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菊的诗句精练60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陶渊明写菊的诗句精练60条

引导语: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下面是有关陶渊明描写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延伸阅读]

菊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

1、不同颜色菊花的象征意义

黄色的菊花:淡淡的爱

白色的菊花:在我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暗红色的菊花:娇媚

2、不同品种菊花的象征意义

翠菊:追想、可*的爱情、请相信我

春菊:为爱情占卜

六月菊:别离

冬菊:别离

法国小菊:忍耐

瓜叶菊:快乐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纯情

万寿菊:友情

矢车菊:纤细、优雅

麦杆菊:永恒的记忆、刻画在心

鳞托菊:永远的爱

非洲菊(扶郎花):神秘、兴奋

雏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纯洁、天真、和平、希望、美人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写了哪些有关写菊花的诗?

陶渊明写菊花的诗有三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 陶渊明《饮酒·其四》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饮酒·其四

作者: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鉴赏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yì意),通“浥”:沾湿。“掇”,拾取。“英”即花。“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泛”这里是纵情饮酒的意思。“忘忧物”指酒。《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群动”泛指各种动物,“息”是止息。“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清人吴淇曾将此诗同这组诗的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加以比较,认为“上章(即“结庐”一首)写自得中带不得有为之意,此章写不得有为带自得之意”(《六朝选诗定论》),所论极精辟。正是“不得有为”同“自得”的矛盾,使得此诗旷达和感伤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并存于同一诗句中。这个特点不仅大大扩展了诗的内涵,使之更加含蓄蕴藉,还使作品带上浓厚的抒情气氛,而这正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的具体表现。

饮酒·其五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和郭主簿·其二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鉴赏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耸,无不挺秀奇绝;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下文是有关陶渊明描写与赞美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晋·陶渊明 菊诗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描写菊花的诗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

4、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黄巢《题菊花》

7、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 陶渊明《饮酒·其四》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10、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11、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1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14、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刘彻《秋风辞》

15、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韩琦《九日水阁》

16、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8、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 苏轼《赵昌寒菊》

19、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 曹雪芹《咏菊》

20、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2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2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2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2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3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3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33、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3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3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3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3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3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39、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4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41、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2、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 李白《九日》

4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 杜甫《九日寄岑参》

44、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45、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 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46、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7、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

48、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 ——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49、兰佩紫,菊簪黄。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0、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