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独钓图诗句锦集50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题秋江独钓图诗句锦集50条

题秋江独钓图

清 ·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诗词译文

在那个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日子里,独自来到江边欣赏风景。只见江边有一只小船,一位渔人,头戴一顶金黄色的大斗笠,身上披着一件大蓑衣,独自坐在小船上,手上还拿着一根长长的钓竿,钓竿上是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渔人身旁摆着一樽美酒。只见渔人,将鱼钩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迅速落进水里。然后一动不动的坐着,紧紧盯着钓竿。似乎过了许久却不见鱼儿上钩,他仿佛有些失落,不禁高声唱起一首渔歌,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樽酒,边喝边唱,多么逍遥自在。 独自一人钓着这一江秋水,欣赏着秋天的美景。

词语注释

1、蓑:蓑衣,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

2、笠:笠帽,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

3、扁舟:小船。

4、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5、樽:酒杯。

【赏析】

这首《秋江独钓图》,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时潇洒自在,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前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而“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后两句却有着无穷的意味。

特别是“一人独钓一江秋”使“钓”的涵义瞬间升华: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恰是诗人的一种感怀,达到了“虚实相映”的境界。

小学二年级学的十首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探 梅

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寒浅暮时。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小学二年级学的.十首古诗

黄 花

宋---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有 约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学二年级学的十首古诗

家 书

清---张英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小学二年级学的十首古诗

元---王冕(miǎn)

宋---李觏(gòu)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小学二年级学的十首古诗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解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舟:小船。

【诗文解释】

一: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二: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舟是孤的,钓者是独的。可以设想,在漫天飞雪下,千里长河上,一叶扁舟,一丝钓绳,此种意境,难道不足以让人想起幽州台上那位涕泗横流的悲歌者?至此,诗人完成了将“孤独”推向极至的工作。清代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多的是几分俊逸与闲适,在风骨峭拔这一点上,逊柳诗远矣,想是清代诗人多已被文字狱吓破了胆吧。

然而正如坡仙所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诗人并未一味地通过外物来表现自己的孤独。诗人也有自己可乐之处。我们注意到,诗人选择了“渔者”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渔者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多是智慧的象征。诘屈原于江畔的,是渔父;于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是“白发渔樵”,《西游记》中笑傲王侯的,也是个渔夫。柳宗元的选择,实际上是他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诗人因外界给予孤寂,于是转向独我的追求——这也是中国文人惯有的手笔,达则儒,穷则道。不能济天下,于是只好独善其身了。

最后,这渔者所钓之物,不是鱼,是雪,这也正点明了诗人孤独缘由之所在——因为他不入俗者流,而自有更高的追求——如雪一样清洁之物,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柳不是姜太公,不会虚伪地以钓鱼为名去钓功名,自然也就得不到后者的“生前身后名”。如果真的“夜静水寒人不食”,那也只能“满船空载月明归”。毕竟,时不利我,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诗人的心境完成了由悲愤到寂寥再到孤傲自得并夹着许多无奈的多次转换,短短二十个字,以惊人的张力包容了诗人用满世界似冷雪掩盖起来的奔突不已的情绪。

从文学手法上看,本诗的视野由千山至万径,又至孤舟,又到地渔翁,最后凝聚于一丝钓线,由宏大而至细微,层次感鲜明,真可谓是文学语言中蒙太奇手法的典范。而这种构造方式,也正暗合诗人由关注天地间外我之物而转向追求坚持自我的演变过程。

从遣词上看,写环境则“绝”,“灭”,清冷无比,“寒”,“雪”,更添肃杀之气;写人则“孤”,“翁”,”“独”,耿介孤傲。柳宗元曾提出“奥”、“节”、“清”、“幽”、“洁”的写作标准,《江雪》一诗至少满足了其“节”、“清”、“洁”三点。

于是,洁白的孤独者——柳宗元成就了洁白的千古绝唱——《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仿佛看到,湘江风雪弥漫,风雪苍茫中一条小船,船上端坐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刚毅之嘴角,睥睨之眼神,他兀傲风雪,不畏荒寒,雪中垂钓,俯仰古今历史之长河,凛然不可侵犯又令人肃然起敬。这时的渔翁毋庸评价其胜负,他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已横扫一切,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