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夫上战场的诗句集合96条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送夫上战场的诗句集合96条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兵车行》

作者: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1.但云:只说

12.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3.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4.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5.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6.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7.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田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更何况。

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30.役夫:行役的人。

31.敢:岂敢,怎么敢。

32.且如:就如。

33.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4.县官:官府。

35.比邻:近邻。

36.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7.烦冤:愁烦冤屈。

38.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讲解】

题解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诗人以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充满非战色彩。

它的写作时间,有天宝七载(748)、八载、九载、十载、十一载等多种说法。其实唐朝战争十分频繁,抽丁拉夫、生离死别的情形并不少见。因此,这首诗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不一定为某一具体历史事实所局限。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编入天宝五载至十三载,其间杜甫都在长安。

句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指兵士。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征夫们匆匆地答道:“朝廷征兵太频繁。”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死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汉家”,此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不!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么不同!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吗?”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死亡很多。“烦冤”,愁闷冤枉。“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评解

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其主旨,单复分析说:“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吁,为人君而有穷兵黩武之心者,亦当为之恻然兴悯,惕然知戒矣。”(《唐宋诗醇》卷九)

作为杜甫最早的一首新题乐府,《兵车行》标志着杜甫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唐诗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关键。《兵车行》一诗,因事命题,对于以旧题写时事之旧习,进行了革新。杜甫之前的乐府诗,往往“文不对题”,诗题与时事之间存在着间隔,不同步地反映现实。《兵车行》则使这一诗歌形式恢复了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不再受古题的束缚,使读者很自然地把诗歌描写的内容同当时发生的史事联系起来。

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李涉《楚宫怨二首·其一》

4、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6、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7、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郎士元《送李将军赴定州》

8、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9、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0、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

11、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12、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何承天《战城南》

13、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4、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15、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6、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屈大均《鲁连台》

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18、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9、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0、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1、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

22、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3、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24、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杨广《纪辽东二首》

2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6、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7、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李梦阳《秋望》

28、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29、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颜延之《阮步兵》

30、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汪遵《乌江》

31、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元稹《田家词》

32、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李白《塞上曲》

3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5、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36、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李白《从军行》

37、岁华销尽客心惊。——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38、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

39、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0、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41、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42、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43、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汪遵《夷门》

44、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45、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6、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47、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8、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49、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50、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5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53、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54、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55、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

56、息徒兰圃,秣马华山。——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57、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陆游《金错刀行》

58、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5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6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屈辱,从封建的躯壳埋下种子

沿海倭寇,侵袭不断

军国主义图谋你,不是

一年,两年

甲午风云

战火染红了海面

华夏英男血洒中原

这个神州

这个壮丽的河山

唐宋元明清

早已超越九百六十万

时机已然成熟

看那军国

铁蹄金戈长驱直入

我们的华夏家园

是男儿,挺起腰杆

挥舞大刀长矛

保家卫国,只为伟大祖国母亲

不再血泪侵染破旧衣衫

抗日,抗日

全民奋起,跟随共党的步伐

抛头颅,洒热血,只为这心中

力争自由民主的信念

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大娘送出最后一个儿男

新婚燕儿,爱人送夫去远征

临行嘱托

把贼赶走,我再爱你没有完

抗日,那一抹硝烟

我们的信心,陕北的'延安

遵义会议,历史转折

难忘记,会师的井冈山

千山万水,我们的长征

乌蒙磅礴走泥丸

看那先生中正男,手握兵权

一味的妥协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

整个党国,坑蒙拐骗,

最可喜西安事变

国共合作

在不得已下做完

抗战,抗战,中华战场处处硝烟弥漫

血染红每一寸土地

几多英雄血染黄泉

几许慈母倚门盼儿男

几许佳人窗前孤单单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求上苍给答案

苍天无语,菩萨心软

东条英机,冈村宁次,还有板垣师团

慑与人民压力,弹尽粮绝

最终完蛋

抗日,那一抹硝烟

终于在1945年烧完

八月十五这一天

时至今天,已经过去七十年

大阅兵,使我热血沸腾

浮想联翩