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爱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平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解放。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平,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习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平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平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一、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二、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三、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比喻科举登第。
四、攀援桂枝:旧指科举及第。
五、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六、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七、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八、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九、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十、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十一、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十二、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十三、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十四、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十五、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十六、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十七、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十八、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十九、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二十、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二十一、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二十二、蟾宫扳桂: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及第。
二十三、高步通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二十四、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二十五、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二十六、郄诜高第: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二十七、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二十八、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二十九、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三十、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三十一、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三十二、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三十三、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三十四、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三十五、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三十六、名题金榜: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录取的榜。原指中进士;后也泛指一般考试高中。
三十七、郤诜丹桂:比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三十八、曝腮龙门:曝:晒;龙门:河津。鲤鱼在龙门下晒它的两腮。比喻科举落榜。
三十九、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
四十、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形容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
四十一、折桂攀蟾:折月中桂花,攀月中蟾蜍。旧喻科举极第。
四十二、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
四十三、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四十四、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四十五、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导语:唐代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壮志凌云,要么当高官做大事,不然就从道参禅,浪迹山水。由是,不少人都认为:李白从政是一步登天,没有参加过当...
唐代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壮志凌云,要么当高官做大事,不然就从道参禅,浪迹山水。由是,不少人都认为:李白从政是一步登天,没有参加过当时比较完备的科举考试。
其实,据《唐摭言》、《唐音癸签》等许多唐代典章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的两条腿走路,一是人们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县、州、道至中央礼部层层考试,有时由皇帝拍板。这种考试虽显得有一点公开、公平,但内容繁杂,关卡多多,录取的人数极少,远不能满足泱泱大唐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能出众的士子不愿在此蹉跎岁月,而是选择制举的形式作为入仕的捷径。制举,是唐代主要的科举考试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考取非常人才,参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面试后一锤定音。一年可开考数次,人数不限,曾出现万人参加制举考试的盛况。参加制举须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有特别才能,二是有重要人物推荐,三是所具备的特长适合皇帝的口味喜好。李白正是具备了这三点并按章循制、身体力行而一登龙门的。
首先,李白在老家四川江油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作赋凌相如。20岁前,还读了许多道书、佛经、并师从附近的盐亭县人、著名纵横术大师赵蕤,钻研了安邦定国之术《长短经》。他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对前人的经典古籍超常的理解,是那些一步一个阶梯埋头参加常科考试的儒林士子们不可望其项背的。另外,李白的诗坦白直率,民歌气息较浓,他青少年时在家乡又学习了番文,这两大特长更是其他士子无法想到或去学习的,也歪打正着,后来客观上受到唐玄宗赏识。
二是李白受到诸多要人的宣传和推荐。他十六七岁时向赵蕤学习《长短经》时,广汉太守闻而异之,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他21岁时,带着自己的诗文向益州刺史苏颋自我举荐,苏曾说他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可以相如比肩也,即可与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一个档次;他三四十岁时,曾拜谒过荆州韩长史、安州李长史、裴长史、邠州郑长史、皇帝的女儿玉真公主、女婿张垍、与皇帝有往来的道士吴筠等……所交朋友北至雁门,南达湘沅,东临越中,西届武功不下百人,虽然他42岁被皇帝直接召见,是玉真公主、道士吴筠和太子宾客贺知章等三人先后举荐,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他人也起了很大助推作用,因为皇帝接见他时曾说过卿是布衣,名为联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得此。可见李白参加制举中公关这一科是得了满分的。
三是李白的特长适应了皇帝的需求。李白友人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为他撰写的新墓志,说他曾草答番书,解若悬河,笔不停辍。明代文人由此编写出《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后者虽为小说家之言,但李白懂番文,在翰林院处理过一些外事文书是可信的。唐王朝疆域广大,西至今中亚地区,急需大批双语人才。再是李白才思敏捷,作诗立马可就,语言通俗流畅,用典丰富,贴切,随手拈来,这对听厌了宫廷传统诗歌的唐明皇来说,犹如股股新风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李白的确遵循当时的潜规则参加了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