi ái)
瓜蔓(màn wàn) 间隔(jiān jiàn) 皎洁(jiāo jiǎo) 瞅见(chǒu qiǔ)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
秉( ) 誊( ) 抉( ) 柜( )
乘( ) 眷( ) 决( ) 拒( )
4.同音荟萃。(4分)
bǎn 黑( ) 出( ) pàn ( )决 ( )徒
jué ( )择 ( )定 zào ( )音 急( )
5.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3分)
“负”用阴虚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__部,这个字在字典里的义项有:1背2承担3失败4享有5遭受6亏欠7依靠……请为下面各词中的“负”字选择恰当的释义。(填写序号)
身负重伤( ) 颇负盛名( ) 负荆请罪( ) 难分胜负( )
二、词语积学用。(共13分)
1.在括号内用上适当的成语。(2分)
(1)他这个人平日有点____________________,别人喜欢干的事他偏不喜欢。
(2)老师们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材在____________________忘我地工作着。
(3)这段曲子太美妙了,同学们一个个听得__________。
(4)老师的故事太有趣了,同学们一个个听得__________的。
2.按要求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3分)
近义词:报偿( ) 依附( ) 欺凌( )
反义词:分裂( ) 柔和( ) 急促( )
3.在括号里填写上恰当的词语,使意思表达更具体。(3分)
( )的好汉 ( )的游人 ( )的村庄
( )地读书 ( )地回答 ( )地流出
4.选词填空。(3分)
惧怕 害怕 恐怕
(1)像你这样常常光顾而从来不买的,( )少有。
(2)我很快乐,也很( )——这种窃读的滋味!
(3)我有点( )这次考试考不好。
强烈 猛烈 剧烈
(1)一阵( )的疼痛,使他差点昏了过去。
(2)我们向敌人的阵地发起了( )的进攻。
(3)我们对那些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表达出( )的不满。
5.从下面选择几个词语写几句话。(至少要用上4个)(2分)
如饥似渴 爱不释手 废寝忘食 全神贯注 别出心裁
专心致志 起早贪黑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千篇一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子万花筒。(15分)
1.写出符合要求的名句格言。(2分)
(1)有关读书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事要持之以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句补写完整,并与作者连线。(6分)
明月有情应识我,__________。 王安石
__________,春生江上几人还? 刘著
江南几度梅花发,__________。 秦观
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卢纶
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 袁枚
自在飞花轻似梦,__________。 张籍
3.句子加工厂。(5分)
(1)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美丽的村庄。(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飘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变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仿写句子)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恰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后来 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 刘胡兰小传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古丽雅的道路 只要手中一有书 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四、课文梳理间。(12分)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填空。(6分)
(1)《长相思》是一首____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作者身在行军途中,“__________”则写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2)“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__________。”这句话在本期学习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曾经被__________提到过。
(3)《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著名的作品是《》。
(4)《小桥流水人家》课文题目出自元代散曲作家__________的《__________》。
(5)“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讲的是__________代一个叫__________的县令的故事。
2.按照课文原文,完成默写填空。(4分)
(1)人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的人。
(2)信赖,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__________。
(4)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一处__________。
3.下面是课文中的插图,请写出它们分别所在的课文的题目。(2分)
《 》 《 》 《 》 《 》
五、理解与感悟。(20分)
(一)(7分)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 ]?”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 ]!”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 ]?”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 ]!”
想不到外祖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将下面几个表达语气的的词语,准确地用到文中的[ ]处。(2分)
呀 呢 吗 吧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位旅居在__________的老华侨。(1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意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这里外公的流泪之外,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了外公的流泪:一次是__________,
一次是__________。文中外公的三次流泪,让人从中感受到一位旅居海外的老华侨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1分)
5.读这段文字,不由让人想起一些表现游子思乡情结的四字词语来。(至少四个)(2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5分)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1分)
2.指出下面各句分别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填序号)(2分)
1举例子 2列数字 3作比较 4打比方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 )
(2)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 ( )
(3)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
(4)鲸呼吸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
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开头提到大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羊吃草的启示(9分)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坡地,那就是我小时侯放羊的好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羊吃草,要数这时最欢了。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象世界上再也没有事可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上,鼻翼不停的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嫩芽一根接一根被扯断了送进嘴里。张大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几只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消化的草根、草茎,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着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可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我们的学校,不正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吗?同学们在学习中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倦怠的精神,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中要是像羊吃草那样分清嫩芽和“土香草”,要是像羊吃草那样永不倦怠,要是像羊吃草那样反复咀嚼,那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1.从短文中摘录符合要求语句各一个。(2分)
(1)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三段中的下列词语各用来比喻什么。(1分)
嫩芽:____________________ 土香草: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对羊吃草的观察中,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示呢?请认真阅读短文,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3分)
作者对羊吃草的认真观察
作者从对羊吃草的观察与思考中得到的启示
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嫩芽……送进嘴里。
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象世界上再也没有事可使它们分心了。
张大的羊嘴巴……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
几只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消化的……行着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4.有句话点明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请用“——”在文中将其标画出来。(1分)
六、习作展示台。(20分)
__________的快乐
提示:空线上可以填写“读书”“练字”“劳动”“帮助别人”……等一系列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