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提到的动植物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土里栽的水里长的,在这本诗歌集子里俯
做了个粗略统计,《诗经》三百多篇诗歌当中,提到植物的将近一半,提到动物的则占了一半还要多。所以古人说,小孩子读读《诗经》,能够“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这话不是瞎说的。
《诗经》里面的植物,有一百五十多种,其中一小部分是可以食用的蔬菜。
水芹:芹菜泥从古流行到今
《诗经·鲁颂》有一首《
这两种芹菜的区别您是知道的:西芹粗大,汁多,脆,没丝儿,不塞牙;水芹细长,叶多,如果烹调不得法,吃起来就会感到丝丝缕缕的,好像藏了很多纤维似的。有种夸张的说法是,吃一棵水芹,能拉出一根绳子。所以西芹可以凉拌,也可以热炒,而水芹凉拌和热炒都不适宜,最好换成其他烹调方式。
在豫东平原,人们吃水芹时,菜叶和茎秆各有一样吃法:菜叶洗净,切碎,留点儿水分,拌少量面粉或者馒头渣儿,加盐拌匀,上锅蒸,出锅后,甜香满屋,浇小磨香油吃,鲜得很。而水芹的茎秆,需要放入石臼里捣成泥,挖出来,浇点儿蒜汁。这道菜现在叫“芹菜泥”,在春秋战国时期,则叫“芹
枸杞:清热的“甜甜芽儿”
这枸杞,不是北方滋补烩面里常见的、甜甜的、据说能补肾壮阳的那种小红豆,那是枸杞的果实,而我现在要说的是枸杞的叶子。枸杞叶子,上圆下尖,叶片微厚,像小羊羔的耳朵。
枸杞叶长大了是不能吃的.,太苦,但清明节前后生出的嫩叶很好吃。我们豫东平原管枸杞嫩叶叫“甜甜芽儿”,吃法很简单:光摘叶片,别留叶柄,淘净了,放入沸水里
《诗经·小雅》有篇《
青蒿:拌上面粉蒸着吃
“蒿”分很多种,譬如豫东平原,长有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一群小鹿呦呦叫,在那野地吃青蒿,我有一帮好客人,品德高尚又显耀。诗里的“蒿”没明言是哪种蒿,可能是
蒲公英:清香味最浓烈的“菜”
有个词叫“首如飞蓬”,出自《诗经·卫风》,原句是“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以女子的口吻写出,意思是自从情哥哥走了之后,她就没心思梳洗打扮了,头发乱得就像蒲公英开了花一样。蒲公英在我们豫东叫“黄妙苔”,春天的时候,黄妙苔还没开花,叶片还很嫩,是素菜当中的极品。怎么吃呢?只有一种做法:用滚水
细一瞧,上面说的这几种植物,除了西芹,竟然全是野菜,很少有人专门去种。现在我有一个理想:多挣点儿钱,买两亩地,不种别的,专种枸杞、青蒿、黄妙苔这个理想不难实现。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扩展: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后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然后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然后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然后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①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是诗友。
一:
(1)诗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的叙事线索是“风”,请简要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想象(或“虚写”),写门外的竹子晃动,作者疑惑是老朋友要到来;表达对老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4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阐释1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主人公的惊坐起,以为朋友来了,想象风吹帘入户,似要将琴上的尘埃吹去,都因风而起;诗中“风”引起作者心理活动,推动情感变化。(4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二: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⑵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⑶“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首联是说,虽然只是“微风”,然而其声响还是让坐在窗前沉思的作者心惊不已。
B.颔联是说,风吹开了屋门同时弄得竹林中响动不已,使作者误以为有朋友来访。
C.颈联中,作者想象枝上露水被风吹摇而滴落的情景透出一种心无所适的意味。
D.作者因风入题,又借风声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诗题中“闻风”二字正相切合。
(5)作者对风声中自己内的感受进行描摹渲染,创造了一种清远孤寂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对其中的感受和意境作具体说明。(5分)
答案:作者借“暮”“故人”“苔”“埃”等意味深沉的事物渲染环境气氛的清远孤寂(2分);从诗句看,作者内心所想屡屡因风而变,心无所适;“疑是故人来”、“为指绿琴埃”等句含蓄而又凝重地表达出作者想念、期待友人而又未得相见的内心孤寂(3分)。
赏析: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